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xpress跟Alibaba的區別就是零售跟批發。速賣通起步于2010年4月,目前服務覆蓋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重點國家的精細化運作,在俄羅斯、巴西、西班牙、美國等國家取得快速發展。
以前,速賣通是一個C2C的平臺,低價低質、魚龍混雜,在2015年年底升級轉型做B2C。阿里巴巴集團還是看準了國內產業升級、制造提質的趨勢,通過打擊假貨、炒信、欺詐、劣質的措施,淘汰了重復開店、重復鋪貨及“玩票”的商家群體。提高平臺門檻,企業和品牌才能夠入駐,剔除了一些個人賣家和鋪貨的賣家,也希望像 Amazon 一樣做精品。
根據阿里集團公告,速賣通2014年GMV約為230億元,營收為98億元,其交易中大約65%通過國際支付寶交易,據此推算平臺傭金比率約為4%,當年首次啟動跨境“雙11”購物狂歡,到2016年“雙11”,出口共產生 3600萬筆訂單,增長5倍,50%的交易量均來自移動端。
速賣通海外獨立買家數已達1億,交易量排名Top5的國家為:俄羅斯、美國、西班牙、法國和英國。
阿里巴巴集團要實現“全球買”和“全球賣”的國際化目標,將速賣通打造成面向全球市場的在線零售交易平臺是關鍵,曾經在美國打造的 11Main 跨境電商平臺已經放棄。
除了當前的國內零售出口,速賣通下一步是擴大到當地賣家來服務當地買家,最后是從“貨賣全球”轉化到“貨通全球”,所有賣家都可以把賣到全球,而提出的“大數據賦能”中小企業與B2B 平臺戰略并無二致。
速賣通轉型B2C,似乎是重復天貓之路,拋棄小賣家、御磨殺驢,但在行業大背景下,要幫助中國的中小品牌在全球市場完成轉型升級,首先要完成平臺自身的轉型升級。第一是產品升級,所有商家必須以企業身份入駐,不再允許個體商家入駐,產品要有品牌,在這個政策下至少原1/3的商品被下架。
速賣通分為八大經營范圍,下設十八個經營大類,按照經營大類對入駐商家收取年費,提高準入門檻;同時,通過“年費返還”措施,鼓勵優質商家,如年交易額6萬美元以上,服務指標達標,返還 100%年費。
第二,通過多項動態指標考核,持續優勝劣汰,打擊假貨、炒信、欺詐、劣質等過度無序的平臺競爭亂象。
第三,全球化布局離不開物流,提升物流保障,取消不可追蹤包裹運輸。速賣通背后的物流支持主要依托于菜鳥平臺,菜鳥提出跨境第四方物流“無憂物流”,代表商家和消費者跟物流商談判,獲得更加優惠的價格和服務,并基于物流數據的分析和預測,為商家選擇更好的物流渠道。
例如,提供交易商品進入菜鳥合作倉庫,加入線下實物開箱檢驗,實現線上線下雙重管控。
同時,開辟更多跨境物流合作渠道,菜鳥平臺通過與中國郵政建立戰略合作步入萬國郵聯網絡;大量集貨后商業專線直運到俄羅斯,配合電子清關技術,提升了通關效率;在莫斯科火車站開速賣通展示店,現場掃碼預定;聯合香港郵政、新加坡郵政、7-11、全家、CircleK等,為港臺及新加坡等地消費者提供自提點。
快消品貨源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速賣通Aliexpress跨境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