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要出差,原來的包有點大,就想買一個稍微小點的包。于是在下班以后來到了小區附近一家很大的超市,以下就是我買包的經歷。
我首先在家庭用品區發現了一塊小的區域是賣包的,看了一下,沒有一眼就看中的,但有兩個覺得還湊合,但是沒有價格簽,所以就想再看看。于是就張望看有沒有 售貨員 可以介紹一下,正在這時,一個女 售貨員 從貨架后面的一個門里面出來了,我立即就問:你好,請問還有別的區域有包嗎?這 售貨員 幾乎就沒有看我,隨口答道:你找箱包區的 售貨員 吧!說完沒等我反應過來,她就重新鉆進了貨架后面的屋子里。
我只好向前面走去,走了有4個貨架,看到一個女 售貨員 ,我說誰負責箱包區呢?她給我指了一下前面,我又向前走了3個貨架,一個瘦瘦的男 售貨員 在那里和一個女 售貨員 在聊天,我問道:請問,誰負責箱包區呢?那個男 售貨員 說道,是我。我問:咱超市里還有其他地方賣包嗎?他回答道,沒有。我說那你跟我一塊看看吧!于是我們一塊來到箱包區,我指著那兩款箱包說,這兩款什么價格?他說那我得給你掃一下。于是他拖著兩個包,去找掃碼器,走了有6個貨架,終于找到了,于是他掃了一下碼,一個是239元,一個是189元。然后我說就要這個239的吧。我說有新的嗎,這款上面有點灰塵。他說:沒有,我們是這個賣了才會拿下一個出來。我說那你就到倉庫里給我拿一個唄,他說:那不行!只有這個賣了才能拿下一個。我說要是你不拿,別人嫌有灰塵不要怎么辦。他笑著說:不要剛好,我正好少干點活呢!因為明天就要出差,周圍也沒有其他更大的超市,再加上我也不是喜歡逛街的人,于是我就要賣了這個帶灰塵的包。
在回去的路上, 售貨員 的那句話一直回蕩在我耳邊:不要正好,我剛好少干點活呢!這要在30年前,這種語調可能是正常的,當時物資匱乏,只要是能生產出來的,根本就不用擔心銷路問題,所以 售貨員 傲慢不積極比較正常。可是現在竟有這種腔調出現,真讓我覺得自己是奧特曼﹙outman﹚了。緊接著我就想為什么 售貨員 不愿意賣貨。這讓我想到了很多自己的購物經歷,在很多賣場里面,那些根本不看你眼睛的“歡迎光臨”;那些有氣無力的促銷叫賣;那些心不在焉的產品介紹,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眼光,那些滿是污垢和腳印的地面,那些一旦不買就不耐煩輕視的眼神……這一切,仿佛在抱怨者什么,表達著對什么的不滿!但同時自己又想起了一些人流涌動的超市內,熱情洋溢的“歡迎光臨”;在你上電梯時會提醒你小心的手勢;在你選購時耐心細致的介紹和不厭其煩的解答,干凈整潔的地面,在你不買但依然會說歡迎下次光臨的禮貌結束……這一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回到問題的實質,生意的好壞,除了和物品是否豐富,價格是否合適,環境是否整潔相關之外,更重要的可能就是 售貨員 的工作態度了。那么 售貨員 的工作態度和什么關系最緊密呢?我想最緊密的就是超市方面的薪資及激勵制度和相關的監督及懲戒制度了。薪資及激勵制度如果設計不合理,會直接導致工作人員處于一種消極怠工的工作狀態,賣多賣少一個樣,自然就喪失了把握好每一個顧客的積極性和熱情了。
當然也會有人提出異議,那是員工責任心不強,工作態度不端正。確實如此!但是你能指望每一個員工的責任心都很強,工作態度都很端正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西方管理的一個基點和原則就是:良好的制度讓魔鬼變成天使;糟糕的制度讓天使變成魔鬼。制度的設計者在設計制度之初就應該把制度設計的基點建立在一般人的要求基礎之上,這樣設計出來的制度才會適合絕大多數的人;相反,設計制度時候建立在圣人的標準之上,那將會導致絕大部分的人消極散漫,實際上員工也不需要這種制度,這種看似公平的制度實際上是最不公平的制度,他們最終也會成為這種制度的掘墓者。薪資和激勵制度的設計就是樹立一種正向引導,讓員工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做了有什么好處!
除了薪資制度之外,監督及懲戒制度也很重要,在我購物的這個超市里,可以出現跨區聊天,貨品布滿灰塵這樣的事情說明她們是缺乏監督及懲戒制度的。監督及懲戒制度就是讓所有員工明白不遵守公司的相關制度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的,這樣的話就像在高壓線旁樹立一塊牌子:高壓危險!一旦觸碰,自然后果嚴重。這樣的話員工就知道自己不該做什么,做了有什么后果!
薪資和激勵制度解決正向引導,讓員工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的問題;監督和懲戒制度解決了反面警示,讓員工知道自己不該做什么的問題。員工知道做那些事可以獲得獎勵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時有明白做哪些事會讓自己受到懲戒減少收入,這樣還會出現跨區聊天,待客傲慢,甚至是出現:你不買,剛好,我還少干點活呢!這種消極透頂的言論和行為嗎?
