在夷陵區龍泉鎮土門集鎮上,有一家實力雄厚的連鎖企業,就在這家當地最大的超市開業一年后,一個叫盧大權的人,竟在它的斜對面也開了家超市,在很多人看來,這一舉動無異于“自殺”。有人預言,這家“大權超市”最多撐一年就會關門。
然而,3年過去了,這家“大權超市”不僅沒關門,生意反而是做的風生水起。這個叫盧大權的人,到底有著怎樣的經商“絕活”呢?
貧寒農家走出個小商販
39歲的盧大權,時常對家人“憶苦思甜”。
盧大權出生于夷陵區鄧村鄉,4歲喪父,兄弟姊妹6人,他排行老幺。父親去世時,兩個姐姐已出嫁了,母親帶著4個孩子,家里窮到常沒有菜吃。
盧大權小學時常考第一,是村里當年唯一一個考上重點初中的學生。往往在天還沒亮就被餓醒的他,由于沒有洗臉盆,常在路邊的水溝里洗臉。
上初二時,學校附近有個做“米花糖”的,一根賣2分錢。盧大權了解到,一斤米做成米花糖后,可以賣到1.8元。而當時學生每月要從家里帶米交到學校食堂,盧大權決定,不將米交到食堂了,而是做成米花糖賣給同學。同學手里沒有零花錢的,他就一根米花糖收一兩飯票,結果很受同學的歡迎。隨后,他又用飯票買同學的米,同學們很樂意,因為這樣能省下搭伙費。
通過這樣一番倒騰,盧大權賺了不少飯票和錢,終于能吃飽飯了。
幾個月后,嘗到甜頭的盧大權擴大了“經營范圍”。他發現,學校門口賣的0.4元一個的肉包子很受同學們歡迎,于是每天早早的去將包子按0.3元的價格買光,然后再賣給同學。
就在盧大權的生活“越過越滋潤”的時候,他“做生意”的事被學校知道了。聽說學校要找他調查,盧大權嚇得跑回了家,從此輟學。
15歲那年冬天,盧大權為給家里弄一點過年的錢,向村民賒了幾副豬腸,又借了5元路費,販到宜昌,途中歷經艱辛,終于賣掉了,結果那一次賺了40元。后來,他又販了一個豬頭到宜昌,賺了61元。這對當時的盧大權一家來說,實在是很大的兩筆收入,至今盧大權都印象深刻。
1991年,盧大權的家搬到了土門。
農閑時節,盧大權總會出門做生意補貼家用,他販賣過雞、臘肉、茶葉、甘蔗、西瓜、魚等農副產品。這些生意中,讓他吃夠苦頭的,是連續兩個冬天販魚。“別人都是兩個人合作,一個進貨一個賣,我只有一個人,每天起早貪黑,筋疲力盡。有一天,我半夜2點去進貨,結果騎自行車掉到了河里,擰干了秋衣秋褲后,我還是去把貨進了回來。”
苦難是最好的學校。飽嘗艱辛的盧大權,一點點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
沒賺錢賺的是個好人緣
常年做生意,盧大權發現,被人們看作“老人做的,沒多大前途的”干貨生意,其實很賺錢。1996年正月,盧大權從村里的基金會貸款4000元,做起了干貨生意。
一般人都會選擇旺季開業,但盧大權選擇了正是淡季的正月。他覺得從生意最差的時候開始,會越做越有信心。盧大權是外來戶,在土門親友熟人少。開業后,每天只能賣幾十元的貨,最差的時候,一天只賣了6元。
幾個同行也排擠他。看到有人找盧大權買了東西,就會有人“撬行”:“怎么不找我買啊,我比他便宜。”為了爭生意,幾個同行和盧大權打過架。“我沒有退路,我要掙錢還賬啊。”
盧大權的一些做法也讓同行看不順眼。別人找他買東西,他總給人遞煙,有人買了一塊錢的東西,他送給別人一個蘋果。“哪有這樣做生意的?不虧才怪。”同行們都這樣說。
果然,這一年,盧大權虧了一萬多元。
但盧大權心里并不慌。因為,他賺來了越來越多的人緣。“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本錢,而是人緣。”盧大權堅信這一點。
第一年,他一天最多能賣兩三百元,第二年,他就能賣到1000元,到了第三年、第四年,就和老生意人基本持平了。
盧大權開業之初,有個同行曾斷言:“這小子做不了幾天的。”三年后,還是這個同行說:“這個人是我最大的對手。”
幾年干貨生意做下來,盧大權積累了經驗和人脈,有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
2002年,盧大權租了一個門面,辦起了“干貨超市”,經營品種上千種。
顧客常打電話買干貨,盧大權會送貨上門。有時,顧客會讓盧大權順便幫忙買點煙酒之類的一起送過去。盧大權想,既然顧客需要,我為什么不擴大經營范圍呢?
