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已過,北京十里堡再無華堂,太陽宮也再無百盛。
二者的相繼關門或預示著北京百貨商場業提前進入寒冬,這也再次引起業內對百貨究竟該何去何從的深度思考。
記者了解到,一方面百貨業受電商沖擊,業績持續蕭條,另一方面,目前傳統百貨業模式過時、競爭同質化嚴重,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等也已成傳統百貨業關門潮接踵而來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行業憂思中,陷入新一輪洗牌局面的百貨業是走入“窮途末路”還是能熬冬迎春?
關門止損
11月1日,華堂北京十里堡店正式關閉。對于此次關店緣由華堂公告表述為“由于公司經營結構調整需要”,但具體原因并未透露。
關店前夕,位于北京十里堡地鐵附近的華堂商場,各層樓的品牌產品都在狂甩打折,消費者搶購潮與隨處可見的關店公告形成鮮明對比。商場工作人員表示,平時人流并非如此密集,除一樓以及超市外,二樓以上客流量較少。關店或與“中低端品牌居多,高端一線品牌不愿入駐有關。”上述工作人員表示,由于經營現狀與其定位不符,近年來商場整體營收提振乏力。
對于入駐品牌現狀與最初定位長期以來存在的出入,北京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財務本部直屬部長程寧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也確認了這一點,其表示,經營狀況不佳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高端品牌考慮到自身發展入駐華堂時存在顧慮。
關店是為止損,程寧進一步告訴記者,公司長期以來入不敷出,房租、管理費等成本居高不下,應對市場、消費者的變化,公司自身調整不到位,在經過一番調整效果不佳的情況下,無奈決定關閉十里堡店。
同樣已在十月底關店的還有“外資百貨第一店”——百盛。日前,百盛集團發布公告,稱將出售全資附屬公司經營的物業——北京太陽宮百盛。據公告稱,“由于集團發展戰略調整,我店決定于2016年10月31日當日營業結束后終止經營”。
關門前夕記者通過實地走訪發現,與華堂不同的是,同樣在打折扣的百盛卻人流稀少,距離關店還有數日之前,部分店鋪早已撤店。據了解,百盛多以服裝、化妝品、首飾、家紡等中高端品牌店為主,僅地下一層有一生活超市和仍在開業的兩家快餐店。店內服務臺工作人員介紹稱,該店經營近幾年來客流量一直不佳,由于百貨業態單一原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限。另外,周邊購物中心將消費者分流也是重要原因。
記者注意到,百盛旁邊緊鄰的是愛琴海購物中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愛琴海門口擺設的多種兒童游樂設施人氣旺盛,同時其餐飲店吸引大量消費者進出。多位受訪消費者表示,由于百盛業態不夠豐富,且高端產品居多,日常選擇去愛琴海居多,吃喝玩買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衣服不用天天買,但飯得天天吃”。
值得一提的是,百盛此次關店不僅不虧反套現一筆,公告稱將出售全資中國附屬公司的全部股權及相關股東債權,總股權代價包括固定金額16.7億元和其他額外金額,出售事項所得款項凈額約為19億元。業內置評,止損套現近20億元的收入,對業績多年蕭條的百盛來說,實屬不菲。
數據顯示,百盛業績自2010年以來就開始滑坡。其2011年凈利潤為11.53億元,2012年下滑至8.8億元,2013~2015年則為3.72億元、2.46億元和-1.83億元。而今年中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額21.01億元,同比下滑5.6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1.24億元。
就關店等相關問題,記者多次撥打百盛集團電話并致函采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未獲得回應。
窮途末路?
