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沖擊、賣場租金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營業15年的成都老字號商場鹽市口北京華聯商廈也難逃歇業退場的結局。
10月31日,位于成都市鹽市口商圈核心地段的北京華聯商廈正式閉店。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只剩一二樓部分商家在打折促銷尾貨外,其余樓層的商家已經撤離,盡管商家祭出“全場1折”的殺手锏,然而前來掃貨的消費者寥寥無幾。
“近兩年北京華聯人流量下滑,成本又高。其實在幾個月前,我們就預感到商場要遭開垮,只是沒想到會那么快。”一位兜售箱包的賣家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但北京華聯給出的告顧客書卻否認“關門”這一說法,該告顧客書強調,BHG(北京) 百貨 有限公司成都鹽市口店定于近期進行轉型調整,將其打造成為城市奧特萊斯店。轉型期間商場二至四層暫停營業,預計經過半年改造結束。
成都大型 百貨 商場的冬天到了?
上世紀80年,成都人一般都是逛人民商場、 百貨 大樓等國營商場。那時候人們都是憑票購物,買衣服憑布票,買糧食憑糧票,彼時的 百貨 商場都由商場統一進貨,復雜的人事關系加上市場機制的缺失,導致商場貨品庫存高企。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營商場逐漸被民營商場所取代,民營商場為入駐的商家提供統一管理,商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定位和采購貨品。
據悉,北京華聯鹽市口店于2001年開業,占地3.75萬平方米,是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 百貨 商場,隸屬于北京華聯集團。然而作為一家在成都黃金地段經營超過15年大型商場,北京華聯沒能挺過2016年的“雙11”就關閉著實讓人感到意外。
然而在成都,鹽市口北京華聯商廈閉店并不是傳統 百貨 商場謝幕的個案。成都摩爾 百貨 天府店從2011年開始連年虧損,2015年虧損更是超過了4000萬元。連年虧損,再加上租金上漲,摩爾 百貨 天府店被迫于2016年2月29日歇業。摩爾 百貨 天府店相關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該商場目前仍在招商中,預計2017年重新開業。
2016年6月24日,開業22年的老牌商場成都華聯商廈終因扛不住虧損徹底清場謝幕。10月底,韓國衣戀集團接手該物業,重新打造成全新成都優客城市廣場。
就在一些成都市民耳熟能詳的老牌 百貨 商場逐漸成為商業記憶時,一些商場縱然僥幸逃脫關門謝幕的結局,卻深陷“空城”窘境。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在實地走訪成都核心商圈后發現,一些商場即使坐落在最繁華的地段卻經營慘淡、門可羅雀。
以“成都首家購物藝術綜合商場”概念進入成都市民生活的101藝術購物中心在開業不到半年就歇菜了。目前除了負一樓還在經營外,其余樓層都已空置,地面商場大門落鎖。
相隔不遠的第一城雖然照常營業,但是一樓的空置率高達70%左右,二樓只有兩三家商鋪開業,其余樓層空無一人。
位于紅星路三段的香檳廣場部分商鋪大門緊閉,一些商鋪門口貼著“商鋪轉讓”、“旺鋪招租等”等字樣。雖然該商場還在正常營業,但是人流量并不大,尤其是負一樓,除了商家在低頭玩手機外,半天看不到有客人進店。
業態結構調整不及時或遭市場淘汰