如果你的員工出現了消極怠工的問題,管理者首先要問責的不是員工,而是反思自己的制度設計及監督執行,這樣才不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盲人摸象的尷尬境地。
我首先在家庭用品區發現了一塊小的區域是賣包的,看了一下,沒有一眼就看中的,但有兩個覺得還湊合,但是沒有價格簽,所以就想再看看。于是就張望看有沒有 售貨員 可以介紹一下,正在這時,一個女 售貨員 從貨架后面的一個門里面出來了,我立即就問:你好,請問還有別的區域有包嗎?這 售貨員 幾乎就沒有看我,隨口答道:你找箱包區的 售貨員 吧!說完沒等我反應過來,她就重新鉆進了貨架后面的屋子里。
我只好向前面走去,走了有4個貨架,看到一個女 售貨員 ,我說誰負責箱包區呢?她給我指了一下前面,我又向前走了3個貨架,一個瘦瘦的男 售貨員 在那里和一個女 售貨員 在聊天,我問道:請問,誰負責箱包區呢?那個男 售貨員 說道,是我。我問:咱超市里還有其他地方賣包嗎?他回答道,沒有。我說那你跟我一塊看看吧!于是我們一塊來到箱包區,我指著那兩款箱包說,這兩款什么價格?他說那我得給你掃一下。于是他拖著兩個包,去找掃碼器,走了有6個貨架,終于找到了,于是他掃了一下碼,一個是239元,一個是189元。然后我說就要這個239的吧。我說有新的嗎,這款上面有點灰塵。他說:沒有,我們是這個賣了才會拿下一個出來。我說那你就到倉庫里給我拿一個唄,他說:那不行!只有這個賣了才能拿下一個。我說要是你不拿,別人嫌有灰塵不要怎么辦。他笑著說:不要剛好,我正好少干點活呢!因為明天就要出差,周圍也沒有其他更大的超市,再加上我也不是喜歡逛街的人,于是我就要賣了這個帶灰塵的包。
在回去的路上, 售貨員 的那句話一直回蕩在我耳邊:不要正好,我剛好少干點活呢!這要在30年前,這種語調可能是正常的,當時物資匱乏,只要是能生產出來的,根本就不用擔心銷路問題,所以 售貨員 傲慢不積極比較正常。可是現在竟有這種腔調出現,真讓我覺得自己是奧特曼﹙outman﹚了。緊接著我就想為什么 售貨員 不愿意賣貨。這讓我想到了很多自己的購物經歷,在很多賣場里面,那些根本不看你眼睛的“歡迎光臨”;那些有氣無力的促銷叫賣;那些心不在焉的產品介紹,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眼光,那些滿是污垢和腳印的地面,那些一旦不買就不耐煩輕視的眼神……這一切,仿佛在抱怨者什么,表達著對什么的不滿!但同時自己又想起了一些人流涌動的超市內,熱情洋溢的“歡迎光臨”;在你上電梯時會提醒你小心的手勢;在你選購時耐心細致的介紹和不厭其煩的解答,干凈整潔的地面,在你不買但依然會說歡迎下次光臨的禮貌結束……這一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回到問題的實質,生意的好壞,除了和物品是否豐富,價格是否合適,環境是否整潔相關之外,更重要的可能就是 售貨員 的工作態度了。那么 售貨員 的工作態度和什么關系最緊密呢?我想最緊密的就是超市方面的薪資及激勵制度和相關的監督及懲戒制度了。薪資及激勵制度如果設計不合理,會直接導致工作人員處于一種消極怠工的工作狀態,賣多賣少一個樣,自然就喪失了把握好每一個顧客的積極性和熱情了。
當然也會有人提出異議,那是員工責任心不強,工作態度不端正。確實如此!但是你能指望每一個員工的責任心都很強,工作態度都很端正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西方管理的一個基點和原則就是:良好的制度讓魔鬼變成天使;糟糕的制度讓天使變成魔鬼。制度的設計者在設計制度之初就應該把制度設計的基點建立在一般人的要求基礎之上,這樣設計出來的制度才會適合絕大多數的人;相反,設計制度時候建立在圣人的標準之上,那將會導致絕大部分的人消極散漫,實際上員工也不需要這種制度,這種看似公平的制度實際上是最不公平的制度,他們最終也會成為這種制度的掘墓者。薪資和激勵制度的設計就是樹立一種正向引導,讓員工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做了有什么好處!
除了薪資制度之外,監督及懲戒制度也很重要,在我購物的這個超市里,可以出現跨區聊天,貨品布滿灰塵這樣的事情說明她們是缺乏監督及懲戒制度的。監督及懲戒制度就是讓所有員工明白不遵守公司的相關制度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的,這樣的話就像在高壓線旁樹立一塊牌子:高壓危險!一旦觸碰,自然后果嚴重。這樣的話員工就知道自己不該做什么,做了有什么后果!
薪資和激勵制度解決正向引導,讓員工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的問題;監督和懲戒制度解決了反面警示,讓員工知道自己不該做什么的問題。員工知道做那些事可以獲得獎勵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時有明白做哪些事會讓自己受到懲戒減少收入,這樣還會出現跨區聊天,待客傲慢,甚至是出現:你不買,剛好,我還少干點活呢!這種消極透頂的言論和行為嗎?
如果你的員工出現了消極怠工的問題,管理者首先要問責的不是員工,而是反思自己的制度設計及監督執行,這樣才不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盲人摸象的尷尬境地。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為什么售貨員不愿賣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