在北京被熟知的百貨代表,經過此輪關店潮后,華堂、百盛在京的門店已經所剩無幾。
據了解,18年前從華堂剛踏入北京至其興盛時期,共在京開設9家分店,高歌猛進之后又不斷縮減。今年7月,繼大興店關閉后不到三個月,十里堡店又宣布關閉。如今,華堂商場在北京僅剩亞運村店、豐臺北路店2家百貨和三里屯食品館。而百盛方面,最近4年時間陸續關閉在華十多家門店,而北京僅剩下復興門和常營2家店。
在行業業績整體蕭條大環境中,華堂十里堡店、百盛太陽宮店的退出只是冰山一角。
據《2016年第一季度百貨上市公司營收排行榜》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45家百貨上市企業中,38家企業營收出現下滑,占比84.4%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自2012年以來,包括 百貨店 、超市、各種品牌專賣店在內,關店潮一直在繼續。
聯商網《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顯示,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其中,百貨業態關閉25家,其中僅萬達百貨就關店10家,居于榜首。
就此次關店潮,中國城市產業發展聯盟主席陳保存表示,“電商對百貨商場的沖擊很大,電商的沖擊,使其被迫走上‘貴’的路線,但高端消費人群有限,營業額無法達到預期,同時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不斷增加,多方面壓力下,關張是必然。另有受訪的業內人士置評,雖然受電商沖擊致使業績不佳是事實,但目前突出的問題是行業內依然延續傳統百貨模式,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在此背景下,百貨業不斷被唱衰甚至被認為已經走到盡頭。
“傳統百貨業模式已經走上末路,不可能生存和發展下去了。”洪濤曾表示,未來必須進行轉型。但對于百貨的存亡也有不同聲音,戴德梁行高級助理董事魏東分析,本土傳統百貨整體不振的重要原因是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未來百貨公司面臨升級轉型是大趨勢,如果能夠像中國香港或者國外的百貨一樣,抓住客戶需求,做一些精細的有特點的產品,百貨業態尚且不會到消失的地步。
北京昭邑零商首席咨詢師劉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的百貨商場正處于行業洗牌階段,“未來的趨勢是百貨商場的集中化,80%的市場份額將會被有限的龍頭企業占據,從這一角度來看,現在的倒閉和不景氣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劉暉看來,百貨商場依然有發展契機,“這幾年正在興起服裝定制服務,這可以發揮實體店的優勢,百貨商場應該抓住這一契機發展自己。”對于百貨商場未來的轉型方向,劉暉認為還是應該增加自營的成分,做好上下游的對接。
轉型之路道阻且長
實際上,傳統百貨業在摸索中試圖改變。
程寧透露,華堂受樓體結構等硬件限制會堅持百貨模式,但會努力調整產品做出特點,適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除華堂在調整經營結構外,在外界看來,百盛也在通過出售物業減包袱調整發展戰略。多位業內人士透露,百盛太陽宮店被出售后將被改造成寫字樓。這在中國商業地產產業聯盟副會長王永平看來也不失為百貨商場的一條出路。其表示,相較其他城市而言,北京寫字樓市場相對較好,優質寫字樓緊俏,其后期改成寫字樓出售,按照目前商業地產市場,也不失為轉型可選方向。但此改造消息,記者尚未得到官方確認。
與此同時,北京華聯商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聯股份”)的調整升級已持續多時。據悉,2008年至今,華聯股份已接連對旗下多家百貨業態進行閉店升級,但即便如此也難逃利潤下滑的窘境。
10月25日,記者來到華聯百貨天通苑店了解到,該店于2015年2月閉門停業,隨后便引進餐飲、兒童娛樂設施等,并向購物中心模式靠攏。但是盡管業態相對于此前已有所豐富,但由于商場整體規模不大,其所引進的餐飲、兒童娛樂等業態只是零星點綴,并未形成聚集之勢。此外,商場周邊由于缺乏其他賣場等互相“幫襯”,人氣聚攏先天不足。
記者注意到,距離華聯百貨天通苑店1公里處的翠微百貨則依托龍德廣場、家樂福超市、百安居家居廣場、迪卡儂運動超市、國美電器等形成爭雄之態。與其相比,華聯百貨天通苑店無論是其體量,還是業態種類豐富度都與之相差較遠,而客流量遭到分流似乎難以避免。
劉暉表示,華聯的整改轉型只是在現有的空間展開,并沒有拓展體量,其各種業態之間也不能形成一種有效的合力來吸引客戶,“很多百貨商場轉型為購物中心只是跟風,并沒有看透發展前景,華聯的這種轉型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劉暉所言或許從華聯股份發布的三季財報已有所體現,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近7.69億元,同比下滑23.14%;凈利潤1.25億元,同比下滑46.54%。上述兩個財務指數與2015年相比,下滑幅度變大。財報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0億元,同比下滑幅度為1.52%;凈利潤為2.3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81.56%。
對于華聯百貨的轉型,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安賀新認為其并沒有切中要害,“傳統百貨應該從客戶定位上下功夫,不一定要大而全,而是要精準地吸引目標客群,引入的品牌檔次也不能參差不齊。”
同時上述市場分析人士魏東說,“很多百貨選擇轉型購物商場,但目前面臨的問題是電商的實際沖擊,其影響力波及到包括購物中心在內的整個商業地產。目前商場營收主要以餐飲和娛樂消費帶領,轉型后此方面業態和管理不足,轉型也未必有成效。”
王永平分析,北京商業地產正處在調整洗牌期,不少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拋售、升級等方式尋求轉型,但目前都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尚未出現轉型成功案例。目前商業格局正在被調整,諸多經驗和國外案例來看,未來百貨商場將會朝著更加精細化和多元化發展。
就轉型現狀等相關問題,記者向華聯股份發出采訪請求,截至發稿前未收到回應。
二者的相繼關門或預示著北京百貨商場業提前進入寒冬,這也再次引起業內對百貨究竟該何去何從的深度思考。
記者了解到,一方面百貨業受電商沖擊,業績持續蕭條,另一方面,目前傳統百貨業模式過時、競爭同質化嚴重,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等也已成傳統百貨業關門潮接踵而來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行業憂思中,陷入新一輪洗牌局面的百貨業是走入“窮途末路”還是能熬冬迎春?
