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樣微信文章吸引人?現在微信公眾號之間的競爭可以說是特別激烈,這是一場粉絲的爭奪戰,誰寫的東西夠吸引人,粉絲可能就越多,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下什么樣微信文章吸引人。
一丶什么樣的微信文章能達到10萬+
曾經有人總結出10萬+閱讀的幾個經驗:標題要具備廣泛傳播性;分析用戶的需求;內容簡單粗暴直接深入;風格不要一本正經;要有摘要和配圖;排版美觀大方等,而在筆者看來,10萬+的文章不是赤裸裸的標題黨,不是空洞無物的詞藻堆砌,也不是讀之亢奮的成功學和心靈雞湯;而是有分析丶有洞察丶有見解丶有溫度的卓見。
今天,除了那些擁有龐大用戶基礎的官媒和傳統紙媒不用擔憂那10萬+的閱讀數之外,大部分的公眾號閱讀數都徘徊在這幾個層次:
第一階層:5000以下;
第二階層:5000——10000;
第三階層:10000——50000;
第四階層:50000——100000;
第五階層:100000+
而絕大部分個人自媒體處于第二階層或第三階層。筆者認為謠言和帶有強烈情緒的內容在傳播中的速度是最快,容易達到10萬+。這一情緒所傳遞的情感表現為:敬畏丶大笑丶娛樂消遣丶高興丶共鳴丶憤怒丶驚奇丶悲傷等。
內容為王,在移動營銷時代永遠不會過時,但千萬別忘了渠道的作用。即:大V的轉發。有大V的跟進,會使傳播帶來裂變式的效應。回到了討論的開端,用戶為什么會轉發文章。《紐約時報》曾對2500位讀者進行了調查,分析他們轉發的動機,得出的結論是:
1丶分享有價值或娛樂性內容給他人;
2丶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通過分享轉發,“告知”他人自己是什么類型的人);
3丶維護關系(分享轉發可跟他人保持聯系);
4丶自我實現(分享轉發會給人一種“更多關注和參與世界”的感覺);
5丶通過分享轉發他人文章,借他人之口表達自己關注的議題。
二丶10萬+的微信文章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昔日的媒體老兵出來創業的比比皆是,除了像“羅輯思維”丶“吳曉波頻道”丶“一條”等這些散發著個人魅力和頂著傳媒時代的光環,活得還不錯的自媒體之外,大體的個人公眾號創業者無不面臨這樣的窘境。
a丶持續“造血”;
b丶價值變現;
c丶粉絲遞減;
d丶影響力下降。
這里筆者簡單分析一下原因,主要為,在持續“造血“上,大多數的公眾號運營者陷入了被用戶牽著走的被動局面,為了迎合粉絲的興趣,無所不用其極,缺乏長期的內容規劃和運營能力;在價值變現上,除了原創打賞丶廣點通廣告丶軟文招聘之外,微信并沒有給自媒體更多的變現方式;在粉絲增長上,隨著公眾賬號越來越多,同質化內容越來越沉冗,魚龍混雜,選擇關注取消的成本越來越低廉;在影響力上,競爭越來越激烈,賬號運營者壓力越來越大,隨之在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會越來越弱。
三丶微信文章10萬+后怎么辦
有著10萬+閱讀數的公眾號,愈發陷入一種付出與回報不相對等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不希望淪為傳統廣告丶公關公司的附屬品,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活得太辛苦,勉強維持生存。有些創業者甚至依微信公眾號為依托,耗費了大量的光陰,好不容易有了盼頭,又恐微信生變。他們日益被10萬+的持續盈利焦慮不安。筆者認為10萬+后的公眾號未來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第一丶縱向發展,深耕垂直領域,打造細分行業媒體。為什么60秒的音頻,只出了一個“羅輯思維”丶5分鐘的視頻也只出了一個“一條”,這種模式不可以復制嗎?非也,筆者相信在我們的身后有太多的模仿著“羅輯思維”丶“一條”的自媒體倒下或迷失方向。在任何一個低門檻丶零成本的公平競爭的環境里,進來的人會越來越多,紅利蛋糕只會越分越小,缺乏縱深方向發展的自媒體,很多必將淪為風口上的炮灰。
第二丶精選粉絲,定位自己的商業模式。10萬+的自媒體如何優雅地掙錢,撇棄粗暴的廣告,無節操的軟文,在移動互聯時代,還可以玩出什么新花樣。“眾籌丶共享丶協作”是否暗藏著更多的機遇和選擇,每一個10萬+的公眾號都應該在商業運作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盈利模式。
第三丶擁抱資本,為用戶提供持續性服務。如果只是想借助微信的社交紅利風口,多換幾張鈔票,擁抱資本不失為一個上層抉擇。集體作戰丶規模經營丶專注產品丶服務用戶。能夠得到資本的青睞,也算是最好的結果之一了。
什么樣微信文章足夠吸引人?上述給大家介紹了幾個要求,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什么樣微信文章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