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相關渠道獲悉,李嘉誠旗下的 百佳超市 近期將連關三店,其中 百佳超市 成都新城市廣場店和來福士Treat店于2月29日結業,而成都IFS分店將于3月底結業,屆時 百佳超市 在成都將無任何門店業務。
百佳超市 (中國區)公關部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因為租金等經營成本較高,加之成都現有分店未能形成規模效應,所以需要資源整合。未來百佳將更著力于南中國區,以穩健的步伐發展。盡管全面撤出成都市場,但百佳看好內地市場的未來。
不過在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看來,“ 百佳超市 此次完全撤出成都,除了其門店所在傳統商圈萎縮、品牌扎堆競爭慘烈等外界因素,最大的問題不是所謂‘租金過高、電商競爭’等原因,而是其品牌自身的定位問題。”
業務收縮加速
百佳超市 是和記黃埔旗下屈臣氏集團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為前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產業,同時也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但 百佳超市 在內地的經營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據公開消息,這幾年 百佳超市 一直在收縮戰線,曾一度在上海擁有21家門店的 百佳超市 ,已在2012年全部關閉。
百佳超市 自2005年進入成都市場在新城市廣場開設首店,在成都一度擁有6家門店,包括新城市廣場店、茶店子店、富臨店、云天店、來福士店和IFS店。繼2014年9月昆明 百佳超市 停業完全退出云南之后,此次成都又一鼓作氣連關3店,如果算上從2015年8月關閉的 百佳超市 富臨店,12月關閉的 百佳超市 茶店子店,也就是說短短半年時間, 百佳超市 在成都連續關閉5店,加上早在2011年就已關閉的百佳云天店,至此 百佳超市 在整個中國西南區已無業務。
2016年2月底,記者走訪了位于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2樓的百佳IFS店,這家將于3月底結業的高端零售門店還在正常營業。不過與IFS云集的其他國際品牌店人流如織的情況相比, 百佳超市 顯得門庭冷清。
記者在 百佳超市 官方網站查詢到,在今年3月底完全撤離成都后, 百佳超市 中國區僅在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深圳、珠海、江門、武漢8個城市擁有不到60家門店。但即便在百佳門店最為密集的廣東,也在近日于廣州、東莞接連關閉了三家門店。
虧損嚴重
與百佳黯然退出成都相比,2015年成都其他品牌商超則逆勢擴張。2015年,成都本土企業紅旗連鎖新開了370多家門店,去年最后兩個月更是新開了200余家,其最近發布的年報顯示,紅旗連鎖2015年營收達54.8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了15.15%;永輝超市則計劃到2017年年底在川開業門店達55家,銷售額突破70億元。
而同為外資企業的伊藤洋華堂也在近年不斷發力成都,伊藤洋華堂在成都的業績則逐年飆高, 2015年6家門店營業額較去年提升3%達到近50億元。根據其2016年戰略,還將會在各商圈拓展新店。
在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看來, 百佳超市 此次完全撤出成都,除了其門店所在傳統商圈萎縮、品牌扎堆競爭慘烈等外界因素,最大的問題不是所謂“租金過高、電商競爭”等原因,而是其品牌自身的定位問題。
在冉立春看來,“超市”主要是滿足日常需求的賣場,是以面向家庭主婦等主力群體的“B2F(family)”模式,而 百佳超市 主打高端路線,主營高端生鮮、進口類食品,極其依賴冷鏈物流、進口食品供應鏈等完整的配套,名曰“超市”,其性質更接近于“高端專賣店”,從這一點看來,“百佳已迷失了消費群體,其定位、經營內容和目標客戶不相符”。再加上從2005年進入成都開設第一家分店開始,10年來百佳最多只發展了6家門店,孤軍深入,“遠未形成規模效應,采購話語權并未掌握在自己手里。”冉立春表示。
品牌定位的迷失,未形成規模效應導致的市場話語權缺失,導致常年來 百佳超市 在成都的人員流動頻繁,團隊極其不穩定,如今“已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再加上近年來成都部分傳統商圈的萎縮,品牌商超扎堆競爭慘烈。冉立春認定,“百佳退出成都的真正原因是虧損嚴重”。
雖然 百佳超市 (中國區)公關部負責人此前對媒體表示,未來仍將選擇合適地點再開門店,但冉立春相信“未來百佳不會回成都了”。就 百佳超市 的經營模式與未來發展規劃,記者致函 百佳超市 中國區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對方仍未有回應。
屈臣氏上市仍無期
近年來,隨著李嘉誠投資重心不斷西移,“撤資”傳聞一度沸沸揚揚。據市場機構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李嘉誠在內地拋售的物業已近千億元。在香港投資界看來,由李嘉誠控制的長和系經常會將增長慢的業務變賣套現,再投資到高增長的項目上。
