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對外公布了即將由下月拍賣的,位于青島汽車鐵路北站的三幅地塊,其中有兩幅都是地下空間,根據規劃,北客站地下空間將與地鐵無縫對接,地下 商業 前景頗為誘人。該消息一出,再次將人們的視線轉移到“地下 商業 ”。記者采訪獲悉,目前青島的地下 商業 由于大部分以單體形式出現,缺乏系統性,因此在發展經營方面良莠不齊,而未來地鐵的建成,無疑將使人們的視線重新回歸。可以預見,地鐵建成后將使“地下 商業 ”煥發“第二春”。
現狀:開一家尷尬一家
鐵路北客站周邊三幅地塊將于下月公開拍賣。除了第三幅是地上地塊外,另兩幅都是地下空間使用權出讓。該兩幅地塊的出讓,將人們的視線再次轉移到“地下 商業 ”。
近幾年,青島地下 商業 發展迅速,曾經一度掀起“地下 商業 熱潮”。
自2010年以來,青島地下 商業 設施建設規模和速度創造了青島歷史之最。地上 商業 空間日趨飽和,越來越多的商家將投資目光轉向地下,尤其是香港中路等繁華商圈更成為各商家的必爭之地。除了地上 商業 空間日趨飽和以外,地鐵的開挖也直接助推了青島本輪地下 商業 熱潮的涌起。
金街購物廣場以高檔裝修打造島城首家五星級地下購物廣場、太古百貨與金街一街之隔同樣占據黃金地段、市北區地景大道開創中國地景第一街,此外,米蘭道、湛山廣場地下 商業 街、李滄區書院路中防地下 商業 街、嶗山區樂天瑪特地下 商業 項目等也一一面市。
盡管地下 商業 發展迅速,但是總體發展情況卻是良莠不齊,一些成熟商圈的地下 商業 ,憑借高客流量,經營情況尚可,但商家普遍反映沒有“想象得那么好”。比如,位于香港中路商圈的太古百貨,雖然人流尚可,但是相比較周邊地上 商業 的高客流量,也是無法比肩。而與此同時,一些新興區域的地下 商業 都存在“吃不飽”的現象。
瓶頸地上人流難以導入地下
一般來說,地下 商業 是在地上 商業 不能滿足需求后的補充發展,現按照地下 商業 成熟的城市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城市的地上 商業 ,最起碼是該地下商城所處地域的地上 商業 發展非常飽和,由此催生了地下商場的發展和繁榮。
記者走訪時發現,有些地下商街由于產權、管理、招商等方面存在問題,至今未能開門營業;有些開業已經一兩年了,招商工作卻依然沒有完成;還有些雖然開業時一度門庭若市,人流依舊在地上,地下依舊冷清。隨著時間的考驗,稀落的客流帶來的業績甚至不能抵頂房租和人工成本,大批商戶開始退出。
有業內人士表示,青島新誕生的地下 商業 項目,大多誕生于臺東、香港中路、李村及嶗山等幾個商圈區域,目前各個商圈地上 商業 發展尚有一定空間,地下 商業 開發此時大幅度跟進,市場將很難短時間內消化,導致地下 商業 受冷的態勢。如果繼續發展,必須在深度整合上下功夫。
談及島城地下 商業 發展受阻的原因,我市一位商界人士直言不諱地說,首先要歸咎于基礎設施等硬件和交通引導等軟件的滯后。他表示,目前,島城各大地下空間基本上各自為政,并沒有連通形成整體,無法實現人流共享。當下,地鐵還未正式開通運行,這就導致無法真正實現地面和地下人車分流。正因如此,行人覺得走地下很不方便,仍然習慣于走地面,也就無法為地下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
契機:“漏斗效應”盤活周邊 商業
面對地下 商業 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地鐵的開建以及地鐵站點形成的“漏斗效應”,無疑將再度擴大了消費心理半徑,加速了人們向地下商場轉移的速度,綜觀青島的新老商圈,在地上 商業 遍地開花的同時,以 商業 體量擴容為目標的擴張行動借力地鐵項目,已是箭在弦上。
以東部商圈為例,地鐵M2線和地鐵M3線經過的區域,將帶動起以金街購物廣場為領軍,打造全市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地下 商業 核心區,試圖形成地上地下聯通的地鐵商圈。屆時,金街購物廣場、米蘭道、太古百貨等地下項目接近9萬平方米經營面積將被拉動。
此外,在北部城區,李村商圈同樣將搭乘地鐵“財富列車”,借助那些“潛伏”地下的 商業 項目,實現商圈從傳統到現代的升級。書院路 商業 街人防工程將與地鐵京口路站直接連通,李村商圈在地下拓出的1.5萬余平方米 商業 區將“更上一層樓”。無論是中防商街還是青島金街購物廣場的業主,都極為看好地鐵開通后的美好前景。中防商街的一位招商經理告訴記者:“地鐵只要一通車,周圍的 商業 就開始活躍了,這在其他城市都是得到驗證的,等到那個時候,乘坐地鐵的人肯定很多,中防商街到時候會成為人們穿行的重要通道,人流量會大增,到時候經濟效益就顯現出來了。”
而在開發區商圈,總投資2.3億元、2.3萬余平方米的地下商城——香江路地一城“先發制人”,已于年前正式建成啟用。接踵而至的“地下 商業 行動”顯示,即將駛來的地鐵將改變青島“地下經濟”南冷北熱現象,并加速 商業 循環,從而提升城市整體的 商業 力量。
前景:地下 商業 亟待“一盤棋”
盡管從目前來看,地下 商業 的發展并沒有“想象”中的好,但是對于青島地下 商業 的發展,很多投資者依舊表示“前景誘人”。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地鐵拉動地下 商業 的例子都比比皆是。在法國巴黎,地鐵就猶如一個龐大的“地下超市”,其地鐵站內設有百貨、報刊、飲食、音像、圖書、服裝鞋帽、禮品等 商業 網點超過800家。