一位曾入駐泰華服裝城的商家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現在商場租金很貴,很多有穩定客源的零售商紛紛選擇開一家工作室,進行預約銷售。也就是說,零售商在商場積累到一定數量的穩定客源后,就到寫字樓或是小區里開一家自己的工作室,商家只需要維系好老客戶,老客戶再介紹新客戶就能保證客源。這種模式不僅能降低成本,同時還能提高消費環境以及為客戶提供定制服務。
隨著北京華聯購物商場鹽市口店的關閉,以提袋購物為主營業態的傳統 百貨 業再度引發業界的關注。
身處繁華地段卻難逃關門歇業的結局,占據核心商圈,空置率卻高居不下,成都傳統 百貨 商場困境受制于四個方面。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電商的沖擊,沖擊對象主要就是以提袋購物為代表的零售消費,這讓以提袋購物為主的傳統 百貨 業態很受傷;其次是城市空間的變化,居住越來越向外和分散;第三是區域性商業中心的崛起,隨著成都不斷向外擴展,特別是城南的發展,很多區域性商業中心不斷涌現了出來,這必然對傳統市中心的 百貨 商場的客流構成分流。此外,一些住宅聚集區的社區商業的發展,也讓人們對前往市中心的 百貨 商店購物的依賴性減弱。比如20年前,人們要買衣服買電器,首選的地方是人民商場、 百貨 大樓、太平洋 百貨 等,但現在選擇的地方就太多了;最后是硬件更新,人們對于商場的硬件較為挑剔,“喜新厭舊”成常態。相對于傳統 百貨 商場而言,不斷涌現的新的購物中心,外觀更漂亮,設計更合理,硬件配置更先進,人們在里面逛起來會覺得體驗更佳。
“以提袋購物為主營業態的傳統 百貨 業日益陷入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以體驗式業態為主(或占比很大)的新型商業模式也在快速崛起,并成為傳統商業對抗電商的主流模式。所以,傳統的 百貨 商場如果業態結構的調整跟不上市場發展的節奏,其經營業會面臨困難。”劉璐認為。
部分傳統購物中心或退出歷史舞臺
據成都中成房業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成都商業整體供銷下跌,處于2012年以來最低位。但存量卻高達1338.3萬㎡,去化時間超10年。其中,成都購物中心總體量超700萬㎡,在建面積超過250萬㎡,已經成為全國商業地產在建規模最大的城市。
成都購物中心的數量放在全國甚至全球來看都是較多的,所以購物中心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成都商業地產究竟存在何種問題,“一方面是絕對的量很大,另一方面是招商和經營的同質性很嚴重,很多購物中心沒有自己的特色。”劉璐認為。
傳統 百貨 商場如何破局?劉璐表示,調整業態相對比較簡單,即增加體驗式業態的比例。但這并不是保證管用的靈丹妙藥。絕對量的消化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不排除一些購物中心以后會退出商業經營而作為其他用途,比如今年以來非常流行的“商改X”,其中X=住宅、醫院、辦公、學校、政府機構等。
10月31日,位于成都市鹽市口商圈核心地段的北京華聯商廈正式閉店。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只剩一二樓部分商家在打折促銷尾貨外,其余樓層的商家已經撤離,盡管商家祭出“全場1折”的殺手锏,然而前來掃貨的消費者寥寥無幾。
“近兩年北京華聯人流量下滑,成本又高。其實在幾個月前,我們就預感到商場要遭開垮,只是沒想到會那么快。”一位兜售箱包的賣家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但北京華聯給出的告顧客書卻否認“關門”這一說法,該告顧客書強調,BHG(北京) 百貨 有限公司成都鹽市口店定于近期進行轉型調整,將其打造成為城市奧特萊斯店。轉型期間商場二至四層暫停營業,預計經過半年改造結束。
成都大型 百貨 商場的冬天到了?
