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高增速逐步趨緩
與電商一樣,實體零售也多年持續了20%甚至50%的年復合增長,尤其是連鎖百強,從2000年至今,近15年基本都在以高于全國GDP的增速在快速發展,近三四年才開始在各種競爭的情況下逐漸減緩。
電商的發展相較實體零售更為迅猛,一是緣于電子商務在上世紀90代到到21世紀初都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長期呆在“冷宮”,近幾年才上位,所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氣勢逼人。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生活科技類電子商業的發展,正好與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高度契合,給了電商一個絕佳的崛起時機。
但也正因為這樣,電商也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這種非常態的增長方式不可持續,且比實體零售的高增長期會更短。很簡單,京東從100億到300億,年增長可以達到100%甚至200%或更高,但銷售額突破1000億、2000億以后呢?從絕對量上,已經不可能仍然能一直保持著如此高的增長水平。
這個趨勢其實也應該給春風得意的電商一個警醒:當行業高增長的階段過去,資本熱潮消褪,企業是否仍有足夠的實力,來頂住目前無論是行業與企業尚無清晰盈利模式,但市場環境從一片大好轉入平靜、資本不再狂歡、實體零售奮力反攻的多重壓力?
傳統VS電商概念戰告一段落
傳統商業與電商似乎是水火不容,大有不是你死便是我活的勁頭。一直以來輿論都是一邊倒的電商將迅速取代傳統零售的論調,然而幾年過去,電商發展確實值得側目,但傳統商業雖然受到不小影響,也依舊頑強地挺立。
事實上,與2013年底我判斷的那樣,就零售市場總體規模而言,仍然是實體零售企業的天下,90%的市場份額還是在實體零售的手中。這一趨勢2014年沒有改變,2015年甚至未來幾年都不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實體商業的電商基因會越來越濃,電商與實體店的結合也會加快腳步。
因此,就如我認為未來沒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分,只有活下來的和活不下來的媒體一樣, 零售業 最終也不會有電商和傳統或實體商業之分。亞馬遜已經開始在美開設實體店,京東聯合上萬家便利店,阿里入主銀泰等等,電商大佬都在往線下滲透。而實體零售商已經沒有誰在為要不要上線而辯論。沃爾瑪在2014年宣布加大電商投入,不再一味開大店;步步高將電商業務改名為“云猴”,做起了全開放式大平臺,實體零售在投入和精力上正大力往線上進攻。
用步步高董事長王填的話說,2014年是 零售業 互聯網化的元年。這話不一定精確,但卻很形象地概括了商業正在發生的變化。我的判斷是,這個元年絕不僅僅是一個 零售業 觸網這么簡單,而是實體商業正在逐漸摸清互聯網企業的套路,并在總結互聯網企業和電商的套路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做出有效的創新。
2014年雙11,近百家實體零售企業借勢發起了“蓮荷行動”,所有門店選擇一周時間同時大促銷,這也預示著電商與實體商業的競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相互競賽的持久戰階段,而不再做無謂的行業口舌之爭。因為,行業之爭只是概念,企業業績才是根本。
爭奪移動互聯商機
阿里成功在美國上市,馬云成為中國首富,阿里大股東軟日本軟銀集團的創始人孫正義也因此成為日本首富。這讓互聯網企業無論是從聲望還是市值上,以及資本對這一行業投資的成功值上,都達到一個新的巔峰。但同時也表明身處山峰之巔的阿里和其他電商企業馬上要面臨的是電子商務PC時代正在快速走向終結的大挑戰,移動互聯時代正在加速到來。這一點已經無須贅言。
受智能終端和移動網絡的普及,移動互聯網正以爆炸式的方式在增長,近5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近70%,其中增長最快的在移動商務和移動應用等領域,移動購物正在吞噬傳統PC購物的市場份額——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當電商仿佛在一夜之間把連鎖經營這種商業模式變成傳統時,移動互聯的出現又將得意洋洋的電商們一下子打回到了從前,即過往的優勢還沒來得及充分享用,就面臨更大的發展困境與挑戰。就如一家化妝品垂直電商的CEO在與一家實體零售商交流時坦言:你們就算要死,也是慢慢死。而電商企業如果要死,可能只在朝夕之間。這充分說明,電商企業面臨的發展問題與焦慮實際上一點也不比實體商業小。
