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萬達擬關閉寧波、沈陽、東莞等地共10家嚴重虧損的百貨門店,并壓縮25家經營不善百貨門店的樓層。
目前,零售業主體的傳統百貨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北京、天津、山東、安徽等地已出現“閉店潮”。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 傳統零售 業出現的“閉店潮”。其中,北京共有兩家零售店宣布“閉店”,一家是華堂百貨右安門店,一家是華潤萬家右安門店。
對此,商務部表示,這符合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需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探索求變,商務部下一步也將采取三方面措施加強引導。
現象:上半年零售業“閉店”121家
國內主要零售企業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關店潮仍未間斷。聯商網《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
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百貨業態關閉25家,包括萬達百貨關閉10家,馬莎百貨關閉5家,天虹商場關閉3家,金鷹關閉2家,遠東百貨、陽光百貨、百盛百貨、華堂商場、津樂匯百貨各關閉1家。
超市業態關閉95家。包括麥德龍、北京華聯、農工商、永旺、丹尼斯關閉1家,樂購、新華都、世紀聯華分別關閉2家,家樂福關閉3家,華潤萬家關閉6家,永輝超市關閉5家。云南天順超市于2015年5月,因楚雄店發生哄搶事件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關閉40家門店;銅川天天壹加壹超市閃電關閉約30家門店。
還有多家實體零售門店透露出即將閉店的消息。如5月19日,銀泰金華福華店宣布,因租約到期,將于今年10月底停止營業;6月2日,尚泰百貨成都萬象城店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閉店公告,稱將于2015年8月31日起正式停止營業。
關店企業中,外資(含中外合資)零售企業關閉門店16家,關店現象最嚴重的是江蘇、廣東、安徽、浙江各省的二三線城市。
事實上,這種現象早在去年已顯現:2014年,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101家百貨業企業,其營業面積與2013年去年同比減少1619.65萬平方米,相當于減少了81個西單大悅城同等面積的商場。
北京:上半年關閉兩家零售店
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共有兩家零售店宣布“閉店”,一家是華堂百貨右安門店,一家是華潤萬家右安門店。
今年4月1日,華堂右安門店正式閉店。目前,北京華堂僅剩4個賣場。北青報記者調查了解到,2007年9月28日,北京華堂右安門店開業,經過了七年的努力,直至其“閉店”也沒有實現盈利。
2014年5月開始,華堂先后關閉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門店。華堂方面官方說法是,“時代在變化、顧客在變化,沒能及時滿足顧客需求是關店的首要原因”。北京華堂相關負責人表示,右安門店將是華堂在京關閉的最后一家店,此后華堂將加大現有店鋪投資改造,為今后在京長遠發展做好前期準備。
今年6月24日,位于漢光百貨地下二層的華潤萬家西單店關閉,該店于2000年左右開業,至今經營15年之久。此前,華潤萬家在河北連關三家門店后,又關閉了長春飛躍店。有媒體曾爆料,華潤萬家內部人士透露,除去整合TESCO(樂購)的影響,華潤萬家去年在北京虧損了約八九千萬元,今年還會再調整兩三家門店。
華潤萬家相關負責人表示,華潤萬家旗下擁有大賣場、高端超市、標準超市、便利店等諸多業態,其中便利店單店的面積為約100平方米,而樂購Express單店面積約為500平方米。根據規劃,華潤萬家小業態門店在2020年將擴張到約5000家,將大力布局O2O業務。華潤萬家希望依靠小業態店突圍,在未來更加強調生鮮品和服務居民的相關功能,同時也會配合華潤的電商提供到店取貨的服務,就更加要求小業態店的布局要密集。
四大原因引發“關店潮”
造成上百家零售門店關店的原因集中在四方面。
惡性競爭:商品的同質化和營銷模式的雷同化,導致各百貨店之間惡性競爭加劇,打折促銷等價格戰常態化,使經營慘淡、利潤下滑;
成本上漲:近年來百貨零售業又遇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漲,使各百貨店的經營成本上漲;
電商攻擊:在來勢洶洶的電商立體化全方位的圍剿攻勢下,多數百貨零售企業淪為電商的“試衣間”;
政策影響:過去占實體百貨零售業銷售額一定比例的集團消費下降了七成多。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對此也表示,總體上看,當前 傳統零售 業正處于加快變革、轉型的時期,既是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需求變化的直接體現,也符合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只是中國,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這種情況。
沈丹陽也談到了出路問題:“
出路主要是靠實體零售企業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去探索、求變。商務部也將從三方面加大力度,推動實體零售企業轉型創新。”他的講話顯示,未來商務部在這方面推出的具體舉措是:推動經營模式轉變,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引導多業態協同發展。
影響:“閉店潮”長期或影響上游供應鏈
針對“閉店潮”現象的出現,專家提醒,應當警惕“閉店潮”長期可能會引發的上游供應鏈帶來的連鎖反應。各地方應盡快對當地百貨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梳理,可以按面臨閉店風險的等級進行劃分。對于經營不錯但流動資金緊張的可以適當支持。對于可能引發商業合同糾紛的提前介入,可以考慮對抵押商品進行保全。此外還應妥善處理會員卡、預售卡等,避免傷及顧客。