上世紀80年,成都人一般都是逛人民商場、 百貨 大樓等國營商場。那時候人們都是憑票購物,買衣服憑布票,買糧食憑糧票,彼時的 百貨 商場都由商場統一進貨,復雜的人事關系加上市場機制的缺失,導致商場貨品庫存高企。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營商場逐漸被民營商場所取代,民營商場為入駐的商家提供統一管理,商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定位和采購貨品。
據悉,北京華聯鹽市口店于2001年開業,占地3.75萬平方米,是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 百貨 商場,隸屬于北京華聯集團。然而作為一家在成都黃金地段經營超過15年大型商場,北京華聯沒能挺過2016年的“雙11”就關閉著實讓人感到意外。
然而在成都,鹽市口北京華聯商廈閉店并不是傳統 百貨 商場謝幕的個案。成都摩爾 百貨 天府店從2011年開始連年虧損,2015年虧損更是超過了4000萬元。連年虧損,再加上租金上漲,摩爾 百貨 天府店被迫于2016年2月29日歇業。摩爾 百貨 天府店相關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該商場目前仍在招商中,預計2017年重新開業。
2016年6月24日,開業22年的老牌商場成都華聯商廈終因扛不住虧損徹底清場謝幕。10月底,韓國衣戀集團接手該物業,重新打造成全新成都優客城市廣場。
就在一些成都市民耳熟能詳的老牌 百貨 商場逐漸成為商業記憶時,一些商場縱然僥幸逃脫關門謝幕的結局,卻深陷“空城”窘境。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在實地走訪成都核心商圈后發現,一些商場即使坐落在最繁華的地段卻經營慘淡、門可羅雀。
以“成都首家購物藝術綜合商場”概念進入成都市民生活的101藝術購物中心在開業不到半年就歇菜了。目前除了負一樓還在經營外,其余樓層都已空置,地面商場大門落鎖。
相隔不遠的第一城雖然照常營業,但是一樓的空置率高達70%左右,二樓只有兩三家商鋪開業,其余樓層空無一人。
位于紅星路三段的香檳廣場部分商鋪大門緊閉,一些商鋪門口貼著“商鋪轉讓”、“旺鋪招租等”等字樣。雖然該商場還在正常營業,但是人流量并不大,尤其是負一樓,除了商家在低頭玩手機外,半天看不到有客人進店。
業態結構調整不及時或遭市場淘汰
一位曾入駐泰華服裝城的商家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現在商場租金很貴,很多有穩定客源的零售商紛紛選擇開一家工作室,進行預約銷售。也就是說,零售商在商場積累到一定數量的穩定客源后,就到寫字樓或是小區里開一家自己的工作室,商家只需要維系好老客戶,老客戶再介紹新客戶就能保證客源。這種模式不僅能降低成本,同時還能提高消費環境以及為客戶提供定制服務。
隨著北京華聯購物商場鹽市口店的關閉,以提袋購物為主營業態的傳統 百貨 業再度引發業界的關注。
身處繁華地段卻難逃關門歇業的結局,占據核心商圈,空置率卻高居不下,成都傳統 百貨 商場困境受制于四個方面。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電商的沖擊,沖擊對象主要就是以提袋購物為代表的零售消費,這讓以提袋購物為主的傳統 百貨 業態很受傷;其次是城市空間的變化,居住越來越向外和分散;第三是區域性商業中心的崛起,隨著成都不斷向外擴展,特別是城南的發展,很多區域性商業中心不斷涌現了出來,這必然對傳統市中心的 百貨 商場的客流構成分流。此外,一些住宅聚集區的社區商業的發展,也讓人們對前往市中心的 百貨 商店購物的依賴性減弱。比如20年前,人們要買衣服買電器,首選的地方是人民商場、 百貨 大樓、太平洋 百貨 等,但現在選擇的地方就太多了;最后是硬件更新,人們對于商場的硬件較為挑剔,“喜新厭舊”成常態。相對于傳統 百貨 商場而言,不斷涌現的新的購物中心,外觀更漂亮,設計更合理,硬件配置更先進,人們在里面逛起來會覺得體驗更佳。
“以提袋購物為主營業態的傳統 百貨 業日益陷入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以體驗式業態為主(或占比很大)的新型商業模式也在快速崛起,并成為傳統商業對抗電商的主流模式。所以,傳統的 百貨 商場如果業態結構的調整跟不上市場發展的節奏,其經營業會面臨困難。”劉璐認為。
部分傳統購物中心或退出歷史舞臺
據成都中成房業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成都商業整體供銷下跌,處于2012年以來最低位。但存量卻高達1338.3萬㎡,去化時間超10年。其中,成都購物中心總體量超700萬㎡,在建面積超過250萬㎡,已經成為全國商業地產在建規模最大的城市。
成都購物中心的數量放在全國甚至全球來看都是較多的,所以購物中心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成都商業地產究竟存在何種問題,“一方面是絕對的量很大,另一方面是招商和經營的同質性很嚴重,很多購物中心沒有自己的特色。”劉璐認為。
傳統 百貨 商場如何破局?劉璐表示,調整業態相對比較簡單,即增加體驗式業態的比例。但這并不是保證管用的靈丹妙藥。絕對量的消化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不排除一些購物中心以后會退出商業經營而作為其他用途,比如今年以來非常流行的“商改X”,其中X=住宅、醫院、辦公、學校、政府機構等。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BHG等大型百貨相繼歇業 成都傳統商業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