據熟悉李氏企業的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對于李嘉誠來說, 百佳超市 更像是投資,而非事業。作為李嘉誠長和系旗下屈臣氏集團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 百佳超市 270多家門店位于香港。而在中國內地,作為首家登陸中國內地的外資零售商,百佳從1984年在深圳蛇口開設第一家門店開始,30多年發展至今,如今退縮華南不足60家??梢哉f, 百佳超市 中國區在如今的長和系零售業務當中已形同雞肋。
事實上, 百佳超市 整體近年來盈利率一直處于萎縮狀態,據此前市場公開數據顯示,百佳盈利率不足6%,低于其保健及美容業務盈利率9.3%的水平。不獨 百佳超市 ,就連長和系零售巨頭屈臣氏如今在內地也處于滯漲的狀態。據長江和記2015年8月25日公布的上半年財報披露,屈臣氏中國在2015年1~6月實現營收111.26億港元,這一數據相比2014年同期98.4億港元增長13%,對比中國零售企業百強2014年銷售額同比增長的26%,這一數據遠不能稱為滿意。而且,這個成績背后,是屈臣氏中國店鋪數目較2015年同期增加24%。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屈臣氏中國的平均單店業績實際上在下降。
目前屈臣氏是李嘉誠和黃旗下除歐洲電訊業務之外,唯一仍未有資產上市的業務板塊。2013年,為尋求將旗下以屈臣氏為代表的零售業務分拆上市,李嘉誠曾欲將業績較差的 百佳超市 公開出售,但因多方競購者并未達到其預期價,最終選擇放棄,后于2014年3月引入新加坡淡馬錫集團,向后者出售屈臣氏集團24.95%的股權套現440億港元,彼時雙方同意,會積極探討在兩年至3年內把屈臣氏集團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做第一上市。然而在2015年年底的屈臣氏175周年年會上,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黎啟明對外表示,出售部分股權予淡馬錫后,雙方合作暢順,現時暫無集資壓力或急切性,亦未有上市時間表可言。
如今,兩年時間轉眼過去,市場風云突變,兩年前未賣掉的 百佳超市 業績持續萎縮,就連彼時盈利還處于高位的屈臣氏美容及保健業務也面臨著滯漲狀況,屈臣氏集團的上市是否如傳聞中的遙遙無期, 百佳超市 在其零售業務內部的處境未來又會如何。
對此,屈臣氏集團高級企業傳訊經理李民漢回應稱,“現時尚未有針對屈臣氏集團上市的計劃,而集團對全球零售業務充滿信心,在未來會繼續擴展業務,而百佳是集團旗下唯一的超市業務,在香港占有領導地位,計劃將在中港澳三地繼續發展”。
百佳超市 (中國區)公關部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因為租金等經營成本較高,加之成都現有分店未能形成規模效應,所以需要資源整合。未來百佳將更著力于南中國區,以穩健的步伐發展。盡管全面撤出成都市場,但百佳看好內地市場的未來。
不過在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看來,“ 百佳超市 此次完全撤出成都,除了其門店所在傳統商圈萎縮、品牌扎堆競爭慘烈等外界因素,最大的問題不是所謂‘租金過高、電商競爭’等原因,而是其品牌自身的定位問題。”
業務收縮加速
百佳超市 是和記黃埔旗下屈臣氏集團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為前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產業,同時也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但 百佳超市 在內地的經營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據公開消息,這幾年 百佳超市 一直在收縮戰線,曾一度在上海擁有21家門店的 百佳超市 ,已在2012年全部關閉。
百佳超市 自2005年進入成都市場在新城市廣場開設首店,在成都一度擁有6家門店,包括新城市廣場店、茶店子店、富臨店、云天店、來福士店和IFS店。繼2014年9月昆明 百佳超市 停業完全退出云南之后,此次成都又一鼓作氣連關3店,如果算上從2015年8月關閉的 百佳超市 富臨店,12月關閉的 百佳超市 茶店子店,也就是說短短半年時間, 百佳超市 在成都連續關閉5店,加上早在2011年就已關閉的百佳云天店,至此 百佳超市 在整個中國西南區已無業務。
2016年2月底,記者走訪了位于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2樓的百佳IFS店,這家將于3月底結業的高端零售門店還在正常營業。不過與IFS云集的其他國際品牌店人流如織的情況相比, 百佳超市 顯得門庭冷清。
記者在 百佳超市 官方網站查詢到,在今年3月底完全撤離成都后, 百佳超市 中國區僅在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深圳、珠海、江門、武漢8個城市擁有不到60家門店。但即便在百佳門店最為密集的廣東,也在近日于廣州、東莞接連關閉了三家門店。
虧損嚴重