2013年移動網民規模就達到了5億,市場規模達到1060.3億元,同比增長81.2%。2015~2020年,移動互聯網的市場規模仍將保持一個高速增長趨勢。因此,搶奪移動互聯商機將成為電商企業與實體零售企業共同的焦點。PC購物時代,實體零售企業根本沒有占到任何先機,因此處于處處挨打的狀態。但移動互聯時代,大家似乎又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電商也尚未找到自身在移動互聯領域的有效商業模式,將實體零售商像PC購物一樣遠遠“狙殺”就更是無從談起。有意思的是,一些知名零售企業目前已經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移動互聯,樹立了移動互聯才是實體零售電商新機遇的戰略。由此可見,未來在這一領域,雙方間的廝殺或將更有對決的意味,也會更加精彩。我們且拭目以待。
智能技術引領商業
目前,智能硬件在商業上的應用越發普遍,硬件產品在技術和質量上也日趨完善,創新層出不窮,同時,免費wifi等已經成為實體店的標配,4G等更新一代的網格技術的發展讓智能技術為商業在經營、管理、營銷等各方面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大數據,大智能……正如李寧之前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的場景正在實現。
這里僅舉兩例:一是利用wifi進行室內定位的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熟,并在逐步應用到商業領域。這種技術既可為顧客提供精準的商場定位、導航、導購服務,比如快速幫你找到出口和電梯,帶孩子的家長可以用來跟蹤小孩的位置避免在賣場中走走。甚至,當你將手提包落在商場的某一處,剛走出幾米遠,手機就會向你報警,提示你物品丟失……
另外,這種技術還能為實體店提供客流動線,停留時長、到訪頻次等核心信息,動態模擬商場的業態規劃和布局調整后帶來的人流及銷售收入的變化。使實體商業突破傳統的空間限制,做到門店智能化、真正的大數據分析和個性化營銷互動平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百度2014年9月發布的BaiduEye,國內零售商銀泰商業已經與百度簽署協議在旗下門店引入。這款產品結合了百度在深度學習、圖像識別、大數據分析等研究方面的成果,通過第一視角分享、個性化商品推薦以及室內導航等功能,幫助顧客做出更好的消費決策,從而全面提高購物體驗。
應用到實體店時,通過大數據以及各種應用,在營銷上會有質的變革,比如A顧客常在新浪微博發親子照,在百度賬戶的頭像是兩個月前更新的;B顧客的微信朋友圈偶爾會點評旅游目的地、服飾;C顧客在淘寶、京東等電商網站購物頻率不低;D顧客是魔獸世界游戲中的高手,上次來店是26天前……通過這些數據來實現對消費者習性的精準分析,實體店在營銷上會更有的放矢。
而普通的消費者也可以通過佩戴BaiduEye,在購物時從體驗、價格、促銷信息、門店位置、產品詳細情況等各個方面獲得快速且準確的導航服務。如一旦看到相關貨品,就知道哪件衣服是章子怡同款,哪雙球鞋是自己偶像代言的、某品牌商品在附近商圈內其他商場的不同款式、一些商品背后的品牌故事、連接社交網絡的用戶評價。一目了然的官網和主流電商網站價格;甚至包括一件上衣的相關搭配建議等等。
電商給商業帶來的絕不僅僅只是沖擊,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商的發展存在更多的積極意義,因為它給商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迫使整個商業從模式到服務等細節都進行由表至里的創新,而技術與商業真正產生更為緊密的結合,正是電商與實體商業大戰后催生的產物,目前正在迅猛增長的移動互聯,更是讓智能商業從空中樓閣到落地生根成為現實可能。
傳統IT商必須轉型
BAT(百度、阿里、騰訊)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商業模式的嫁接,讓很多以往只熱衷其他行業,瞧不上 零售業 這塊小蛋糕的IT企業們紛紛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很多IT企業通過將自身的解決方案與BAT的平臺進行融合和再次開發,衍生出了針對實體零售企業的多種解決方案,這種方案涉及到供應鏈、商品管理、新渠道營銷、大數據等各個方面。
這給了傳統的以零售企業為衣食父母的IT企業巨大的生存挑戰。 零售業 雖然是我國對外資全面開放最早的行業,但這個行業相對于其他行業,似乎相對要更封閉一些,不少專門針對零售企業的IT解決方案提供商,長期只依賴于這一個行業生存與發展,或許是與商業的接觸過于深入,與其他IT企業相比也感覺更為傳統。這也使得這個行業有這么一個奇怪的現象:本土商業已經誕生了數家千億級的大型企業,百億級的企業更是不少,但這一行業的IT企業卻沒有隨著 零售業 的高速增長而成長為行業巨頭。