2003年,盧大權花了幾萬元,將門面買了下來,并擴建到100多平方米,換上了“大權超市”的招牌。
盧大權很快推出了一個獨特的經營項目:村民家過紅白喜事所需的煙酒、鞭炮、餐巾紙、桌布、一次性碗筷、調味品等一應貨品,都由超市負責配送,價格則是批發價。村民打個電話,說個大致的標準,盧大權就能全部安排妥當,送貨到家。
這個項目一推出,就受到村民熱捧。現在,這個經營項目占了大權超市一半的比重。而周邊市場60%的村民家里過事,都會找大權超市采購。
“多的時候,一天有十多戶要送,而大一點的客戶,一家就有上萬元的生意。”盧大權介紹。
把店開到大超市對面去
2006年,盧大權看到漢宜路邊新建了個房,他當即對房主說,房子建好了租給他,并下了定金。
這個決策幾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對。原來,被盧大權看中的房子斜對面,就是當地最大的一個連鎖超市,面積達2000平方米。
朋友勸阻:“你在這么大的超市對面再建個超市,規模比別人小,資金實力比別人弱,怎么拼得贏呢?我們土門這么點小地方,能有多大的市場啊?”
親人提醒:“建這么大個超市,投資多大啊,你們虧不起啊!這幾年你們好不容易掙了點錢,兩口子把現在這個超市經營好就行了,別貪大折騰啦。”
但盧大權沒有動搖。“做生意不進則退,特別是超市,不做大就會被淘汰。”他覺得,有競爭,有壓力是好事。而生意扎堆能吸引更多顧客,消費者也會比較,誰的價格公道,誰的商品質量好,消費者就會選擇誰。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人脈很有信心。
2007年11月底,新的大權超市開業了,這次是集日用百貨、家電、服裝于一體的綜合性超市,投資達150萬元,經營面積1000平方米,經營品種1萬多種。
多年的經驗告訴盧大權,“單次的生意能不能做成,要看服務態度好不好,價格是否公道,而顧客是否回頭,關鍵靠商品的質量。”
大權超市公開承諾:假一賠十,不搞虛假促銷,薄利多銷。超市所有特價及折扣商品如有上調價格后打折現象,一經發現獎勵5000元,在同等質量商品條件下,隨時保持市場最低價。
超市會員卡的規則也不斷在修改,剛開始只是積分返利,現在則增加了即時打折,送生日禮物等。一年四季有抽獎活動,顧客購物滿50元,就可以得到一張獎券,超市每次會拿出6000元的超市購物券作為獎品,頭等獎高達千元。這些促銷手段,吸引了大量顧客。加上多年來積累的信譽和人脈,盧大權的新超市出人意料的紅火。
“一般的超市會采用柜臺租賃經營方式,但我全部是自己經營,所以,我在營銷決策上,很靈活很迅速。”盧大權認為,這是他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然而,3年過去了,這家“大權超市”不僅沒關門,生意反而是做的風生水起。這個叫盧大權的人,到底有著怎樣的經商“絕活”呢?
貧寒農家走出個小商販
39歲的盧大權,時常對家人“憶苦思甜”。
盧大權出生于夷陵區鄧村鄉,4歲喪父,兄弟姊妹6人,他排行老幺。父親去世時,兩個姐姐已出嫁了,母親帶著4個孩子,家里窮到常沒有菜吃。
盧大權小學時常考第一,是村里當年唯一一個考上重點初中的學生。往往在天還沒亮就被餓醒的他,由于沒有洗臉盆,常在路邊的水溝里洗臉。
上初二時,學校附近有個做“米花糖”的,一根賣2分錢。盧大權了解到,一斤米做成米花糖后,可以賣到1.8元。而當時學生每月要從家里帶米交到學校食堂,盧大權決定,不將米交到食堂了,而是做成米花糖賣給同學。同學手里沒有零花錢的,他就一根米花糖收一兩飯票,結果很受同學的歡迎。隨后,他又用飯票買同學的米,同學們很樂意,因為這樣能省下搭伙費。
通過這樣一番倒騰,盧大權賺了不少飯票和錢,終于能吃飽飯了。
幾個月后,嘗到甜頭的盧大權擴大了“經營范圍”。他發現,學校門口賣的0.4元一個的肉包子很受同學們歡迎,于是每天早早的去將包子按0.3元的價格買光,然后再賣給同學。
就在盧大權的生活“越過越滋潤”的時候,他“做生意”的事被學校知道了。聽說學校要找他調查,盧大權嚇得跑回了家,從此輟學。
15歲那年冬天,盧大權為給家里弄一點過年的錢,向村民賒了幾副豬腸,又借了5元路費,販到宜昌,途中歷經艱辛,終于賣掉了,結果那一次賺了40元。后來,他又販了一個豬頭到宜昌,賺了61元。這對當時的盧大權一家來說,實在是很大的兩筆收入,至今盧大權都印象深刻。
1991年,盧大權的家搬到了土門。
農閑時節,盧大權總會出門做生意補貼家用,他販賣過雞、臘肉、茶葉、甘蔗、西瓜、魚等農副產品。這些生意中,讓他吃夠苦頭的,是連續兩個冬天販魚。“別人都是兩個人合作,一個進貨一個賣,我只有一個人,每天起早貪黑,筋疲力盡。有一天,我半夜2點去進貨,結果騎自行車掉到了河里,擰干了秋衣秋褲后,我還是去把貨進了回來。”
