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關注盒馬鮮生, 阿里 投資的盒馬鮮生第一個店4000平方,主營生鮮商品,線下線上同時經營,線上主打APP下單最快30分鐘達。盒馬鮮生與京東到家的區別是,京東到家的貨源來自合作賣場,而盒馬鮮生的賣場是自營建設,他的商品、賣場和系統都配合快送業務設計和構建。
前幾天與盒馬鮮生創始人候總聊天,他告訴我盒馬鮮生線上訂單已經超過線下訂單,現在線上每天4000單,客單價70元,而且還在增長。
聽到這個數據,我大吃一驚,仔細思考,結論是如果數據真實且模式可復制,盒馬鮮生一定會重塑零售生態,大賣場將因此崩潰,消費者購物習慣將改變,互聯網能真正侵占快消市場。如果零售商現在還不開始跟進這個模式,他們大部分會被淘汰,為什么這么說,且聽筆者分析述說。
為什么說盒馬鮮生將重塑零售生態
每天線上4000單,客單價70元,毛利率25%(自營生鮮為主),也就是每天線上銷售額28萬元,毛利7萬元。這個數據意味什么?
普通4000平米精品超市,只經營線下業務,通常日銷15-20萬能盈虧平衡,毛利率17%-26%,客單60-100元。也就是說精品超市每天毛利是3萬-4萬。盒馬鮮生增加線上業務,每天毛利增加7萬元,等于毛利提升280%,即使減去線上業務的揀貨配送成本2.8萬元(4000*7),毛利也能提升168%。
毛利提升168%意味著這個行業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類似盒馬鮮生的新型O2O超市將能承擔更高的租金,能快速開店,重新定義選址邏輯,這一定會搶奪傳統超市的生意,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傳統超市將會遭受重大打擊。
不僅如此,盒馬鮮生主營生鮮品類,也經營快消超市商品,顧客購買頻次高,如果平均一戶顧客一周APP購物二次,則盒馬鮮生目前忠實顧客1.4萬家庭。這些家庭是真正在高頻使用盒馬鮮生APP。
劉強東說想把“京東到家”打造成高頻APP,就像“微信”之于騰訊。因為京東商城用戶平均使用頻率只有一次/月,并不安全,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強固的習慣,但京東到家并不成功。為什么我們不購買mp3和普通數碼相機,因為高頻使用的手機代替了它們。同樣,一旦盒馬鮮生快速復制開店,擁有更多高頻使用的顧客,那么盒馬APP就會變成流量入口,只要在盒馬鮮生推出半日達專區,開放平臺專區,就能把消費者慢慢遷移過來,吃掉京東商城的市場,高頻吃低頻的邏輯自然而有效。
京東商城目前主要客戶在一二線市場,用自營半日達作為吸引顧客的流量入口,然后推出開放平臺盈利,京東開放平臺銷售已經過千億,純利幾十億。京東商城走過的路,可能會被盒馬鮮生復制,只是吸引流量的工具由自營半日達變成了門店最快30分鐘送達。
可行性分析
起初聽到盒馬鮮生的數據我并不相信,因為我自己做過網上超市,知道發展訂單有多難,曾經幾十萬的推廣費花出去,也就每天200單,10天后就變成20單/天。也知道京東到家很多合作超市一天也就百單左右,盒馬鮮生怎么可能做到單店線上4000單了。
仔細分析,我覺得關鍵問題在于留存率,與大賣場合作的模式(京東到家多點)的留存率太低,而盒馬鮮生能把大部分顧客轉化成線上用戶。
有人對京東到家做過調研測試(來源:京東到家O2O體驗報告),結果是延誤率33.9%,下單后送錯或無貨8%,產品質量問題5%(生鮮商品,賣相太差)。另外還有漏單,訂單狀態錯誤,送貨服務不好等情況。
試想近一半的訂單都有各種問題,如何能留下顧客了,而這些問題很難避免,因為與大賣場合作并不是自營,商品掌控能力弱,與盒馬鮮生比較,具體有以下幾點問題:
1、盒馬鮮生商品加工時已經考慮到配送,多是按份銷售,而大賣場商品大多散賣,不適合配送,體驗差;
2、盒馬鮮生商品比較齊全,京東到家與大賣場合作,系統沒有打通,商品比較難同步;
3、盒馬鮮生創世人候毅以前負責京東倉庫和物流規劃,盒馬鮮生系統已經考慮到揀貨和交接,而大賣場的系統沒有貨位管理與揀貨路線優化功能,造成揀貨效率低,容易搞錯型號口味,出庫交接流程復雜;
4、配送方面,盒馬鮮生全部從門店發貨,發貨前已經并單和規劃路線,時效容易保障,而京東到家是眾包物流,取貨過程需要耗費時間,而且路線規劃和并單也更復雜;
5、每單送貨成本6元,京東需要自己補貼,而盒馬鮮生客單價70元,毛利25%,完全能承擔配送成本,模式更能長久;