技術商業全面到來的時代對這些IT企業其實是一次巨大的機會,然而,盡管聞到了電商與實體商業大戰的硝煙和變革的味道,他們卻似乎在自身解決方案的全面創新與變革上并沒有實質性的動作,尤其是在結合互聯網平臺上鮮有新作。以富基融通為例,多年來一直吃著的是融通解決方案的老本,這幾年雖然搞出了一個微店,也沒見到多少落地的實例,成功的更是寥寥。
沒有什么會是既定且一直一成不變的。設備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一味思維還停留在過去,沒準哪一天,顛覆現有設備的新的零售設備企業會在其他行業里迅速出現,為零售企業提供與眾不同的創新體驗的設備產品,想象一下,設備商目前是否已經有所意識?
事實上,留給這些企業的時間已經不多。如果說2014年以前還可以靠以前的那一套混吃混喝,那么,從2015年開始,不改變的傳統IT企業(同時也包括設備商)將會嘗到被零售企業慢慢拋棄的苦果——如果跟不上零售企業變革的步伐,它為什么要繼續和你合作呢?
實體 零售業 績回暖
很多零售企業都說,以前一個店擺在那里就能掙錢,現在想盡千方百計,業績也很難有大的增長。的確,實體零售已經在低谷徘徊了好幾年,店不好開,錢不好掙,顧客不好應付了。
零售企業從2011年開始就一直面臨著高成本、高競爭、低回報、難擴張等難題,利潤低下,業績下滑,成本卻越來越高,新型渠道的沖擊更是雪上加霜。目前來看,零售行業整體增長減緩的趨勢仍在繼續。數據顯示,2014 年1~8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1 萬億元,同比增長12.1%,較去年同期下降0.7 個百分點。而大型零售企業的增速也在明顯放緩,1~8月,限額以上的企業商品銷售總額8.3 萬億元,增速為9.7%,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 個百分點。
但這一現象在2015年或將迎來改觀。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逐步恢復,反腐敗短期內對高端消費市場的打壓后,正常消費需求的釋放,包括消費市場的理性,消費者消費習慣的逐漸回歸,零售企業在實體店經營和服務上的各項創新,以及在電商業務上的不斷嘗試,都將為業績的回暖奠定基礎。實體 零售業 將慢慢走出業績突然大幅下滑的陰影,實體店的經營將在2015年有明顯好轉,回到一個增長的正常值上來。當然,這也要看實體店的業態,不同業態的生存狀況和未來前景不一,一些必然衰落或將被淘汰的業態,日子仍然是不好過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零售業 也不可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行業微增長時代不會短期內結束,具體到企業而言,多數企業個位數的增長將是常態。要想迎來下一個爆發期,還需實體零售企業在商業模式上實現以往從傳統商業到連鎖經營的大跨越般的變革。
不過,話說回來,已經是最壞的時候,還能壞到哪去呢?零售商切忌不可不要被概念和新模式蒙蔽了雙眼,前臺的商品品類、經營能力、服務水平與后臺的物流供應鏈強化才是商業的本質,其他神馬都是浮云,更不必過度迷信什么互聯網思維。要記?。嚎照務`企,實干興邦。還是那句俗話,冬天既然到了,春天就不遠了。需要的,就是在恰當的時候,一個“蘋果”恰好掉在坐在“樹下”的零售商頭上。
與電商一樣,實體零售也多年持續了20%甚至50%的年復合增長,尤其是連鎖百強,從2000年至今,近15年基本都在以高于全國GDP的增速在快速發展,近三四年才開始在各種競爭的情況下逐漸減緩。
電商的發展相較實體零售更為迅猛,一是緣于電子商務在上世紀90代到到21世紀初都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長期呆在“冷宮”,近幾年才上位,所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氣勢逼人。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生活科技類電子商業的發展,正好與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高度契合,給了電商一個絕佳的崛起時機。
但也正因為這樣,電商也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這種非常態的增長方式不可持續,且比實體零售的高增長期會更短。很簡單,京東從100億到300億,年增長可以達到100%甚至200%或更高,但銷售額突破1000億、2000億以后呢?從絕對量上,已經不可能仍然能一直保持著如此高的增長水平。
這個趨勢其實也應該給春風得意的電商一個警醒:當行業高增長的階段過去,資本熱潮消褪,企業是否仍有足夠的實力,來頂住目前無論是行業與企業尚無清晰盈利模式,但市場環境從一片大好轉入平靜、資本不再狂歡、實體零售奮力反攻的多重壓力?
