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賣貨”傳統寡頭對商店重新定義
超市里會開“餐飲教室”?3C店會有現煮咖啡館嗎?
進入9月,麥德龍、蘇寧等商企即將在鄭州投放新一代門店,稱其正式進入3.0時代。
3.0門店是什么,與傳統賣場有何實質性區別?
“不只是賣貨,而是在販售生活方式。”兩家不同業態、不同資本背景的零售商答案一致。
要化解“概念化”的突兀感,無疑需拆解他們的操作模式。
“舊店重造”,是兩家公司的一致選擇,麥德龍選在了鄭東新區商場,蘇寧則在二七廣場店。而3.0門店為消費者帶來直觀體驗,鎖定在“場景化”的核心。
什么是場景化?
如麥德龍新開辟一間“餐廳教室”,很像是把電視節目“天天美食”搬到賣場里。但與后者不同,教室每天的課程不僅向顧客傳授廚藝,還要提供從菜譜、食材及輔料、鍋碗瓢盆到廚房家電等一整套“廚房解決方案”。
“將一塊比薩拆解到零件、工具與流程,這是任何商品說明書都不能解決的。”麥德龍鄭東商場一負責人稱,為設計這個教室,麥德龍招聘了一批廚師全國巡回服務。同時,其在國內各省門店也邀約當地的五星級酒店廚師參與其中。
開辟一間30平方米的教室,麥德龍會犧牲多少商品陳列和銷售?“為什么不能通過炒菜實踐,把餐桌和洗潔精也賣給消費者?”前述負責人表示,在“互聯網+零售”時代,3.0門店與傳統門店的核心區別,是商場不只是賣貨。一旦擊穿對傳統商品分類的屏障,為消費者提供解決痛點的整套解決方案,不僅能更好實現顧客引流、加大消費黏性,更構建了電商不能企及的競爭壁壘。
相比麥德龍,蘇寧對“場景化”的詮釋更直觀,“與顧客家庭設計高度趨同”。比如,以前鋪滿電視機的幕墻,被改造成一個客廳。沙發、茶幾、音響、冰箱、空調、花藝等一應俱全。當然,它販售的重心在家電和家居。
客廳只能擺一臺電視,剩余的樣品會被放在哪兒?
“統統在易購電商平臺。”如蘇寧河南分公司市場部總監楊浩所稱,今后,云店營業員是揣著平板電腦與顧客交流。不管顧客是選電視還是馬桶,都可在電商平臺上隨時解決,包括下單購買,顧客也沒必要去收銀臺,除非他需要付現金。
除場景化外,服務立體化也是兩大零售商此次舉刀變革的共選項。就如Wifi,如今成了零售商采集大數據的硬件標配。“顧客走到哪兒,看了什么,逛了多久,最終拿走了什么”,這些行為數據做出的曲線反饋,遠超任何“經驗主義”。也只有如此,后續的商品差異化、體驗化、場景化、立體化等功能化升級才有據可依、實現價值。
“重新奪回顧客”實體店反擊剛剛開始
“3.0門店”不是某個傳統零售商的行為藝術,而埋藏著他們反擊電商群狼的渴望。
進入2015年,國內傳統零售業的生存境遇只剩一個“慘”字。據聯商網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國內主要零售企業共計關店120家。其中,百貨業態關閉25家、超市業態關閉95家。而它們,清一色是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官方統計的“連鎖百強”企業。河南雖只有丹尼斯新鄉店上榜,但本報獲悉,某國內大型商企旗下3家店鋪(百貨、超市均涉及)正在等待“撤退令”。
否極泰來。傳統商企既有發展模式雖已走到盡頭,但在與電商交火的10年中,他們也從未放棄過“門店救贖”:從簡單的價格戰,到模仿電商自建平臺,再到自建物流競爭最后一公里……只為一個目的:重新奪回顧客。
直至2014年,全國電商行業業績增幅大尺度下降,讓傳統零售商看清了一個事實:制約電商成長的最大天花板是“體驗”。
就如小米,1000元的手機可借電商橫掃全國,但3000元的手機在同樣渠道銷售結果大相徑庭。而產品足夠領先的蘋果,近兩年也在國內拼命拓店,因為只有實際的體驗和服務才能賦予消費者更深刻的品牌認知。
“消費者進入實體店消費是剛需。”國內零售業隨即開啟一輪空前的“O2O”進化風潮,利用互聯網工具對實體店功能和價值重新定義。于是,既有阿里收銀泰、娶蘇寧,又有京東謀永輝。
但是,并非所有傳統商企都有機會對電商寡頭“以身相許”,他們也并不都希望以“賣身”退出江湖。如麥德龍、宜家、華潤、大商、大潤發、步步高等,看準了電商的短板后,他們選擇反擊。
如在8月,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親自操刀門店“顏色革命”,構建“年輕化”超市是其解決顧客老齡化的重要抓手。而華潤蘇果,則發起了新一輪“自有品牌”戰略,這是解決門店商品同質化、價格趨同、新增利潤源的最佳路徑。
“門店吸引消費客流的窗口,更是詮釋零售商綜合競爭力的舞臺。”家樂福河南公司公共關系總監王尚武認為,3.0時代的門店,包括了O2O模式、門店場景化、服務立體化、縱深后臺(供應鏈+物流)等核心經營要素。只要找準與市場訴求相契合的方式,實體店的競爭力未來會加速度釋放。而今天實踐,只是一個開始,還需消費者用腳完成投票。
超市里會開“餐飲教室”?3C店會有現煮咖啡館嗎?