6、由于是自己的賣場,推廣更容易,比如在價簽上標明APP專享價,顧客也更容易信任;
7、由于京東到家是合作模式,商家會把品相不好的商品給京東到家的顧客,而盒馬鮮生的自營模式能要求揀貨人員優先揀貨高品質商品。
一個超市一天線下20萬銷售,客單價70元,等于每天2857單,來客數3500次,每月大概有4萬人(不算重復)到店。對于很多消費者而言,到大型超市購物距離遠,停車排隊都不方便,大賣場購物真是樂趣嗎,看電視劇也比去超市好玩吧。所以消費者有足夠的理由轉化成APP用戶,APP下單,同樣品質價格,最快30分鐘送達,節約時間精力怎么會沒有吸引力。所以經過數個月的積累,培養出1.5萬忠實APP顧客是有可能的,線上每天4000單也是能做到的。
應該怎么做
以上邏輯如果成立,那么傳統零售商應該重視盒馬鮮生模式,零售變革是挑戰也是機會,這類新型的O2O店開店速度不會太快,未來會有區域霸主玩家,誰能搶先跟進,成為未來市場的主導者的機會就越大,畢竟要建立這套配合快速的門店系統也需要一年多時間。這場變革能否到來的關鍵點在于盒馬鮮生是否真能做到每天幾千單,而求證盒馬鮮生經營數據也不困難,找一個盒馬鮮生配送員問問就知道真實訂單量了。
事實證明經營3C、服裝等品類線上平臺具有競爭力,線上平臺能更好滿足消費者長尾購物需求和低頻單件購物需求。但快消商品和生鮮商品一直是傳統B2C或者C2C不能撼動的領域,近2年京東到家、多點、閃電購這類平臺試圖用近距離配送方式經營快消品,但因為體驗和成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市場認可。
筆者一直專注研究如何用互聯網經營快消商品,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多個模型思路,比如碎片購物、積分打通、包裹驛站、囤貨購物、高頻APP、新業態超市等。其中前文“超市快送O2O絕路突圍,新業態超市或是出路”一文類似盒馬鮮生的模式,也是從商品、系統、流程方面重造超市,并且還提出這種新型超市應該強化滿足家庭一站購物,推出特惠價的功能。筆者(張陳勇)認為盒馬鮮生模式會帶來巨大沖擊,并且很快就會見分曉,歡迎讀者搜加筆者微信討論交流,一起來玩耍零售O2O。
前幾天與盒馬鮮生創始人候總聊天,他告訴我盒馬鮮生線上訂單已經超過線下訂單,現在線上每天4000單,客單價70元,而且還在增長。
聽到這個數據,我大吃一驚,仔細思考,結論是如果數據真實且模式可復制,盒馬鮮生一定會重塑零售生態,大賣場將因此崩潰,消費者購物習慣將改變,互聯網能真正侵占快消市場。如果零售商現在還不開始跟進這個模式,他們大部分會被淘汰,為什么這么說,且聽筆者分析述說。
為什么說盒馬鮮生將重塑零售生態
每天線上4000單,客單價70元,毛利率25%(自營生鮮為主),也就是每天線上銷售額28萬元,毛利7萬元。這個數據意味什么?
普通4000平米精品超市,只經營線下業務,通常日銷15-20萬能盈虧平衡,毛利率17%-26%,客單60-100元。也就是說精品超市每天毛利是3萬-4萬。盒馬鮮生增加線上業務,每天毛利增加7萬元,等于毛利提升280%,即使減去線上業務的揀貨配送成本2.8萬元(4000*7),毛利也能提升168%。
毛利提升168%意味著這個行業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類似盒馬鮮生的新型O2O超市將能承擔更高的租金,能快速開店,重新定義選址邏輯,這一定會搶奪傳統超市的生意,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傳統超市將會遭受重大打擊。
不僅如此,盒馬鮮生主營生鮮品類,也經營快消超市商品,顧客購買頻次高,如果平均一戶顧客一周APP購物二次,則盒馬鮮生目前忠實顧客1.4萬家庭。這些家庭是真正在高頻使用盒馬鮮生APP。
劉強東說想把“京東到家”打造成高頻APP,就像“微信”之于騰訊。因為京東商城用戶平均使用頻率只有一次/月,并不安全,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強固的習慣,但京東到家并不成功。為什么我們不購買mp3和普通數碼相機,因為高頻使用的手機代替了它們。同樣,一旦盒馬鮮生快速復制開店,擁有更多高頻使用的顧客,那么盒馬APP就會變成流量入口,只要在盒馬鮮生推出半日達專區,開放平臺專區,就能把消費者慢慢遷移過來,吃掉京東商城的市場,高頻吃低頻的邏輯自然而有效。