傳統VS電商概念戰告一段落
傳統商業與電商似乎是水火不容,大有不是你死便是我活的勁頭。一直以來輿論都是一邊倒的電商將迅速取代傳統零售的論調,然而幾年過去,電商發展確實值得側目,但傳統商業雖然受到不小影響,也依舊頑強地挺立。
事實上,與2013年底我判斷的那樣,就零售市場總體規模而言,仍然是實體零售企業的天下,90%的市場份額還是在實體零售的手中。這一趨勢2014年沒有改變,2015年甚至未來幾年都不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實體商業的電商基因會越來越濃,電商與實體店的結合也會加快腳步。
因此,就如我認為未來沒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分,只有活下來的和活不下來的媒體一樣, 零售業 最終也不會有電商和傳統或實體商業之分。亞馬遜已經開始在美開設實體店,京東聯合上萬家便利店,阿里入主銀泰等等,電商大佬都在往線下滲透。而實體零售商已經沒有誰在為要不要上線而辯論。沃爾瑪在2014年宣布加大電商投入,不再一味開大店;步步高將電商業務改名為“云猴”,做起了全開放式大平臺,實體零售在投入和精力上正大力往線上進攻。
用步步高董事長王填的話說,2014年是 零售業 互聯網化的元年。這話不一定精確,但卻很形象地概括了商業正在發生的變化。我的判斷是,這個元年絕不僅僅是一個 零售業 觸網這么簡單,而是實體商業正在逐漸摸清互聯網企業的套路,并在總結互聯網企業和電商的套路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做出有效的創新。
2014年雙11,近百家實體零售企業借勢發起了“蓮荷行動”,所有門店選擇一周時間同時大促銷,這也預示著電商與實體商業的競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相互競賽的持久戰階段,而不再做無謂的行業口舌之爭。因為,行業之爭只是概念,企業業績才是根本。
爭奪移動互聯商機
阿里成功在美國上市,馬云成為中國首富,阿里大股東軟日本軟銀集團的創始人孫正義也因此成為日本首富。這讓互聯網企業無論是從聲望還是市值上,以及資本對這一行業投資的成功值上,都達到一個新的巔峰。但同時也表明身處山峰之巔的阿里和其他電商企業馬上要面臨的是電子商務PC時代正在快速走向終結的大挑戰,移動互聯時代正在加速到來。這一點已經無須贅言。
受智能終端和移動網絡的普及,移動互聯網正以爆炸式的方式在增長,近5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近70%,其中增長最快的在移動商務和移動應用等領域,移動購物正在吞噬傳統PC購物的市場份額——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當電商仿佛在一夜之間把連鎖經營這種商業模式變成傳統時,移動互聯的出現又將得意洋洋的電商們一下子打回到了從前,即過往的優勢還沒來得及充分享用,就面臨更大的發展困境與挑戰。就如一家化妝品垂直電商的CEO在與一家實體零售商交流時坦言:你們就算要死,也是慢慢死。而電商企業如果要死,可能只在朝夕之間。這充分說明,電商企業面臨的發展問題與焦慮實際上一點也不比實體商業小。
2013年移動網民規模就達到了5億,市場規模達到1060.3億元,同比增長81.2%。2015~2020年,移動互聯網的市場規模仍將保持一個高速增長趨勢。因此,搶奪移動互聯商機將成為電商企業與實體零售企業共同的焦點。PC購物時代,實體零售企業根本沒有占到任何先機,因此處于處處挨打的狀態。但移動互聯時代,大家似乎又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電商也尚未找到自身在移動互聯領域的有效商業模式,將實體零售商像PC購物一樣遠遠“狙殺”就更是無從談起。有意思的是,一些知名零售企業目前已經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移動互聯,樹立了移動互聯才是實體零售電商新機遇的戰略。由此可見,未來在這一領域,雙方間的廝殺或將更有對決的意味,也會更加精彩。我們且拭目以待。
