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內稱為雞肋的特易購(TESCO)集團中國業務—— 樂購 中國的命運或將被終結。
10月2日,英國最大零售企業特易購集團宣布,將內地零售及房地產物業和現金43.25億元,注入華潤創業(00291.HK)子公司利原,打造一家多元化零售商。完成交易后,華潤創業及特易購于利原的持股量分別為80%及20%。該交易預計將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
欲靠并購做大中國業務的特易購,卻因收購整合過慢錯過擴張的大好時機,在后續資金乏力的困局下, 樂購 中國也走到了終點。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雖說是雙方共同成立公司,其實是華潤創業變相并購 樂購 中國,不過鯨吞 樂購 中國的華潤創業未來的整合將充滿挑戰。
吞下 樂購 中國
對于 樂購 中國來說,與華潤創業成立合資公司,目前來看無疑是最好的歸屬。
相關資料顯示,創始于1919年的特易購集團是英國領先的零售商,也是全球三大零售企業之一,在全球擁有超過6700家門店。2004年,特易購借收購頂新集團旗下 樂購 中國賣場50%的業務正式進入中國,而特易購中國市場最主要的業務是 樂購 中國。
日前,特易購集團發表聲明說,同意與華潤創業雙方整合在華業務,其中包括特易購在中國內地的134家門店和購物中心,以及華潤創業的2986個華潤萬家門店。此外,特易購還將向合資公司注資3.45億英鎊,以獲得合資公司利原20%的股權,華潤創業則持有80%。合資公司銷售額將達100億英鎊。
10月11日, 樂購 中國有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目前公司已經與華潤創業就整合中國零售業務合資公司達成了最終協議,預計該交易將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對于合資公司更多的整合細節, 樂購 中國上述負責人表示,合資公司現在仍處于討論整合的初期階段,具體內容還在談判中,目前談論這些細節尚言之過早。
據了解,新成立后的利原董事會將由最多10名成員組成,特易購將有權委派兩名成員進入該董事會,并享有一系列與20%股權相一致的股東權利和企業治理權,并在交易完成五年后有權以市場價值增持5%股權。相關交易預期在2014年上半年結束。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 樂購 中國在合資公司中僅持有20%的股權,話語權不大。未來,無論與華潤合資能否實現中國業務的贏利, 樂購 中國依然有很大可能性從合資公司中撤出。
對此,原 樂購 中國創始人、上海通略零售業顧問咨詢公司董事長沈建國對《華夏時報》記者直言,雖然是特易購與華潤創業成立新公司利原,其實是華潤創業變相收購了 樂購 中國。
為什么華潤創業不直接收購 樂購 中國呢?“一方面國內多數零售企業一下子沒法拿出足夠的資金,另一方面,特易購還不甘心放下對中國市場的野心。”國內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說,此次華潤創業與特易購合作,華潤創業只是用股份換購了 樂購 中國的所有門店,不僅不用出錢,而且還得到了特易購約合5.59億美元資金,對于華潤創業來說有很大的利好。
長遠看來,此次華潤創業與特易購成立合資公司,更有利于布局華東市場。丁利國告訴記者,從目前華潤創業的零售業布局來看,華潤創業華東市場相對比較薄弱,此次與特易購合作,無疑初步實現了國際化的擴張。
大規模擴張的尷尬
巨大的中國市場無疑是世界各大零售巨頭爭搶的一塊肥肉,為什么作為英國最大的零售企業要退出中國的實體店?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樂易購的放棄?
“此次 樂購 中國向華潤創業主動拋出橄欖枝,其實并不意外,一直以來, 樂購 中國在中國市場的業績并不如意。”丁利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相關資料顯示, 樂購 中國在內地設有134間店鋪,但去年(截至今年2月底財年)除稅后虧損高達29.96億港元。
其實近幾年,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并不順利,而特易購也不例外。據了解,特易購最初進入中國是靠收購臺資企業 樂購 中國后而正式布局中國市場,此后還相繼收購了多家中國超市,并歸入 樂購 中國旗下。
雖然 樂購 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并購擴張,但目前看來并不成功。
對于不成功的原因,丁利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外資企業收購模式布局中國零售市場最主要原因是整合時間比較漫長,而正因為整合時間過長,延誤了中國零售大賣場市場擴張的最佳時期,各大巨頭在競爭開店的時候,靠收購式布局中國市場的企業多數在整合,失去了最好的商業機遇。
而特易購總部英國市場業績大幅下滑,自顧不暇,很難向 樂購 中國輸血,也是導致邁開擴張步伐的原因之一。
相關資料顯示,特易購2012財年全球營業利潤同比下滑13%,是近20年來首次爆出年度利潤下滑。其中,英國市場營業利潤下滑8.3%,亞洲市場下滑10.3%。
導致 樂購 中國步入增長下滑期的是2012年 樂購 中國的人事“地震”。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 樂購 中國發生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最大規模的“人事地震”,受此影響, 樂購 中國相繼關閉了其在紹興、金華、蚌埠、常熟、泰州、鐵嶺等地的門店,縮減規模和速度超過沃爾瑪和家樂福。
整合的難度
“雖然華潤創業變相收購了 樂購 中國業內頗為看好,雙方受益良多,但華潤創業如何整合 樂購 中國必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丁利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說。
丁利國說,按照新公司2∶8的股權結構,華潤創業更具優勢,這就決定了 樂購 中國企業文化、薪資更靠近華潤創業一些,正因為這樣,華潤創業不得不面臨整合難的問題。
樂購 中國本身是外資企業,其薪酬體系與華潤創業“國家隊”的薪酬體系有很大的不同,而 樂購 中國的工資體系遠遠高于華潤的員工,而這種體系就會出現上級工資遠遠沒有下級工資高,而這種不合理的體系不能同時共存,這樣看來 樂購 中國的工資體系與華潤體系工資存在絕對沖突的現狀,只有 樂購 中國向華潤靠,最終不可避免的是 樂購 中國人才流失。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樂購 中國公共事務部高級副總裁陸海清等在內的數名高管,已于8、9月份離職。多名高管離職后,一些 樂購 中國的員工開始擔憂,整合開始后,分布在合資公司非重點發展區域的 樂購 中國門店,很可能會面臨批量關店的命運。
“門店必將面臨的事情是‘關’‘定’‘轉’的相關問題。”丁利國說,對于 樂購 中國的多家門店,重疊的門店肯定會關掉,不同的門店還要進行定位,一些該轉讓的門店還會轉讓。
從 樂購 中國向員工發出的公開信中了解到,雙方整合完成后,在中國8個GDP最高的省份中,合資公司的業務規模將在其中7個省份占據領先地位。這也許意味著,這7個省份是合資公司今后重點發展的地方。而 樂購 中國已進入的一些無法占據領先地位的區域,比如安徽等地,則可能面臨關店命運。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 樂購 中國員工猜測, 樂購 中國在華門店很可能會翻牌為華潤萬家。
而丁利國還告訴記者,成立合資公司之后,雙方可能采取混合品牌策略。“比如賣場叫‘華潤TESCO’(使用各自全球品牌),便利店采用‘TESCOEXPRESS華潤’的名稱。這樣,特易購將保留在中國市場,而 樂購 中國則可能消失。”
對此,記者致電華潤創業及 樂購 中國相關負責人,截至發稿時,仍未接到相關回復。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樂購去留記 遭華潤創業變相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