京東商城目前主要客戶在一二線市場,用自營半日達作為吸引顧客的流量入口,然后推出開放平臺盈利,京東開放平臺銷售已經過千億,純利幾十億。京東商城走過的路,可能會被盒馬鮮生復制,只是吸引流量的工具由自營半日達變成了門店最快30分鐘送達。
可行性分析
起初聽到盒馬鮮生的數據我并不相信,因為我自己做過網上超市,知道發展訂單有多難,曾經幾十萬的推廣費花出去,也就每天200單,10天后就變成20單/天。也知道京東到家很多合作超市一天也就百單左右,盒馬鮮生怎么可能做到單店線上4000單了。
仔細分析,我覺得關鍵問題在于留存率,與大賣場合作的模式(京東到家多點)的留存率太低,而盒馬鮮生能把大部分顧客轉化成線上用戶。
有人對京東到家做過調研測試(來源:京東到家O2O體驗報告),結果是延誤率33.9%,下單后送錯或無貨8%,產品質量問題5%(生鮮商品,賣相太差)。另外還有漏單,訂單狀態錯誤,送貨服務不好等情況。
試想近一半的訂單都有各種問題,如何能留下顧客了,而這些問題很難避免,因為與大賣場合作并不是自營,商品掌控能力弱,與盒馬鮮生比較,具體有以下幾點問題:
1、盒馬鮮生商品加工時已經考慮到配送,多是按份銷售,而大賣場商品大多散賣,不適合配送,體驗差;
2、盒馬鮮生商品比較齊全,京東到家與大賣場合作,系統沒有打通,商品比較難同步;
3、盒馬鮮生創世人候毅以前負責京東倉庫和物流規劃,盒馬鮮生系統已經考慮到揀貨和交接,而大賣場的系統沒有貨位管理與揀貨路線優化功能,造成揀貨效率低,容易搞錯型號口味,出庫交接流程復雜;
4、配送方面,盒馬鮮生全部從門店發貨,發貨前已經并單和規劃路線,時效容易保障,而京東到家是眾包物流,取貨過程需要耗費時間,而且路線規劃和并單也更復雜;
5、每單送貨成本6元,京東需要自己補貼,而盒馬鮮生客單價70元,毛利25%,完全能承擔配送成本,模式更能長久;
6、由于是自己的賣場,推廣更容易,比如在價簽上標明APP專享價,顧客也更容易信任;
7、由于京東到家是合作模式,商家會把品相不好的商品給京東到家的顧客,而盒馬鮮生的自營模式能要求揀貨人員優先揀貨高品質商品。
一個超市一天線下20萬銷售,客單價70元,等于每天2857單,來客數3500次,每月大概有4萬人(不算重復)到店。對于很多消費者而言,到大型超市購物距離遠,停車排隊都不方便,大賣場購物真是樂趣嗎,看電視劇也比去超市好玩吧。所以消費者有足夠的理由轉化成APP用戶,APP下單,同樣品質價格,最快30分鐘送達,節約時間精力怎么會沒有吸引力。所以經過數個月的積累,培養出1.5萬忠實APP顧客是有可能的,線上每天4000單也是能做到的。
應該怎么做
以上邏輯如果成立,那么傳統零售商應該重視盒馬鮮生模式,零售變革是挑戰也是機會,這類新型的O2O店開店速度不會太快,未來會有區域霸主玩家,誰能搶先跟進,成為未來市場的主導者的機會就越大,畢竟要建立這套配合快速的門店系統也需要一年多時間。這場變革能否到來的關鍵點在于盒馬鮮生是否真能做到每天幾千單,而求證盒馬鮮生經營數據也不困難,找一個盒馬鮮生配送員問問就知道真實訂單量了。
事實證明經營3C、服裝等品類線上平臺具有競爭力,線上平臺能更好滿足消費者長尾購物需求和低頻單件購物需求。但快消商品和生鮮商品一直是傳統B2C或者C2C不能撼動的領域,近2年京東到家、多點、閃電購這類平臺試圖用近距離配送方式經營快消品,但因為體驗和成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市場認可。
筆者一直專注研究如何用互聯網經營快消商品,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多個模型思路,比如碎片購物、積分打通、包裹驛站、囤貨購物、高頻APP、新業態超市等。其中前文“超市快送O2O絕路突圍,新業態超市或是出路”一文類似盒馬鮮生的模式,也是從商品、系統、流程方面重造超市,并且還提出這種新型超市應該強化滿足家庭一站購物,推出特惠價的功能。筆者(張陳勇)認為盒馬鮮生模式會帶來巨大沖擊,并且很快就會見分曉,歡迎讀者搜加筆者微信討論交流,一起來玩耍零售O2O。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阿里投資的盒馬鮮生現在怎么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