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百盛 集團發布的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可以看出,今年前6個月, 百盛 實現營業額21.0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5.63%;虧損1.24億元,遠超去年同期的1584.5萬元。
近日,華堂商場北京十里堡店、 百盛 太陽宮店相繼傳出的關店消息均已得到確認,這些曾經受到消費者熱捧的“洋百貨”將于今年10月底落下帷幕。
據悉,9月底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發布公告稱,將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營業,2016年10月26日之前商場仍正常營業;2016年10月28日之前商場三層及以下部分仍正常營業;2016年10月31日之前,商場一層及以下部分仍正常營業。今后,華堂在京僅剩下亞運村店、豐臺北路店兩家百貨店以及位于三里屯的食品館。
華堂商場年內二度關店
在華堂商場十里堡商場門口醒目位置處,分別張貼著停業公告與購物卡后續使用及退卡事宜通知。“由于公司經營結構調整的原因,華堂商場十里堡店將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營業。商場四層、五層最終營業至2016年10月28日;商場一層、地下一層最終營業至2016年10月31日。目前各項設備設施處于正常運轉狀態,讓消費者安心購物。”同時,在商場的各樓層都在進行著清倉促銷。
資料顯示,1998年4月,華堂商場在十里堡開出第一家店,由日本株式會社伊藤洋華堂以合資方式成立。在最輝煌時期,華堂商場十里堡店占據北京區域銷售總額的三成之多,是十里堡商圈里的明星百貨。到2010年,華堂商場遷入一路之隔的朝陽路新城市廣場,增加了50%的經營面積并擴容了地下超市,這是伊藤洋華堂在中國首次與開發商合作開出的門店。而如今,華堂要將其進入中國后開出的首家店鋪,即經營了18年之久的十里堡店關閉。這也是繼7月關閉大興店后,華堂今年關閉的第二家商場。
此前有媒體報道,在關店潮下,華堂或將退出中國市場,為此華堂商場相關負責人予以否認,表示總公司方面重視中國市場,會在未來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并進行戰略調整,主要是改善經營方式。
據了解,華堂商場于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由于當時國內百貨業還處于市場粗獷消費階段,當時華堂在國內市場的策略是堅持日本傳統,注重自有品牌,直采產品多。伊藤洋華堂中國總代表、中國區總裁三枝富博曾表示,相比于成都的伊藤洋華堂店,北京華堂在調整和改變方面做得比較少。
此外,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十里堡周邊雖然有大量新建樓盤,但區域內回遷居民的數量占了一半,消費力提升并不明顯。從華堂商場新十里堡店每年的社區調研回饋也可以看出,商圈內消費者兩極分化較為嚴重,新城市廣場如何同時滿足中老年消費群體和年輕消費群體的購物、休閑需求成為關鍵。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其實從去年起,華堂已經著手進行經營戰略改革,增加新業態,實行“新商品、新服務、新銷售方式”。具體在門店上,就是體現定位做獨特性店鋪和強化“事+物”的場景銷售模式。去年,華堂商場在一些門店開始將童裝玩具、文具、兒童游樂場等兒童關聯商品改造整合成了一個集合賣場。
在京華堂商場關店情況梳理
2011年 華堂商場五棵松店關閉
2013年3月 王府井洋華堂正式更名“華堂食品館”
2014年5月 華堂商場望京店關閉
2014年8月 華堂北苑店關閉
2014年12月 華堂商場西直門店關閉
2015年4月 華堂商場右安門店關閉
2016年7月 華堂商場大興店關閉
2016年11月 華堂商場新十里堡店將停業
老牌商場沒落
與華堂商場和 百盛 購物中心同為老店的太平洋百貨、SOGO莊勝崇光百貨等,也是早已風光不再,難覓當日的輝煌。
與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相比,同樣將于10月底閉店的 百盛 太陽宮店則要蕭條很多,雖然商場中并不見任何停業告示,但工作人員均表示只營業到10月底。實際上, 百盛 集團于9月13日發布的公告稱,將出售全資中國附屬公司的全部股權及相關股東債權,隨后 百盛 又回應稱,此次售賣的只是北京太陽宮店,并沒有退出中國的打算。根據公告顯示,出售 百盛 太陽宮店將為公司創造價值, 百盛 集團可不再向持續虧損的業務投入資源,并會將資源運用到 百盛 集團的其他業務中。此外,出售物業的所得款項也將改善 百盛 集團的財務狀況,為集團提供資源以投資時裝品牌和餐飲品牌的新業務。
作為馬來西亞最大百貨公司的 百盛 集團,享有“外資百貨第一店”的美譽,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是中國高端百貨的代表和引領者。但是在最近4年的時間里,其陸續關閉了在華的十多家門店,而業績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為了改善業績, 百盛 從2012年開始就進入了調整期。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 百盛 在關閉了位于上海、貴陽、石家莊、濟南、天津等地的10家門店后,到2015年底還有門店58家。根據最新資料顯示,今年 百盛 已經關閉了西安東大街店、重慶大坪店和重慶萬象城3家門店。
