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8日訊(記者陳郁)繼去年發布《2010年信息化藍皮書》之后,2011年信息化藍皮書《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2011)》今天正式發布。這本關于中國信息化發展的、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年度性研究報告,每年討論與信息化相關的各領域的熱門主題,具有切實的前沿性和前瞻性,是對于中國信息化發展狀況、政策、戰略、重大研究與工程項目的客觀、公正、深入的分析、評估和預測。
中國信息化仍處于全球中間偏低水平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仍是未來5—10年的目標
藍皮書指出,過去10年,中國信息化不僅有了巨大發展,而且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
資料顯示,2006—2008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IDICN)年均增長速度為13.30%,居世界第5位,是世界平均增長水平的2倍。中國在信息化的可接入性和可使用性方面,是全球進步最快的國家。
而對2002—2009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信息化水平指數進行的測度表明,這一期間,我國整體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全國信息化水平指數從0.6487增長到1.5458,高于同一時期GDP年均增長率(10.99%)。
藍皮書指出,與世界各國比較,中國的信息化仍處于全球中間偏低的水平。2008年,瑞典信息化發展指數(IDICN)達到1.048,繼續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IDICN為0.645,居世界第42位。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IDIITU指數進行國際比較研究可以發現,2008年中國的IDIITU指數水平在157個國家和地區中位于第79位,相比2007年下降了兩位。
與此同時,我國區域之間的數字鴻溝指數則在2002—2009年間大幅上升,由0.21增長到0.57,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5.05%。藍皮書認為,這說明中國信息化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經濟發達地區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步伐很快,而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信息化水平速度相對緩慢。
為此,藍皮書指出,中國信息化發展的空間十分巨大。在過去10年中國信息化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仍然是未來的5—10年內中國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適時而切合實際的目標。
我國信息通信產業發展前景看好,中西部有望成為新增長極
藍皮書指出, 2010年我國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回升調整成效明顯,總體呈現前高后穩態勢。隨著全球市場穩定復蘇和國內政策環境進一步利好,2011年我國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發展前景看好,中西部地區有望成為新的增長極。
2010年,全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9%,高出工業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態勢前高后穩,基本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主要產品產量持續增長。2010年我國手機、彩電、計算機、數碼相機的產量均為世界第一,產品結構高端化趨勢顯著,全球電子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凸顯。全年全行業共生產手機10億部,同比增長35%;彩色電視機1.2億臺,同比增長12.9%;微型計算機2.5億臺,同比增長256%,集成電路653億塊,同比增長30.7%;數碼相機9000萬臺,同比增長12.1%。
對外貿易增速明顯。2010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累計進出口總額突破萬億美元,全年達10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1.2%。
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與金融危機時期相比,2010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企業減虧情況明顯好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645億元,同比增長24.1%;實現利潤2825億元,同比增長57.7%。
通信業回升調整趨勢明顯,3G進入快速發展期,移動及增值業務占比明顯上升。全年實現業務總量30955億元,同比增長20.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988億元,同比增長6.4%。
藍皮書指出,目前全球IT市場總體看好,未來幾年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全球市場復蘇動力凸顯。2011年,全球IT開支預計將達到3.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1%,未來四至五年仍將保持這一水平,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全球市場有望繼續擴大。
