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騰訊舉行了一場微信公眾平臺的“把脈”沙龍。會上,微信產品總監曾鳴稱,微信公眾平臺接下來將采取“精品化”戰略。曾鳴明確表態:“微信不是營銷工具。”這個可以理解,微信團隊想營造的是一個“不打擾”的社交環境,在這一點上微信無疑是想盡量填補微博給用戶帶來的糟糕體驗。所以在微博做重營銷的同時,微信通過縮減營銷有效提升了此消彼長的用戶粘度,但如果說完全規避營銷,且不說能否實現,單對于微信來說這靠譜么?
在互聯網產品里,對營銷自始至終敞開大門的有,卸磨殺驢的也有,不過像微信一樣謹慎到完全摒棄“營銷工具”頭銜的,之前好像還沒有過。其實是否是營銷工具誰說了算?產品或者產品方本身能決定么?在一個營銷人的眼里,帶著媒體屬性的或者說具有推介功能的都可以成為營銷工具,所以沒有人教著做百度知道,營銷人就開始做了,沒有人教著做微博傳播,營銷人就開始做了,這不是產品方決定的,而是產品屬性決定的。一款產品積聚了足夠的人氣,對契合這部分受眾的項目來說就足以開展營銷,微信具備這個條件,3億的用戶基數恐怕沒有哪個營銷人會不動心。
至于說公眾平臺的營銷味兒太濃,一個企業特別很多還不是規模性企業,安排個人來微信上開公眾平臺做什么的?不只是大企業要考核ROI,中小企業也會,只想讓企業給微信貢獻熱度,不想通過微信給企業貢獻商業價值?誰還陪你玩兒?如果完全否定營銷工具,那原先依據微信臆想的一整個愿景平臺基本上就全成癡人說夢了。何況,即便微信真得關閉了公眾平臺,在微信上就沒有其他營銷方式了么?一個值得開發的平臺,營銷人可以想出各種各樣針對性的推廣方式,比如我開著附近的人給他們發一下我店鋪的廣告,微信也要關閉附近的人功能?我寫一些廣告發布到朋友圈,微信也要關閉朋友圈功能?這是我一個人可以做的,做多了微信可以封我的號,可如果我在一些水軍平臺上發布任務呢,微信團隊有多少精力去檢查內容的廣告含量和封這些賬號?
現在微博上過多的垃圾信息,來自于微博一開始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和其本身的開放性媒體屬性,微信很明顯在規避這種粗放和在突出社交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矯枉過正,繼續下去的話微信給用戶的印像除了像一款通訊軟件還能剩下什么?微博重媒體輕社交,微信重社交輕媒體,注意是輕媒體并不是不要媒體,社交工具的媒體屬性有必要么?當然有,這滿足的不單單是大眾對信息的需求,也是對發聲的需求。而企業的公眾平臺恰恰就是企業的自媒體,是連接受眾與企業的媒介,如果企業經營微信公眾平臺僅僅是為了發廣告,那別說會不會打擾微信的用戶,企業自己的付出能得到有效的反饋么?微信封閉的社交環境已經決定了微信營銷是為企業做品牌的場地,如果目的僅是要亂發廣告,說實話,這樣的市場反饋不會是一般的爛。再者說,亂發廣告向來是以量取勝,媒體的門檻夠低就足夠了,那微信的營銷門檻比微博如何?比論壇博客門戶的軟文如何?企業為什么要舍近求遠,用熱臉去貼微信的冷屁股?如果不是為了亂發廣告,那沖著品牌營銷去的企業微信,又怎么會不考慮企業公眾平臺的營銷體驗?所以微信營銷的危害并不會像想象的一樣威脅用戶體驗,反而可能會制造更多便利。
其實堵不如疏,微信確實不是天生的營銷工具,但它在后天可以用來做營銷,這是兩個概念,而且只要合理規避就不會發生過于打擾用戶體驗的行為。微信在加重自己產品內容的同時,也不要忘了一開始用戶為什么要選擇用微信,這是一個可以滿足快速溝通和信息傳遞的平臺,受眾與媒體的也好,受眾與企業的也好,中間牽連的媒介都是公眾平臺,如果是為了避免營銷就舍棄公眾平臺,或者是為了避免營銷就弱化企業的公眾平臺,那掐死的就不單單是企業在微信這一媒體上進行社交網絡營銷的計劃和需求,更是諸如O2O等的現有規劃,其實營銷無罪,沒必要強制的去說微信不是營銷工具。
總歸來說,微信的很多愿景都擺脫不掉營銷的影子,而且作為被寄予了極大希望的社交網絡工具,微信營銷無論對企業還是消費者,亦或是對騰訊來說,都是大有可為。所以凈化微信環境是好的,但也不要矯枉過正。還是那句話,微信確實不是營銷工具,但它應該被用來做營銷!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認清微信本質 它不是營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