瑞銀證券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認為,在他們跟蹤的58家零售行業公司中,6年至10年及10年以上店齡的并不多,這些單店加起來不到40家,這些“老店”卻貢獻了逾六成的收入。這表明整個行業基本上依靠幾家老店在支撐,而不是靠新店實現增長。
商務部:將采取措施引導
針對有記者提出的如何看待 傳統零售 業出現的“閉店潮”,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9日說,這符合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需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探索求變,商務部下一步也將采取三方面措施加強引導。
沈丹陽在當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總體上看,當前 傳統零售 業正處于加快變革、轉型的時期,既是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需求變化的直接體現,也符合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只是中國,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這種情況。
近幾年,由于經營模式落后,成本持續上漲,新興業態替代、網絡購物沖擊等多因素的影響,百貨、超市等 傳統零售 企業效益下降,關店止損現象時有發生。據聯商網近日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
“出路主要是靠實體零售企業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去探索、求變。”沈丹陽說,同時,商務部門也有責任來加強引導。近期商務部將從三方面加大力度,推動實體零售企業轉型創新。
一是推動經營模式轉變,支持開展品牌商品聯合采購,引導零售企業提高自營比重,發展自有品牌,從“二房東”的聯營模式向聯營、自營、自有品牌混合發展的模式轉變。
二是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引導 傳統零售 企業主動擁抱互聯網,發揮實體店網點和物流的優勢,發展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線下體驗、線上下單、在線支付等融合發展模式。
三是引導多業態協同發展。引導百貨店、購物中心完善業態布局,豐富餐飲、教育、休閑、娛樂等服務功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此外,還將支持大型零售企業向社區延伸服務,大力發展社區便利店,搭載快餐簡餐、代收代繳、快遞送貨等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
目前,零售業主體的傳統百貨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北京、天津、山東、安徽等地已出現“閉店潮”。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 傳統零售 業出現的“閉店潮”。其中,北京共有兩家零售店宣布“閉店”,一家是華堂百貨右安門店,一家是華潤萬家右安門店。
對此,商務部表示,這符合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需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探索求變,商務部下一步也將采取三方面措施加強引導。
現象:上半年零售業“閉店”121家
國內主要零售企業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關店潮仍未間斷。聯商網《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
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百貨業態關閉25家,包括萬達百貨關閉10家,馬莎百貨關閉5家,天虹商場關閉3家,金鷹關閉2家,遠東百貨、陽光百貨、百盛百貨、華堂商場、津樂匯百貨各關閉1家。
超市業態關閉95家。包括麥德龍、北京華聯、農工商、永旺、丹尼斯關閉1家,樂購、新華都、世紀聯華分別關閉2家,家樂福關閉3家,華潤萬家關閉6家,永輝超市關閉5家。云南天順超市于2015年5月,因楚雄店發生哄搶事件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關閉40家門店;銅川天天壹加壹超市閃電關閉約30家門店。
還有多家實體零售門店透露出即將閉店的消息。如5月19日,銀泰金華福華店宣布,因租約到期,將于今年10月底停止營業;6月2日,尚泰百貨成都萬象城店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閉店公告,稱將于2015年8月31日起正式停止營業。
關店企業中,外資(含中外合資)零售企業關閉門店16家,關店現象最嚴重的是江蘇、廣東、安徽、浙江各省的二三線城市。
事實上,這種現象早在去年已顯現:2014年,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101家百貨業企業,其營業面積與2013年去年同比減少1619.65萬平方米,相當于減少了81個西單大悅城同等面積的商場。
北京:上半年關閉兩家零售店
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共有兩家零售店宣布“閉店”,一家是華堂百貨右安門店,一家是華潤萬家右安門店。
今年4月1日,華堂右安門店正式閉店。目前,北京華堂僅剩4個賣場。北青報記者調查了解到,2007年9月28日,北京華堂右安門店開業,經過了七年的努力,直至其“閉店”也沒有實現盈利。