智能技術引領商業
目前,智能硬件在商業上的應用越發普遍,硬件產品在技術和質量上也日趨完善,創新層出不窮,同時,免費wifi等已經成為實體店的標配,4G等更新一代的網格技術的發展讓智能技術為商業在經營、管理、營銷等各方面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大數據,大智能……正如李寧之前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的場景正在實現。
這里僅舉兩例:一是利用wifi進行室內定位的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熟,并在逐步應用到商業領域。這種技術既可為顧客提供精準的商場定位、導航、導購服務,比如快速幫你找到出口和電梯,帶孩子的家長可以用來跟蹤小孩的位置避免在賣場中走走。甚至,當你將手提包落在商場的某一處,剛走出幾米遠,手機就會向你報警,提示你物品丟失……
另外,這種技術還能為實體店提供客流動線,停留時長、到訪頻次等核心信息,動態模擬商場的業態規劃和布局調整后帶來的人流及銷售收入的變化。使實體商業突破傳統的空間限制,做到門店智能化、真正的大數據分析和個性化營銷互動平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百度2014年9月發布的BaiduEye,國內零售商銀泰商業已經與百度簽署協議在旗下門店引入。這款產品結合了百度在深度學習、圖像識別、大數據分析等研究方面的成果,通過第一視角分享、個性化商品推薦以及室內導航等功能,幫助顧客做出更好的消費決策,從而全面提高購物體驗。
應用到實體店時,通過大數據以及各種應用,在營銷上會有質的變革,比如A顧客常在新浪微博發親子照,在百度賬戶的頭像是兩個月前更新的;B顧客的微信朋友圈偶爾會點評旅游目的地、服飾;C顧客在淘寶、京東等電商網站購物頻率不低;D顧客是魔獸世界游戲中的高手,上次來店是26天前……通過這些數據來實現對消費者習性的精準分析,實體店在營銷上會更有的放矢。
而普通的消費者也可以通過佩戴BaiduEye,在購物時從體驗、價格、促銷信息、門店位置、產品詳細情況等各個方面獲得快速且準確的導航服務。如一旦看到相關貨品,就知道哪件衣服是章子怡同款,哪雙球鞋是自己偶像代言的、某品牌商品在附近商圈內其他商場的不同款式、一些商品背后的品牌故事、連接社交網絡的用戶評價。一目了然的官網和主流電商網站價格;甚至包括一件上衣的相關搭配建議等等。
電商給商業帶來的絕不僅僅只是沖擊,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商的發展存在更多的積極意義,因為它給商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迫使整個商業從模式到服務等細節都進行由表至里的創新,而技術與商業真正產生更為緊密的結合,正是電商與實體商業大戰后催生的產物,目前正在迅猛增長的移動互聯,更是讓智能商業從空中樓閣到落地生根成為現實可能。
傳統IT商必須轉型
BAT(百度、阿里、騰訊)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商業模式的嫁接,讓很多以往只熱衷其他行業,瞧不上 零售業 這塊小蛋糕的IT企業們紛紛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很多IT企業通過將自身的解決方案與BAT的平臺進行融合和再次開發,衍生出了針對實體零售企業的多種解決方案,這種方案涉及到供應鏈、商品管理、新渠道營銷、大數據等各個方面。