從 百盛 集團發布的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可以看出,今年前6個月, 百盛 實現營業額21.0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5.63%;虧損1.24億元,遠超去年同期的1584.5萬元。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主任郭增利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 百盛 入華初期,國內百貨業不夠發達,洋品牌優勢明顯。隨著大批百貨、購物中心的出現, 百盛 并沒有做出太多改變應對新的競爭格局,逐漸不再吸引消費者。
除此之外,與華堂商場和 百盛 購物中心同為老店的太平洋百貨、SOGO莊勝崇光百貨等,也早已風光不再,難覓當日的輝煌。
太平洋百貨是百貨業黃金時期頗具代表性的品牌,其選址基本上都是位于核心商圈。而就在2013年,太平洋百貨隸屬的臺灣遠東百貨集團決定結束大陸市場太平洋百貨與遠東百貨的雙品牌運營,將門店全部更名為遠東百貨。當時,僅有上海的3家店保留了太平洋百貨的商號。而今年7月,上海的太平洋百貨淮海路店也傳出閉店消息。
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3.2%,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回落3.8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零售額同比下降1.1%,相比上年同月回落了3.7個百分點。聯商網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6年一季度45家百貨上市企業營收達1007.89億元,凈利潤達29.81億元。然而在45家企業中,38家企業營收出現下滑,占84.4%。
究其原因,購物中心化的百貨店一直面臨同質化問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17個大中城市的已落成零售物業總存量達6120萬平方米。而全國在建購物中心項目多達323個,總建筑面積3200萬平方米,全球購物中心在建量最大的10大城市中有9個在中國。
業內專家認為,綜合購物中心能否挽救百貨業的困境,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而打造商場的獨特個性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與此同時,傳統百貨也迫切需要拓展電商業務,以降低綜合運營成本。
近日,華堂商場北京十里堡店、 百盛 太陽宮店相繼傳出的關店消息均已得到確認,這些曾經受到消費者熱捧的“洋百貨”將于今年10月底落下帷幕。
據悉,9月底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發布公告稱,將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營業,2016年10月26日之前商場仍正常營業;2016年10月28日之前商場三層及以下部分仍正常營業;2016年10月31日之前,商場一層及以下部分仍正常營業。今后,華堂在京僅剩下亞運村店、豐臺北路店兩家百貨店以及位于三里屯的食品館。
華堂商場年內二度關店
在華堂商場十里堡商場門口醒目位置處,分別張貼著停業公告與購物卡后續使用及退卡事宜通知。“由于公司經營結構調整的原因,華堂商場十里堡店將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營業。商場四層、五層最終營業至2016年10月28日;商場一層、地下一層最終營業至2016年10月31日。目前各項設備設施處于正常運轉狀態,讓消費者安心購物。”同時,在商場的各樓層都在進行著清倉促銷。
資料顯示,1998年4月,華堂商場在十里堡開出第一家店,由日本株式會社伊藤洋華堂以合資方式成立。在最輝煌時期,華堂商場十里堡店占據北京區域銷售總額的三成之多,是十里堡商圈里的明星百貨。到2010年,華堂商場遷入一路之隔的朝陽路新城市廣場,增加了50%的經營面積并擴容了地下超市,這是伊藤洋華堂在中國首次與開發商合作開出的門店。而如今,華堂要將其進入中國后開出的首家店鋪,即經營了18年之久的十里堡店關閉。這也是繼7月關閉大興店后,華堂今年關閉的第二家商場。
此前有媒體報道,在關店潮下,華堂或將退出中國市場,為此華堂商場相關負責人予以否認,表示總公司方面重視中國市場,會在未來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并進行戰略調整,主要是改善經營方式。
據了解,華堂商場于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由于當時國內百貨業還處于市場粗獷消費階段,當時華堂在國內市場的策略是堅持日本傳統,注重自有品牌,直采產品多。伊藤洋華堂中國總代表、中國區總裁三枝富博曾表示,相比于成都的伊藤洋華堂店,北京華堂在調整和改變方面做得比較少。