在國內,十幾年前,廣州天河城所在地、中華廣場商圈所在地還是不溫不火的市場,而在地鐵建設的十幾年中,這些地方已經成為年輕人炙手可熱的消費場所,每逢周末人頭攢動、川流不息。而在沈陽,針對當地地鐵1號線沿線的 商業 營業額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商圈營業額全面上漲,其中上漲幅度最高的達到58.73%,最低也有15%。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地鐵的開通與運行就是 商業 機會的開始,只要把握好機會便能從中獲得良好的收益。
從島城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優越的城市環境以及區域發展空間有限,地下 商業 的發展只是時間問題。有專家指出,地下空間開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承擔公共交通職能,二是 商業 功能開發。目前,青島在建和規劃的地下項目激發了大小 商業 資本的足夠熱情,地下空間也成為一種熱門的投資形態。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實現 商業 開發主體互相交叉,實現設想中的貫通便捷的“地下城”網絡,都需要地下空間開發建設“一盤棋”,否則將留下遺憾。而這個“地下城”網絡的開發,地鐵將起到重要的“聯通”作用。
地鐵 商業 的三種模式
地鐵 商業 因為建筑的需要,可以有三種主要的方式:點式 商業 、條式 商業 、立體化 商業 。
點式 商業 多在地鐵的公共空間部分,如過道、候車點、出入口等設置的 商業 零售點,多以應急商品零售為需要,比如報紙雜志、飲料、電話卡等;這些點式的 商業 點多為地鐵運營商經營或出租位置經營,提供一些基本的必要 商業 服務。這種 商業 形式更多為乘客服務,在地鐵 商業 所占比例較小,基本談不上盈利的概念。
條式 商業 多為一些街道式連接在一起的若干家商鋪或店面構成的地鐵通道 商業 ,可能會設置在地下的通道上,也可能會設置在必經的一些地面上,其經營的主要是快速消費品,比如快餐店、藥店、多士店、花店、書店等等;這類 商業 與地鐵的關系非常密切,主要的客群目標均是出入于地鐵的客人。在國內做得比較成熟的地方,應該當屬上海地鐵過道 商業 。
立體化 商業 則是位于地鐵附近或相聯的購物中心、超市等,而且規模相對比較大,包括多個樓層的經營空間,其中,大多有一些樓層是可以直接與地鐵的通道相連接的,可以使出入地鐵站的客流直接通過專用的通道進入賣場。同時,這類 商業 由于規模的原因,雖然是零售業態,但經營的品種很多,范圍很廣,目標客群也可以包括地面的行人。這一類 商業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鐵上蓋物業。
杭州:首個地鐵 商業 街開業
近日,杭州地鐵1號線鳳起 商業 街正式營業,這意味著,杭州首個地鐵 商業 空間誕生。沿街兩側的21個地鐵商鋪同期亮相。
據了解,鳳起 商業 街商鋪租賃總面積為1937余平方米,共34個商鋪單元,定位為年輕人的“流行時尚后花園”。同時,地鐵1號線臨平站 商業 街、文澤路站 商業 街也將相繼開始招商,將打造成年輕人喜歡的“創意天地”和“生活表情館”。
隨著鳳起 商業 街的開街,杭州另兩條地鐵 商業 街——地鐵臨平站 商業 街、地鐵文澤路站 商業 街也已開始招商。
深圳:地鐵 商業 商鋪難沾光
在深圳,一個小小的地鐵商鋪柜臺,售價在五六年間漲了約一倍,然而租金卻在這一時間段里,從4500元跌回到2500元。擁擠的人流蘊藏商機,讓 商業 搭上地鐵的快車并不是個噱頭。投資客追捧,經營者卻叫苦。記者走訪了多個地鐵站點,就地下 商業 街、上蓋物業、站內商鋪這三種 商業 類型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發現,這當中有招商無序造成的經營無序,也有規劃脫節造成的紅利喪失,更有經營業態的選擇失誤。
武漢: 商業 “地鐵格局”顯現
去年年底開通的地鐵2號線,對武漢 商業 格局的改變已經顯現。仲量聯行數據顯示,武漢今年一季度零售物業首層平均租金578元/平方米,環比上漲4.9%。其中,武昌受地鐵拉動作用最為明顯,每月租金環比漲幅高達7%,達到518元/平方米,成為武漢中心城區漲幅最大的區域。
武昌商圈中受地鐵影響最大的是光谷商圈,多個 商業 項目租金均有顯著提升。而根據此前2012中國百貨經營年度數據顯示,2012年百貨店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14%,銷售利潤率同比下降0.78個百分點。而在2006年至2011年間,百貨行業銷售收入的年均增長率為16.5%。對于商戶利潤的大幅下降而租金的上漲,百貨業的利潤下滑的最主要原因是電子商務的影響。而由于光谷商圈多以娛樂型、休閑餐飲型的體驗性物業為主,則受電商影響較小。隨著地鐵4號線、3號線的逐步通車,武漢商圈格局將有更大的改變。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地下商業盼搭乘地鐵 整合資源盤活立體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