關門止損
11月1日,華堂北京十里堡店正式關閉。對于此次關店緣由華堂公告表述為“由于公司經營結構調整需要”,但具體原因并未透露。
關店前夕,位于北京十里堡地鐵附近的華堂商場,各層樓的品牌產品都在狂甩打折,消費者搶購潮與隨處可見的關店公告形成鮮明對比。商場工作人員表示,平時人流并非如此密集,除一樓以及超市外,二樓以上客流量較少。關店或與“中低端品牌居多,高端一線品牌不愿入駐有關。”上述工作人員表示,由于經營現狀與其定位不符,近年來商場整體營收提振乏力。
對于入駐品牌現狀與最初定位長期以來存在的出入,北京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財務本部直屬部長程寧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也確認了這一點,其表示,經營狀況不佳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高端品牌考慮到自身發展入駐華堂時存在顧慮。
關店是為止損,程寧進一步告訴記者,公司長期以來入不敷出,房租、管理費等成本居高不下,應對市場、消費者的變化,公司自身調整不到位,在經過一番調整效果不佳的情況下,無奈決定關閉十里堡店。
同樣已在十月底關店的還有“外資百貨第一店”——百盛。日前,百盛集團發布公告,稱將出售全資附屬公司經營的物業——北京太陽宮百盛。據公告稱,“由于集團發展戰略調整,我店決定于2016年10月31日當日營業結束后終止經營”。
關門前夕記者通過實地走訪發現,與華堂不同的是,同樣在打折扣的百盛卻人流稀少,距離關店還有數日之前,部分店鋪早已撤店。據了解,百盛多以服裝、化妝品、首飾、家紡等中高端品牌店為主,僅地下一層有一生活超市和仍在開業的兩家快餐店。店內服務臺工作人員介紹稱,該店經營近幾年來客流量一直不佳,由于百貨業態單一原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限。另外,周邊購物中心將消費者分流也是重要原因。
記者注意到,百盛旁邊緊鄰的是愛琴海購物中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愛琴海門口擺設的多種兒童游樂設施人氣旺盛,同時其餐飲店吸引大量消費者進出。多位受訪消費者表示,由于百盛業態不夠豐富,且高端產品居多,日常選擇去愛琴海居多,吃喝玩買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衣服不用天天買,但飯得天天吃”。
值得一提的是,百盛此次關店不僅不虧反套現一筆,公告稱將出售全資中國附屬公司的全部股權及相關股東債權,總股權代價包括固定金額16.7億元和其他額外金額,出售事項所得款項凈額約為19億元。業內置評,止損套現近20億元的收入,對業績多年蕭條的百盛來說,實屬不菲。
數據顯示,百盛業績自2010年以來就開始滑坡。其2011年凈利潤為11.53億元,2012年下滑至8.8億元,2013~2015年則為3.72億元、2.46億元和-1.83億元。而今年中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額21.01億元,同比下滑5.6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1.24億元。
就關店等相關問題,記者多次撥打百盛集團電話并致函采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未獲得回應。
窮途末路?