此外,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十里堡周邊雖然有大量新建樓盤,但區域內回遷居民的數量占了一半,消費力提升并不明顯。從華堂商場新十里堡店每年的社區調研回饋也可以看出,商圈內消費者兩極分化較為嚴重,新城市廣場如何同時滿足中老年消費群體和年輕消費群體的購物、休閑需求成為關鍵。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其實從去年起,華堂已經著手進行經營戰略改革,增加新業態,實行“新商品、新服務、新銷售方式”。具體在門店上,就是體現定位做獨特性店鋪和強化“事+物”的場景銷售模式。去年,華堂商場在一些門店開始將童裝玩具、文具、兒童游樂場等兒童關聯商品改造整合成了一個集合賣場。
在京華堂商場關店情況梳理
2011年 華堂商場五棵松店關閉
2013年3月 王府井洋華堂正式更名“華堂食品館”
2014年5月 華堂商場望京店關閉
2014年8月 華堂北苑店關閉
2014年12月 華堂商場西直門店關閉
2015年4月 華堂商場右安門店關閉
2016年7月 華堂商場大興店關閉
2016年11月 華堂商場新十里堡店將停業
老牌商場沒落
與華堂商場和 百盛 購物中心同為老店的太平洋百貨、SOGO莊勝崇光百貨等,也是早已風光不再,難覓當日的輝煌。
與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相比,同樣將于10月底閉店的 百盛 太陽宮店則要蕭條很多,雖然商場中并不見任何停業告示,但工作人員均表示只營業到10月底。實際上, 百盛 集團于9月13日發布的公告稱,將出售全資中國附屬公司的全部股權及相關股東債權,隨后 百盛 又回應稱,此次售賣的只是北京太陽宮店,并沒有退出中國的打算。根據公告顯示,出售 百盛 太陽宮店將為公司創造價值, 百盛 集團可不再向持續虧損的業務投入資源,并會將資源運用到 百盛 集團的其他業務中。此外,出售物業的所得款項也將改善 百盛 集團的財務狀況,為集團提供資源以投資時裝品牌和餐飲品牌的新業務。
作為馬來西亞最大百貨公司的 百盛 集團,享有“外資百貨第一店”的美譽,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是中國高端百貨的代表和引領者。但是在最近4年的時間里,其陸續關閉了在華的十多家門店,而業績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為了改善業績, 百盛 從2012年開始就進入了調整期。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 百盛 在關閉了位于上海、貴陽、石家莊、濟南、天津等地的10家門店后,到2015年底還有門店58家。根據最新資料顯示,今年 百盛 已經關閉了西安東大街店、重慶大坪店和重慶萬象城3家門店。
從 百盛 集團發布的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可以看出,今年前6個月, 百盛 實現營業額21.0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5.63%;虧損1.24億元,遠超去年同期的1584.5萬元。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主任郭增利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 百盛 入華初期,國內百貨業不夠發達,洋品牌優勢明顯。隨著大批百貨、購物中心的出現, 百盛 并沒有做出太多改變應對新的競爭格局,逐漸不再吸引消費者。
除此之外,與華堂商場和 百盛 購物中心同為老店的太平洋百貨、SOGO莊勝崇光百貨等,也早已風光不再,難覓當日的輝煌。
太平洋百貨是百貨業黃金時期頗具代表性的品牌,其選址基本上都是位于核心商圈。而就在2013年,太平洋百貨隸屬的臺灣遠東百貨集團決定結束大陸市場太平洋百貨與遠東百貨的雙品牌運營,將門店全部更名為遠東百貨。當時,僅有上海的3家店保留了太平洋百貨的商號。而今年7月,上海的太平洋百貨淮海路店也傳出閉店消息。
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3.2%,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回落3.8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零售額同比下降1.1%,相比上年同月回落了3.7個百分點。聯商網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6年一季度45家百貨上市企業營收達1007.89億元,凈利潤達29.81億元。然而在45家企業中,38家企業營收出現下滑,占84.4%。
究其原因,購物中心化的百貨店一直面臨同質化問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17個大中城市的已落成零售物業總存量達6120萬平方米。而全國在建購物中心項目多達323個,總建筑面積3200萬平方米,全球購物中心在建量最大的10大城市中有9個在中國。
業內專家認為,綜合購物中心能否挽救百貨業的困境,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而打造商場的獨特個性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與此同時,傳統百貨也迫切需要拓展電商業務,以降低綜合運營成本。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百盛等老牌百貨再遇寒冬 未來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