與百佳黯然退出成都相比,2015年成都其他品牌商超則逆勢擴張。2015年,成都本土企業紅旗連鎖新開了370多家門店,去年最后兩個月更是新開了200余家,其最近發布的年報顯示,紅旗連鎖2015年營收達54.8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了15.15%;永輝超市則計劃到2017年年底在川開業門店達55家,銷售額突破70億元。
而同為外資企業的伊藤洋華堂也在近年不斷發力成都,伊藤洋華堂在成都的業績則逐年飆高, 2015年6家門店營業額較去年提升3%達到近50億元。根據其2016年戰略,還將會在各商圈拓展新店。
在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看來, 百佳超市 此次完全撤出成都,除了其門店所在傳統商圈萎縮、品牌扎堆競爭慘烈等外界因素,最大的問題不是所謂“租金過高、電商競爭”等原因,而是其品牌自身的定位問題。
在冉立春看來,“超市”主要是滿足日常需求的賣場,是以面向家庭主婦等主力群體的“B2F(family)”模式,而 百佳超市 主打高端路線,主營高端生鮮、進口類食品,極其依賴冷鏈物流、進口食品供應鏈等完整的配套,名曰“超市”,其性質更接近于“高端專賣店”,從這一點看來,“百佳已迷失了消費群體,其定位、經營內容和目標客戶不相符”。再加上從2005年進入成都開設第一家分店開始,10年來百佳最多只發展了6家門店,孤軍深入,“遠未形成規模效應,采購話語權并未掌握在自己手里。”冉立春表示。
品牌定位的迷失,未形成規模效應導致的市場話語權缺失,導致常年來 百佳超市 在成都的人員流動頻繁,團隊極其不穩定,如今“已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再加上近年來成都部分傳統商圈的萎縮,品牌商超扎堆競爭慘烈。冉立春認定,“百佳退出成都的真正原因是虧損嚴重”。
雖然 百佳超市 (中國區)公關部負責人此前對媒體表示,未來仍將選擇合適地點再開門店,但冉立春相信“未來百佳不會回成都了”。就 百佳超市 的經營模式與未來發展規劃,記者致函 百佳超市 中國區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對方仍未有回應。
屈臣氏上市仍無期
近年來,隨著李嘉誠投資重心不斷西移,“撤資”傳聞一度沸沸揚揚。據市場機構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李嘉誠在內地拋售的物業已近千億元。在香港投資界看來,由李嘉誠控制的長和系經常會將增長慢的業務變賣套現,再投資到高增長的項目上。
據熟悉李氏企業的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對于李嘉誠來說, 百佳超市 更像是投資,而非事業。作為李嘉誠長和系旗下屈臣氏集團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 百佳超市 270多家門店位于香港。而在中國內地,作為首家登陸中國內地的外資零售商,百佳從1984年在深圳蛇口開設第一家門店開始,30多年發展至今,如今退縮華南不足60家??梢哉f, 百佳超市 中國區在如今的長和系零售業務當中已形同雞肋。
事實上, 百佳超市 整體近年來盈利率一直處于萎縮狀態,據此前市場公開數據顯示,百佳盈利率不足6%,低于其保健及美容業務盈利率9.3%的水平。不獨 百佳超市 ,就連長和系零售巨頭屈臣氏如今在內地也處于滯漲的狀態。據長江和記2015年8月25日公布的上半年財報披露,屈臣氏中國在2015年1~6月實現營收111.26億港元,這一數據相比2014年同期98.4億港元增長13%,對比中國零售企業百強2014年銷售額同比增長的26%,這一數據遠不能稱為滿意。而且,這個成績背后,是屈臣氏中國店鋪數目較2015年同期增加24%。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屈臣氏中國的平均單店業績實際上在下降。
目前屈臣氏是李嘉誠和黃旗下除歐洲電訊業務之外,唯一仍未有資產上市的業務板塊。2013年,為尋求將旗下以屈臣氏為代表的零售業務分拆上市,李嘉誠曾欲將業績較差的 百佳超市 公開出售,但因多方競購者并未達到其預期價,最終選擇放棄,后于2014年3月引入新加坡淡馬錫集團,向后者出售屈臣氏集團24.95%的股權套現440億港元,彼時雙方同意,會積極探討在兩年至3年內把屈臣氏集團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做第一上市。然而在2015年年底的屈臣氏175周年年會上,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黎啟明對外表示,出售部分股權予淡馬錫后,雙方合作暢順,現時暫無集資壓力或急切性,亦未有上市時間表可言。
如今,兩年時間轉眼過去,市場風云突變,兩年前未賣掉的 百佳超市 業績持續萎縮,就連彼時盈利還處于高位的屈臣氏美容及保健業務也面臨著滯漲狀況,屈臣氏集團的上市是否如傳聞中的遙遙無期, 百佳超市 在其零售業務內部的處境未來又會如何。
對此,屈臣氏集團高級企業傳訊經理李民漢回應稱,“現時尚未有針對屈臣氏集團上市的計劃,而集團對全球零售業務充滿信心,在未來會繼續擴展業務,而百佳是集團旗下唯一的超市業務,在香港占有領導地位,計劃將在中港澳三地繼續發展”。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李嘉誠再拋大陸資產:百佳超市撤出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