2014年5月開始,華堂先后關閉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門店。華堂方面官方說法是,“時代在變化、顧客在變化,沒能及時滿足顧客需求是關店的首要原因”。北京華堂相關負責人表示,右安門店將是華堂在京關閉的最后一家店,此后華堂將加大現有店鋪投資改造,為今后在京長遠發展做好前期準備。
今年6月24日,位于漢光百貨地下二層的華潤萬家西單店關閉,該店于2000年左右開業,至今經營15年之久。此前,華潤萬家在河北連關三家門店后,又關閉了長春飛躍店。有媒體曾爆料,華潤萬家內部人士透露,除去整合TESCO(樂購)的影響,華潤萬家去年在北京虧損了約八九千萬元,今年還會再調整兩三家門店。
華潤萬家相關負責人表示,華潤萬家旗下擁有大賣場、高端超市、標準超市、便利店等諸多業態,其中便利店單店的面積為約100平方米,而樂購Express單店面積約為500平方米。根據規劃,華潤萬家小業態門店在2020年將擴張到約5000家,將大力布局O2O業務。華潤萬家希望依靠小業態店突圍,在未來更加強調生鮮品和服務居民的相關功能,同時也會配合華潤的電商提供到店取貨的服務,就更加要求小業態店的布局要密集。
四大原因引發“關店潮”
造成上百家零售門店關店的原因集中在四方面。
惡性競爭:商品的同質化和營銷模式的雷同化,導致各百貨店之間惡性競爭加劇,打折促銷等價格戰常態化,使經營慘淡、利潤下滑;
成本上漲:近年來百貨零售業又遇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漲,使各百貨店的經營成本上漲;
電商攻擊:在來勢洶洶的電商立體化全方位的圍剿攻勢下,多數百貨零售企業淪為電商的“試衣間”;
政策影響:過去占實體百貨零售業銷售額一定比例的集團消費下降了七成多。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對此也表示,總體上看,當前 傳統零售 業正處于加快變革、轉型的時期,既是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需求變化的直接體現,也符合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只是中國,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這種情況。
沈丹陽也談到了出路問題:“
出路主要是靠實體零售企業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去探索、求變。商務部也將從三方面加大力度,推動實體零售企業轉型創新。”他的講話顯示,未來商務部在這方面推出的具體舉措是:推動經營模式轉變,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引導多業態協同發展。
影響:“閉店潮”長期或影響上游供應鏈
針對“閉店潮”現象的出現,專家提醒,應當警惕“閉店潮”長期可能會引發的上游供應鏈帶來的連鎖反應。各地方應盡快對當地百貨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梳理,可以按面臨閉店風險的等級進行劃分。對于經營不錯但流動資金緊張的可以適當支持。對于可能引發商業合同糾紛的提前介入,可以考慮對抵押商品進行保全。此外還應妥善處理會員卡、預售卡等,避免傷及顧客。
瑞銀證券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認為,在他們跟蹤的58家零售行業公司中,6年至10年及10年以上店齡的并不多,這些單店加起來不到40家,這些“老店”卻貢獻了逾六成的收入。這表明整個行業基本上依靠幾家老店在支撐,而不是靠新店實現增長。
商務部:將采取措施引導
針對有記者提出的如何看待 傳統零售 業出現的“閉店潮”,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9日說,這符合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需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探索求變,商務部下一步也將采取三方面措施加強引導。
沈丹陽在當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總體上看,當前 傳統零售 業正處于加快變革、轉型的時期,既是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需求變化的直接體現,也符合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只是中國,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這種情況。
近幾年,由于經營模式落后,成本持續上漲,新興業態替代、網絡購物沖擊等多因素的影響,百貨、超市等 傳統零售 企業效益下降,關店止損現象時有發生。據聯商網近日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
“出路主要是靠實體零售企業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去探索、求變。”沈丹陽說,同時,商務部門也有責任來加強引導。近期商務部將從三方面加大力度,推動實體零售企業轉型創新。
一是推動經營模式轉變,支持開展品牌商品聯合采購,引導零售企業提高自營比重,發展自有品牌,從“二房東”的聯營模式向聯營、自營、自有品牌混合發展的模式轉變。
二是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引導 傳統零售 企業主動擁抱互聯網,發揮實體店網點和物流的優勢,發展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線下體驗、線上下單、在線支付等融合發展模式。
三是引導多業態協同發展。引導百貨店、購物中心完善業態布局,豐富餐飲、教育、休閑、娛樂等服務功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此外,還將支持大型零售企業向社區延伸服務,大力發展社區便利店,搭載快餐簡餐、代收代繳、快遞送貨等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傳統零售“關店潮”原因竟是這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