在北京被熟知的百貨代表,經過此輪關店潮后,華堂、百盛在京的門店已經所剩無幾。
據了解,18年前從華堂剛踏入北京至其興盛時期,共在京開設9家分店,高歌猛進之后又不斷縮減。今年7月,繼大興店關閉后不到三個月,十里堡店又宣布關閉。如今,華堂商場在北京僅剩亞運村店、豐臺北路店2家百貨和三里屯食品館。而百盛方面,最近4年時間陸續關閉在華十多家門店,而北京僅剩下復興門和常營2家店。
在行業業績整體蕭條大環境中,華堂十里堡店、百盛太陽宮店的退出只是冰山一角。
據《2016年第一季度百貨上市公司營收排行榜》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45家百貨上市企業中,38家企業營收出現下滑,占比84.4%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自2012年以來,包括 百貨店 、超市、各種品牌專賣店在內,關店潮一直在繼續。
聯商網《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顯示,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其中,百貨業態關閉25家,其中僅萬達百貨就關店10家,居于榜首。
就此次關店潮,中國城市產業發展聯盟主席陳保存表示,“電商對百貨商場的沖擊很大,電商的沖擊,使其被迫走上‘貴’的路線,但高端消費人群有限,營業額無法達到預期,同時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不斷增加,多方面壓力下,關張是必然。另有受訪的業內人士置評,雖然受電商沖擊致使業績不佳是事實,但目前突出的問題是行業內依然延續傳統百貨模式,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在此背景下,百貨業不斷被唱衰甚至被認為已經走到盡頭。
“傳統百貨業模式已經走上末路,不可能生存和發展下去了。”洪濤曾表示,未來必須進行轉型。但對于百貨的存亡也有不同聲音,戴德梁行高級助理董事魏東分析,本土傳統百貨整體不振的重要原因是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未來百貨公司面臨升級轉型是大趨勢,如果能夠像中國香港或者國外的百貨一樣,抓住客戶需求,做一些精細的有特點的產品,百貨業態尚且不會到消失的地步。
北京昭邑零商首席咨詢師劉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的百貨商場正處于行業洗牌階段,“未來的趨勢是百貨商場的集中化,80%的市場份額將會被有限的龍頭企業占據,從這一角度來看,現在的倒閉和不景氣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劉暉看來,百貨商場依然有發展契機,“這幾年正在興起服裝定制服務,這可以發揮實體店的優勢,百貨商場應該抓住這一契機發展自己。”對于百貨商場未來的轉型方向,劉暉認為還是應該增加自營的成分,做好上下游的對接。
轉型之路道阻且長
實際上,傳統百貨業在摸索中試圖改變。
程寧透露,華堂受樓體結構等硬件限制會堅持百貨模式,但會努力調整產品做出特點,適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除華堂在調整經營結構外,在外界看來,百盛也在通過出售物業減包袱調整發展戰略。多位業內人士透露,百盛太陽宮店被出售后將被改造成寫字樓。這在中國商業地產產業聯盟副會長王永平看來也不失為百貨商場的一條出路。其表示,相較其他城市而言,北京寫字樓市場相對較好,優質寫字樓緊俏,其后期改成寫字樓出售,按照目前商業地產市場,也不失為轉型可選方向。但此改造消息,記者尚未得到官方確認。
與此同時,北京華聯商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聯股份”)的調整升級已持續多時。據悉,2008年至今,華聯股份已接連對旗下多家百貨業態進行閉店升級,但即便如此也難逃利潤下滑的窘境。
10月25日,記者來到華聯百貨天通苑店了解到,該店于2015年2月閉門停業,隨后便引進餐飲、兒童娛樂設施等,并向購物中心模式靠攏。但是盡管業態相對于此前已有所豐富,但由于商場整體規模不大,其所引進的餐飲、兒童娛樂等業態只是零星點綴,并未形成聚集之勢。此外,商場周邊由于缺乏其他賣場等互相“幫襯”,人氣聚攏先天不足。
記者注意到,距離華聯百貨天通苑店1公里處的翠微百貨則依托龍德廣場、家樂福超市、百安居家居廣場、迪卡儂運動超市、國美電器等形成爭雄之態。與其相比,華聯百貨天通苑店無論是其體量,還是業態種類豐富度都與之相差較遠,而客流量遭到分流似乎難以避免。
劉暉表示,華聯的整改轉型只是在現有的空間展開,并沒有拓展體量,其各種業態之間也不能形成一種有效的合力來吸引客戶,“很多百貨商場轉型為購物中心只是跟風,并沒有看透發展前景,華聯的這種轉型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劉暉所言或許從華聯股份發布的三季財報已有所體現,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近7.69億元,同比下滑23.14%;凈利潤1.25億元,同比下滑46.54%。上述兩個財務指數與2015年相比,下滑幅度變大。財報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0億元,同比下滑幅度為1.52%;凈利潤為2.3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81.56%。
對于華聯百貨的轉型,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安賀新認為其并沒有切中要害,“傳統百貨應該從客戶定位上下功夫,不一定要大而全,而是要精準地吸引目標客群,引入的品牌檔次也不能參差不齊。”
同時上述市場分析人士魏東說,“很多百貨選擇轉型購物商場,但目前面臨的問題是電商的實際沖擊,其影響力波及到包括購物中心在內的整個商業地產。目前商場營收主要以餐飲和娛樂消費帶領,轉型后此方面業態和管理不足,轉型也未必有成效。”
王永平分析,北京商業地產正處在調整洗牌期,不少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拋售、升級等方式尋求轉型,但目前都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尚未出現轉型成功案例。目前商業格局正在被調整,諸多經驗和國外案例來看,未來百貨商場將會朝著更加精細化和多元化發展。
就轉型現狀等相關問題,記者向華聯股份發出采訪請求,截至發稿前未收到回應。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北京百貨店關店潮背后:寒冬已至 加速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