從國內看,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政策趨向總體有利于產業增長;二是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領域市場潛力巨大,均具備帶動千億元級規模市場的發展能力,為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在2011年乃至更長期的發展奠定基礎。
藍皮書指出,隨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資源和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當地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增速相對減緩,東部地區相當一部分龍頭企業已加快向中西部進軍,全國漸成“由南向北、自東向西”的產業轉移趨勢,中西部地區即將形成新的增長極。
藍皮書強調,在當前全球性通脹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具有外向度高、依賴加工貿易和低成本等特點,要注意防范成本比較優勢喪失以及產品出口利潤空間驟縮的風險。
我國離滿足寬帶化的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藍皮書指出,雖然中國已經建成了廣泛采用SDH和DWDM等先進技術的、覆蓋全國的高速傳輸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傳輸網絡,但是就滿足寬帶化的需求而言,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方面,對于寬帶化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數據顯示,2010年12月,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為3.04億,網民使用率為66.5%;網絡視頻用戶規模2.84億人,在網民中的滲透率約為62.1%。網絡視頻已經發展成為人們獲取電影、電視、視頻等數字多媒體的重要渠道。2010年,中國寬帶網民達4.5億,有線(固網)用戶中的寬帶普及率達到98.3%。
另一方面,中國平均互聯網網絡連接速度僅為100.9Kbps,這樣的連接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而目前,發達國家多以下行帶寬100Mbps為2020年寬帶化追求的目標。為此,藍皮書指出,“十二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以下行20Mbps為寬帶化的發展目標,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在中國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也有可能以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為寬帶化的發展目標。
我國IPV4地址已分發殆盡
由IPV4向IPV6的全面轉換須盡快提上日程
藍皮書指出,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十二五”末期,中國的網民數可能增至6億—7億,包括物聯網在內的各種網絡應用的快速發展,將大大增加對互聯網地址的需求。2010年12月,中國IPv4地址數量達到2.78億;2011年2月,IPv4地址最終分發完畢。因此,由IPv4向IPv6的全面轉換已經現實而緊迫地提上日程。
早在1998年6月,中國CERNET就正式參加了國際下一代互聯網IPv6試驗床6Bone。2003年,中國開始發展“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IPv6進入了實質性發展階段。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開始提供IPv6的商用服務,首次在奧運史上采用IPv6建立了主頁。中國在下一代互聯網的技術發展方面已有相當的基礎。
藍皮書援引谷歌的報告指出,目前,IPv6在全球的使用仍然處于“嬰兒”時期。使用率最高的國家是俄羅斯(0.76%),其次為法國(0.65%)、烏克蘭(0.64%)、挪威(0.49%)和美國(0.45%);中國為0.24%,日本為0.15%。從全球的發展來看,中國對于Ipv6的使用并沒有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作為全球網民最多的國家,中國目前分配到的IPv6地址數(63塊,每塊為2的96次方)排名全球第18位,尚不及巴西(6.5萬塊)的千分之一,約為美國(1.5萬塊)的1/238、德國(9800多塊)的1/155和日本(8300多塊)的1/131。
藍皮書認為,不難看出,中國雖然已經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于IPv6地址的下一代骨干網絡,但是,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應對和加快下一代互聯網的應用發展,中國可能會輸在基于IPv6地址的下一代互聯網的起跑線上。加快推進下一代互聯網(包括IPv6)的商用部署和未來網絡的發展研究,是一個相當緊迫的任務。
我國軟件產業規模10年擴大22倍,主要依靠內需拉動
軟件業國內銷售額與出口額之比為7:1
藍皮書指出,多年來,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一直保持迅速增長的勢頭。2010年,我國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3364億元,同比增長31%,產業規模比2000年擴大22倍,年均增長率約為36%。在全球所占份額由不足5%上升到15%。軟件業從業人數由不足30萬人提高到超過200萬人。
藍皮書認為,中國軟件業的最大特點是依靠內需市場的拉動。與印度相比,中國軟件業的國內銷售額與出口額之比約為7∶1,這種情況與日本、韓國比較接近,而與印度完全不同。印度軟件業的主體是軟件服務離岸外包,它的內需市場所占比重很小。
即使是軟件出口構成,中國和印度也有很大的區別。中國的軟件業出口中約有2/3是嵌入式軟件的貢獻,即是華為、中興等所出口的通信設備中所包含的軟件的貢獻,真正像印度那樣的離岸外包的貢獻所占比重不大。
