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受成都悠閑的生活節奏影響, 伊藤洋華堂 (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67歲的三枝富博看起來比大多數同齡的日本職業經理人更加開放、更輕松幽默。
在參加完只有中、英兩種語言同聲傳譯的財富成都論壇后,他笑著調侃道:“這次論壇辦得的確國際化,不過因為我自己中文沒學好,所以聽起來很費勁。”
伊藤洋華堂 隸屬全球第五大、日本第一大零售企業SEVEN&i(柒和伊)控股公司。2012年,SEVEN&i以606.68億美元收入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151位,除了 伊藤洋華堂 ,其旗下還有7-11、西武百貨、崇光等知名零售品牌。
1997年, 伊藤洋華堂 在成都開出其第一家海外門店。從那時起,三枝富博已在中國生活了16年。不過,他身上仍然保留著日本經理人做事嚴謹的特質。
當《英才》記者問道,“電商的迅速崛起對 伊藤洋華堂 的影響”時,他先是回答“幾乎沒受影響”,稍作停頓后,又慎重地補充道:“要說一點兒影響沒有也不準確。現在來我們店里購物的年輕人減少了一些、購買實用品的顧客減少了一些。”
“烏龜”式發展
“不急著……”是伊藤公司一貫的態度。
“不急著發展電商”、“不急著多開店”……作為第一批入華的外資零售巨頭, 伊藤洋華堂 在中國耕耘16年,卻只開了13家店(北京8家、成都5家)的速度,與某些同行的“五年百店”比起來,確實慢得讓人有點兒著急。目前, 伊藤洋華堂 在中國的銷售只有日本銷售額的7%。
三枝富博承認 伊藤洋華堂 在中國的開店速度確實很慢,不過他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其“專業性”:零售服務業與制造業不同,后者主要是制造商品,可以迅速擴大規模,但對前者來說,比商品更重要的是人才。開一家店,必須有足夠的人才,否則開不好,品質下降,得不到顧客的支持,反而會損害聲譽,得不償失。
“每開一家店,都要得到顧客的支持,在確保利潤的基礎上,然后才會去開新店。”三枝富博如此總結 伊藤洋華堂 的開店政策。
根據自己多年來對歐美、日本企業的觀察,三枝富博認為,越是規模大的企業,在后來的擴張過程中越是容易倒閉:“現在的中國就像是20年前的日本。當時,日本很多企業瘋狂擴張,但最后都倒閉了。所以我們現在寧肯慢一點兒,也不想重蹈覆轍。如果拿龜兔賽跑來打比方,我們情愿做‘烏龜’。”
對于當前中國各個行業的快速擴張,三枝富博表示有點兒“看不懂”:“我聽說成都要在3年內開100家10萬平米以上的大型城市綜合(行情 專區)體。是不是太多了?”
大型城市綜合體,一般都是房地產(行情 專區)公司的“作品”,它們存在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跟住宅配套。而三枝富博認為,房地產商來做零售,和專業做零售的企業,“想法肯定不一樣”:“為了賣房子而做的商業設施,他們對未來長期的發展考慮太少。”
不懼電商沖擊
三枝富博認為,日本零售行業的發展情況與中國類似:傳統百貨商場發展平平,小型便利店發展迅速,當然,崛起更快的是網絡電商。
不過,他并不擔心電商的沖擊會讓前兩者消失:“不同的顧客有不同的需求,實體店和虛擬店也各有各的優勢。”
首先,不同的人口結構會導致不同的購物選擇:年輕人工作繁忙,他們一般喜歡通過網絡購買生活實用品,快速又便捷;老年人則更喜歡去便利店。
其次,與網絡電商相比,傳統百貨商場能夠通過直接的感官刺激和體驗,讓顧客在購物過程中得到滿足和享受,從而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在三枝富博看來,對服務和體驗、而非純物質商品的需求,是成熟市場的特征。目前中國零售市場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城鎮化進程必然帶來消費需求的“進化”和分層,這會給傳統百貨商場提供足夠的生存機會和發展空間。
對此趨勢,三枝富博有著篤定的信心,也并不著急:“成熟市場不是花錢就能買來的,而是要花時間來培育。”
那么,什么樣的商場能夠生存?不在于規模大小,關鍵在于能否給顧客提供不一樣的服務,“現在購物商場的商品同質化嚴重。沒有特色的商場是無法留住消費者的。”
至于網絡這塊陣地, 伊藤洋華堂 其實也并沒有完全放棄。早在2009年, 伊藤洋華堂 的網絡超市就已開通,不過,發展并不算迅速。2012年,網絡銷售額在伊藤中國的全部銷售額中占比不到10%。
三枝富博告訴《英才》記者,在日本,伊藤公司的電商也已經摸索了3-5年的時間,“對于電商這一塊,我們不急著發展它、擴大它,而是培養它。”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伊藤洋華堂三枝富博:鐘情“烏龜”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