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業疲態漸顯、新項目動力不足, 十里堡 商圈的未來似乎很迷茫。CBD商圈與朝陽大悅城兩面夾擊,也令發展十多年的 十里堡 商圈多了些許無奈。在西單商場 十里堡 店結束五年營業后,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 十里堡 商圈的“陰影面積”早已遮蓋掉往昔對于商業模式引領的輝煌,目前商圈內的主流商業項目基本處于虧損狀態。
新生力量薄弱
時過境遷,無論是落幕的西單商場 十里堡 店、駐扎17年之久的華堂商場,還是蘇寧在北京首家購地自建的門店蘇寧生活廣場、開業一年多的遠洋未來匯, 十里堡 商圈并沒有在商業項目的增多中延續十多年前由華堂商場獨自撐起的商圈影響力。
在東四環與朝陽路交叉口,開業一年多的遠洋未來匯與遠洋地產北京北四環標桿項目遠洋未來廣場相比有較大差距。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看到,商場一層黃金區域被觀云咖啡、極北咖啡、三元梅園等餐飲和熱風、凱撒旅游等占據。由于體量較小,遠洋未來匯更多作為周邊配套,在商場二層混搭了南京大牌檔、粵港甜品等4家餐飲,愛空間美甲、字里行間、耀萊成龍國際影城三個體驗業態。
緊鄰的蘇寧生活廣場去年11月正式亮相,作為蘇寧北京首個商業綜合體定位白領及中產階級消費群體。從業態構成上,以電子產品體驗為主的蘇寧云店消化了商場大部分面積,蘇寧精品超市以及餐飲、健身房等分布在其他區域。
作為 十里堡 商圈的新生力量,遠洋未來匯與蘇寧生活廣場還未全面激活目標客群,按照西單商場與華堂商場進入商圈時都遭遇虧損來看,上述兩個項目也難以在首年經營期盈利。對 十里堡 商圈有引領意義的華堂商場稍顯疲態的經營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該店也出現了虧損。 十里堡 店是華堂商場與陽光新業在京合作的最后一家門店,華堂商場為百貨主力店,陽光新業補充了餐飲、兒童、休閑等業態式項目。不過,與雙方合作之初打造的朝青板塊最大時尚購物中心相比,目前的品牌更迭與整體布局上均處于下行走勢。
主力商業困頓
談及商圈現狀,這里的經營者也很苦惱。華堂商場相關負責人表示, 十里堡 周邊雖然有大量新建樓盤,但區域內回遷居民數量占大約一半,從整體來看消費力提升并不明顯。在華堂商場每年周邊社區調研回饋的結果也可以看出,商圈內消費者兩極分化較為嚴重,這也讓華堂商場的調整思路有些舉棋不定。一方面,難以割舍掉大面積的中老年消費群體;另一方面,如果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消費者并不認可,經營壓力勢必會更大。
在傳統零售業尤其是百貨業危機感倍增的時期,也許華堂商場已經難以再有當初進京時超前業態布局的勇氣。1998年4月,華堂商場在 十里堡 開出第一家店并在此經營了12年多的時間,最輝煌時期華堂商場 十里堡 店占據北京區域銷售總額的三成之多。2010年,華堂商場遷入一路之隔的朝陽路新城市廣場,增加了50%的經營面積并擴容了地下超市。正是由于這家店具有標桿意義,在華堂商場當時擁有的9家門店中, 十里堡 店超市營業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
華堂商場相關負責人表示,上世紀90年代, 十里堡 區域尚處于商業空白,華堂商場便選址在此。雖然周邊社區密集,但當時消費意識和消費能力并不理想。起初的經營中,商場部分商品配置上幾乎與日本市場同步,不過由于經營理念過于超前實際遭遇了數年虧損。在與消費者進行長期接觸、重新改變商品結構后,商場逐漸進入正軌。
快速迎合消費者喜好的改變讓華堂商場把握住了市場先機,引發了“百貨+超市”業態布局的革命。沒有與時俱進的變化也是華堂商場在京陷入困局的最大原因。在近兩年的供應商大會上,華堂商場方面多次反省,2008年后華堂商場在業績高點時未能及時做出改變的失誤。直到今天,華堂商場北京地區還是未能翻越這道業績分水嶺重新進入正增長的經營中。
陷入惡性循環
其實,被CBD商圈和兩公里外的朝陽大悅城夾擊的 十里堡 區域也有很多無奈,尤其在傳統零售業普遍業績下滑的大環境下,大量供應商也失去了陪伴商場成長的耐心。在華堂商場過去的供應商大會上,相關高層多次呼吁商品改變,但收到的回應寥寥。
很多百貨店都面臨類似的困擾。一般情況下,品牌商會以商場區位、銷售等情況選擇進駐門店類型。在王府井、西單等主流商圈多為更新速率快、貨品新而全的A類門店,次級商圈多為新款與舊款混合的B類門店,C類門店由極少新品、大量舊款貨品組成。一位資深零售人士表示,由于客流少、銷售欠佳等原因,品牌商對于這類門店的配貨并不理想。貨品更新速率慢的情況下,對消費者吸引力也很有限,這也就造成了問題的惡性循環。
華堂商場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食品方面華堂商場以自營為主調整速率相對較快,可以及時跟進消費者需求。比如在一次日式火鍋的活動上,商場發現消費者對此興趣濃厚,快速跟進了商品調整,單獨開辟出專門貨架銷售正宗的日式調料等。但在衣料、住居層面,需要大量供應商配合,品牌更迭相對困難。
兩公里外朝陽大悅城的崛起分流了不少 十里堡 商圈的年輕客群。在明確從購物中心轉變生活中心后,朝陽大悅城在品牌組合、主題空間打造、消費者互動等多方面升級,更貼合18-35歲目標客群的消費習慣和理念。
純百貨窮途末路
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電商等購物渠道出現后,以商品售賣為主的純百貨唱衰聲音不斷。北京商報記者近期采訪中發現,在商業領域從業十年以上的資深零售人士普遍認為零售業未來仍在線下,但必須在如今被動的經營中痛定思痛,扭轉以商品為主的經營思維。
在北商研究院特邀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看來,十多年前華堂商場的進入帶來的是一場百貨革命,當時“百貨+超市”的業態模式還很超前,不僅是對 十里堡 區域人群的吸引,中心城區甚至是通州地區的消費者也會經常光顧。賴陽認為,西單商場 十里堡 店的隕落與華堂商場如今的被動都說明百貨式的商業模式已不再適用,消費者需求已經發生明顯變化,傳統商業思維對項目招商、運營等會帶來很多阻礙。如果不能結合消費需求調整,即便保住了短期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對消費者還是品牌都不再具有吸引力。
金寶匯購物中心總經理王恒達認為,沒有跟隨消費需求與時俱進的變化造成百貨店如今的被動局面。如今消費標準被抬高后,商業項目不能僅是將品牌聚集在一起。王恒達認為,未來商業會更注重組合性元素,給消費者帶來多元化的增強體驗。“功能相對單一的專賣店生存空間變窄,目的消費很強的商場也會變得艱難。”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沒落的十里堡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