而且,我國軟件服務外包在軟件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比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其中包括了“在岸外包”與“離岸外包”兩部分,在中國,兩者之比約為85∶15,即以“在岸外包”為主。印度則絕大部分是“離岸外包”。
同時,藍皮書指出,盡管中國軟件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中國國產軟件和服務仍然不大、不強,其次是中國軟件業還不能自成體系,重要的基礎軟件幾乎都依賴于進口。此外,中國軟件企業數量雖多,但規模普遍很小,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傊袊€不是軟件大國、軟件強國,中國軟件業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我國物聯網尚處發展初期,亟需建設一批國家物聯網重大工程
藍皮書指出,推動我國信息化向高端發展,對于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有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我國亟需大力發展包括物聯網、云計算、智慧地球等在內的信息化高端應用技術,充分開發利用各類信息資源,為提高智能化水平服務。
目前,我國物聯網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總體來看,我國物聯網尚處于發展初期,在一股熱潮的表象之下,還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和障礙。一是不少地方和企業還處在炒概念的階段;二是一些地方和企業在沒有真正理解物聯網的內涵,盲目跟風,產品應用檔次低、批量小、質量差,成本則居高不下;三是迄今為止,還沒有開發出大規模、系統化、覆蓋全國的物聯網應用系統,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四是部門之間和產業鏈上下游之間溝通不足,出現了盲目投入、重復建設的情況。
為此,藍皮書指出,當前,推動我國物聯網健康發展的關鍵,在于識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對于“物”的管理和利用的緊迫需求,不失時機地開發那些既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又有利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重大物聯網工程。同時,我國物聯網的發展要堅持走高標準、高效益、大系統、規模化的發展道路。這些規?;⑾到y性重大應用工程的開發和建設,不僅能夠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示范效應,而且能夠有效地引導相關核心技術的研發,促使相關產業的聚集和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通信網絡,寬帶用戶數居全球第一
寬帶速率不及OECD國家的1/10,資費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4倍
藍皮書指出,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通信網絡,并正在向下一代通信網絡穩步演進。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IP軟交換網,骨干傳輸網已發展成為多路由冗余和多環網保護的高速高可靠網絡。同時3G大規模商用,已覆蓋全國大部分城市和重點縣、鄉鎮,截至2010年9月,我國三大運營商手機上網用戶總量達到4.8億戶,3G用戶接近4600萬戶。IPv6的推進也有很大進展,已建成全球最大IPv6示范網絡,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發及產業化體系。
寬帶普及率不斷提升。截至2010年12月底,根據CNNIC統計,我國使用寬帶的網民達到4.57億人,占固網網民的比例達到98.3%,另根據工信部統計,注冊的寬帶接入用戶數為1.25億戶,居世界第一;96.8%鄉鎮通寬帶; 3G大規模商用,基本實現城市覆蓋。
藍皮書同時指出,雖然我國寬帶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但是要加速寬帶的發展還面臨很多挑戰,當前,我國仍存在寬帶普及率低、速率低、費率高的問題。
截至2010年,我國注冊的寬帶用戶普及率僅為9.6%,而OECD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水平是24.3%。在速率方面,據Topic統計全球寬帶接入平均水平為5.6Mbps,而中國平均下行速率僅1.8Mbps,排名全球第71位,不及OECD平均水平1/10。另外,我國寬帶市場競爭不夠充分,資費比較高,平均每Mbps接入速率費用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4倍。而且,我國的網絡時延和丟包率都比較高,網絡質量并不令人滿意。
另外,寬帶在我國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中西部地區的市場規模和寬帶普及率與東部地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不同省市的寬帶普及率兩極分化的情況也有加劇的趨勢,北京和上海的寬帶普及率都已超過20%,但同時有較多省市自治區的寬帶普及率低于10%,目前東部地區固定寬帶普及率為13.3%,比西部高出9個百分點。
為此,藍皮書指出,我國迫切需要從宏觀層面加強對寬帶基礎設施發展的國家戰略指導。首先要做好國家寬帶發展的頂層設計,制定國家寬帶基礎設施發展戰略。其次,要發揮政策的促進作用??刹扇∵m當的財稅政策,為寬帶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撐環境。最后,要以互聯網、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為重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2011年《信息化藍皮書》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