這給了傳統的以零售企業為衣食父母的IT企業巨大的生存挑戰。 零售業 雖然是我國對外資全面開放最早的行業,但這個行業相對于其他行業,似乎相對要更封閉一些,不少專門針對零售企業的IT解決方案提供商,長期只依賴于這一個行業生存與發展,或許是與商業的接觸過于深入,與其他IT企業相比也感覺更為傳統。這也使得這個行業有這么一個奇怪的現象:本土商業已經誕生了數家千億級的大型企業,百億級的企業更是不少,但這一行業的IT企業卻沒有隨著 零售業 的高速增長而成長為行業巨頭。
技術商業全面到來的時代對這些IT企業其實是一次巨大的機會,然而,盡管聞到了電商與實體商業大戰的硝煙和變革的味道,他們卻似乎在自身解決方案的全面創新與變革上并沒有實質性的動作,尤其是在結合互聯網平臺上鮮有新作。以富基融通為例,多年來一直吃著的是融通解決方案的老本,這幾年雖然搞出了一個微店,也沒見到多少落地的實例,成功的更是寥寥。
沒有什么會是既定且一直一成不變的。設備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一味思維還停留在過去,沒準哪一天,顛覆現有設備的新的零售設備企業會在其他行業里迅速出現,為零售企業提供與眾不同的創新體驗的設備產品,想象一下,設備商目前是否已經有所意識?
事實上,留給這些企業的時間已經不多。如果說2014年以前還可以靠以前的那一套混吃混喝,那么,從2015年開始,不改變的傳統IT企業(同時也包括設備商)將會嘗到被零售企業慢慢拋棄的苦果——如果跟不上零售企業變革的步伐,它為什么要繼續和你合作呢?
實體 零售業 績回暖
很多零售企業都說,以前一個店擺在那里就能掙錢,現在想盡千方百計,業績也很難有大的增長。的確,實體零售已經在低谷徘徊了好幾年,店不好開,錢不好掙,顧客不好應付了。
零售企業從2011年開始就一直面臨著高成本、高競爭、低回報、難擴張等難題,利潤低下,業績下滑,成本卻越來越高,新型渠道的沖擊更是雪上加霜。目前來看,零售行業整體增長減緩的趨勢仍在繼續。數據顯示,2014 年1~8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1 萬億元,同比增長12.1%,較去年同期下降0.7 個百分點。而大型零售企業的增速也在明顯放緩,1~8月,限額以上的企業商品銷售總額8.3 萬億元,增速為9.7%,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 個百分點。
但這一現象在2015年或將迎來改觀。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逐步恢復,反腐敗短期內對高端消費市場的打壓后,正常消費需求的釋放,包括消費市場的理性,消費者消費習慣的逐漸回歸,零售企業在實體店經營和服務上的各項創新,以及在電商業務上的不斷嘗試,都將為業績的回暖奠定基礎。實體 零售業 將慢慢走出業績突然大幅下滑的陰影,實體店的經營將在2015年有明顯好轉,回到一個增長的正常值上來。當然,這也要看實體店的業態,不同業態的生存狀況和未來前景不一,一些必然衰落或將被淘汰的業態,日子仍然是不好過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零售業 也不可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行業微增長時代不會短期內結束,具體到企業而言,多數企業個位數的增長將是常態。要想迎來下一個爆發期,還需實體零售企業在商業模式上實現以往從傳統商業到連鎖經營的大跨越般的變革。
不過,話說回來,已經是最壞的時候,還能壞到哪去呢?零售商切忌不可不要被概念和新模式蒙蔽了雙眼,前臺的商品品類、經營能力、服務水平與后臺的物流供應鏈強化才是商業的本質,其他神馬都是浮云,更不必過度迷信什么互聯網思維。要記?。嚎照務`企,實干興邦。還是那句俗話,冬天既然到了,春天就不遠了。需要的,就是在恰當的時候,一個“蘋果”恰好掉在坐在“樹下”的零售商頭上。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中國零售業發展預測:實體零售業績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