進入9月,麥德龍、蘇寧等商企即將在鄭州投放新一代門店,稱其正式進入3.0時代。
3.0門店是什么,與傳統賣場有何實質性區別?
“不只是賣貨,而是在販售生活方式。”兩家不同業態、不同資本背景的零售商答案一致。
要化解“概念化”的突兀感,無疑需拆解他們的操作模式。
“舊店重造”,是兩家公司的一致選擇,麥德龍選在了鄭東新區商場,蘇寧則在二七廣場店。而3.0門店為消費者帶來直觀體驗,鎖定在“場景化”的核心。
什么是場景化?
如麥德龍新開辟一間“餐廳教室”,很像是把電視節目“天天美食”搬到賣場里。但與后者不同,教室每天的課程不僅向顧客傳授廚藝,還要提供從菜譜、食材及輔料、鍋碗瓢盆到廚房家電等一整套“廚房解決方案”。
“將一塊比薩拆解到零件、工具與流程,這是任何商品說明書都不能解決的。”麥德龍鄭東商場一負責人稱,為設計這個教室,麥德龍招聘了一批廚師全國巡回服務。同時,其在國內各省門店也邀約當地的五星級酒店廚師參與其中。
開辟一間30平方米的教室,麥德龍會犧牲多少商品陳列和銷售?“為什么不能通過炒菜實踐,把餐桌和洗潔精也賣給消費者?”前述負責人表示,在“互聯網+零售”時代,3.0門店與傳統門店的核心區別,是商場不只是賣貨。一旦擊穿對傳統商品分類的屏障,為消費者提供解決痛點的整套解決方案,不僅能更好實現顧客引流、加大消費黏性,更構建了電商不能企及的競爭壁壘。
相比麥德龍,蘇寧對“場景化”的詮釋更直觀,“與顧客家庭設計高度趨同”。比如,以前鋪滿電視機的幕墻,被改造成一個客廳。沙發、茶幾、音響、冰箱、空調、花藝等一應俱全。當然,它販售的重心在家電和家居。
客廳只能擺一臺電視,剩余的樣品會被放在哪兒?
“統統在易購電商平臺。”如蘇寧河南分公司市場部總監楊浩所稱,今后,云店營業員是揣著平板電腦與顧客交流。不管顧客是選電視還是馬桶,都可在電商平臺上隨時解決,包括下單購買,顧客也沒必要去收銀臺,除非他需要付現金。
除場景化外,服務立體化也是兩大零售商此次舉刀變革的共選項。就如Wifi,如今成了零售商采集大數據的硬件標配。“顧客走到哪兒,看了什么,逛了多久,最終拿走了什么”,這些行為數據做出的曲線反饋,遠超任何“經驗主義”。也只有如此,后續的商品差異化、體驗化、場景化、立體化等功能化升級才有據可依、實現價值。
“重新奪回顧客”實體店反擊剛剛開始
“3.0門店”不是某個傳統零售商的行為藝術,而埋藏著他們反擊電商群狼的渴望。
進入2015年,國內傳統零售業的生存境遇只剩一個“慘”字。據聯商網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國內主要零售企業共計關店120家。其中,百貨業態關閉25家、超市業態關閉95家。而它們,清一色是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官方統計的“連鎖百強”企業。河南雖只有丹尼斯新鄉店上榜,但本報獲悉,某國內大型商企旗下3家店鋪(百貨、超市均涉及)正在等待“撤退令”。
否極泰來。傳統商企既有發展模式雖已走到盡頭,但在與電商交火的10年中,他們也從未放棄過“門店救贖”:從簡單的價格戰,到模仿電商自建平臺,再到自建物流競爭最后一公里……只為一個目的:重新奪回顧客。
直至2014年,全國電商行業業績增幅大尺度下降,讓傳統零售商看清了一個事實:制約電商成長的最大天花板是“體驗”。
就如小米,1000元的手機可借電商橫掃全國,但3000元的手機在同樣渠道銷售結果大相徑庭。而產品足夠領先的蘋果,近兩年也在國內拼命拓店,因為只有實際的體驗和服務才能賦予消費者更深刻的品牌認知。
“消費者進入實體店消費是剛需。”國內零售業隨即開啟一輪空前的“O2O”進化風潮,利用互聯網工具對實體店功能和價值重新定義。于是,既有阿里收銀泰、娶蘇寧,又有京東謀永輝。
但是,并非所有傳統商企都有機會對電商寡頭“以身相許”,他們也并不都希望以“賣身”退出江湖。如麥德龍、宜家、華潤、大商、大潤發、步步高等,看準了電商的短板后,他們選擇反擊。
如在8月,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親自操刀門店“顏色革命”,構建“年輕化”超市是其解決顧客老齡化的重要抓手。而華潤蘇果,則發起了新一輪“自有品牌”戰略,這是解決門店商品同質化、價格趨同、新增利潤源的最佳路徑。
“門店吸引消費客流的窗口,更是詮釋零售商綜合競爭力的舞臺。”家樂福河南公司公共關系總監王尚武認為,3.0時代的門店,包括了O2O模式、門店場景化、服務立體化、縱深后臺(供應鏈+物流)等核心經營要素。只要找準與市場訴求相契合的方式,實體店的競爭力未來會加速度釋放。而今天實踐,只是一個開始,還需消費者用腳完成投票。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零售店重新定義 舊店重造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