苦難是最好的學校。飽嘗艱辛的盧大權,一點點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
沒賺錢賺的是個好人緣
常年做生意,盧大權發現,被人們看作“老人做的,沒多大前途的”干貨生意,其實很賺錢。1996年正月,盧大權從村里的基金會貸款4000元,做起了干貨生意。
一般人都會選擇旺季開業,但盧大權選擇了正是淡季的正月。他覺得從生意最差的時候開始,會越做越有信心。盧大權是外來戶,在土門親友熟人少。開業后,每天只能賣幾十元的貨,最差的時候,一天只賣了6元。
幾個同行也排擠他。看到有人找盧大權買了東西,就會有人“撬行”:“怎么不找我買啊,我比他便宜。”為了爭生意,幾個同行和盧大權打過架。“我沒有退路,我要掙錢還賬啊。”
盧大權的一些做法也讓同行看不順眼。別人找他買東西,他總給人遞煙,有人買了一塊錢的東西,他送給別人一個蘋果。“哪有這樣做生意的?不虧才怪。”同行們都這樣說。
果然,這一年,盧大權虧了一萬多元。
但盧大權心里并不慌。因為,他賺來了越來越多的人緣。“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本錢,而是人緣。”盧大權堅信這一點。
第一年,他一天最多能賣兩三百元,第二年,他就能賣到1000元,到了第三年、第四年,就和老生意人基本持平了。
盧大權開業之初,有個同行曾斷言:“這小子做不了幾天的。”三年后,還是這個同行說:“這個人是我最大的對手。”
幾年干貨生意做下來,盧大權積累了經驗和人脈,有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
2002年,盧大權租了一個門面,辦起了“干貨超市”,經營品種上千種。
顧客常打電話買干貨,盧大權會送貨上門。有時,顧客會讓盧大權順便幫忙買點煙酒之類的一起送過去。盧大權想,既然顧客需要,我為什么不擴大經營范圍呢?
2003年,盧大權花了幾萬元,將門面買了下來,并擴建到100多平方米,換上了“大權超市”的招牌。
盧大權很快推出了一個獨特的經營項目:村民家過紅白喜事所需的煙酒、鞭炮、餐巾紙、桌布、一次性碗筷、調味品等一應貨品,都由超市負責配送,價格則是批發價。村民打個電話,說個大致的標準,盧大權就能全部安排妥當,送貨到家。
這個項目一推出,就受到村民熱捧。現在,這個經營項目占了大權超市一半的比重。而周邊市場60%的村民家里過事,都會找大權超市采購。
“多的時候,一天有十多戶要送,而大一點的客戶,一家就有上萬元的生意。”盧大權介紹。
把店開到大超市對面去
2006年,盧大權看到漢宜路邊新建了個房,他當即對房主說,房子建好了租給他,并下了定金。
這個決策幾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對。原來,被盧大權看中的房子斜對面,就是當地最大的一個連鎖超市,面積達2000平方米。
朋友勸阻:“你在這么大的超市對面再建個超市,規模比別人小,資金實力比別人弱,怎么拼得贏呢?我們土門這么點小地方,能有多大的市場啊?”
親人提醒:“建這么大個超市,投資多大啊,你們虧不起啊!這幾年你們好不容易掙了點錢,兩口子把現在這個超市經營好就行了,別貪大折騰啦。”
但盧大權沒有動搖。“做生意不進則退,特別是超市,不做大就會被淘汰。”他覺得,有競爭,有壓力是好事。而生意扎堆能吸引更多顧客,消費者也會比較,誰的價格公道,誰的商品質量好,消費者就會選擇誰。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人脈很有信心。
2007年11月底,新的大權超市開業了,這次是集日用百貨、家電、服裝于一體的綜合性超市,投資達150萬元,經營面積1000平方米,經營品種1萬多種。
多年的經驗告訴盧大權,“單次的生意能不能做成,要看服務態度好不好,價格是否公道,而顧客是否回頭,關鍵靠商品的質量。”
大權超市公開承諾:假一賠十,不搞虛假促銷,薄利多銷。超市所有特價及折扣商品如有上調價格后打折現象,一經發現獎勵5000元,在同等質量商品條件下,隨時保持市場最低價。
超市會員卡的規則也不斷在修改,剛開始只是積分返利,現在則增加了即時打折,送生日禮物等。一年四季有抽獎活動,顧客購物滿50元,就可以得到一張獎券,超市每次會拿出6000元的超市購物券作為獎品,頭等獎高達千元。這些促銷手段,吸引了大量顧客。加上多年來積累的信譽和人脈,盧大權的新超市出人意料的紅火。
“一般的超市會采用柜臺租賃經營方式,但我全部是自己經營,所以,我在營銷決策上,很靈活很迅速。”盧大權認為,這是他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把自己的超市開到大超市對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