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杭州等地無人便利店引發廣泛關注,同時北京的無人 零售 也在悄悄興起。新京報記者昨日獲悉,一家新的無人 零售 商店EATBOX將于7月16日在北京開業。據記者了解,北京目前已存在24愛購、小麥等無人便利店。
不過,在各路資本看好的無人便利店上,成熟度仍是個問題。日前,上海的繽果盒子因高溫天氣暫停營業,顯示這一新產品仍有不足。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資本紛紛看好無人 零售 ,但無人 零售 仍處在一個市場選擇過程中。有報告將國內無人 零售 技術分為以機器視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路線;以RFID為基礎的物聯網路線;以二維碼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路線。目前看來,高大上的機器視覺技術存在穩定性問題,RFID技術則存在容易損壞的問題,二維碼則是交易繁瑣,體驗不佳。與此同時,前兩者還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成本。
無人 零售 三種技術的限制
對于目前市面上無人便利店的形態,有媒體曾按機器視覺等前沿技術、RFID標簽技術與二維碼、條形碼識別三個層面對其劃分,但現實中店面存在多層面技術交叉使用的情況。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基于“視覺刷臉”技術的“即拿即走”體驗才是理想的無人 零售 ,這方面以淘咖啡、Amazon Go、Take go為代表。不過,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算法等一系列前沿技術的穩定性尚無法保證,且成本過于昂貴,商用難度較大。
原定3月底向公眾開放的Amazon Go一直推遲開業,淘咖啡也尚無商用時間表。據媒體此前報道,Amazon Go的感應技術目前尚不理想,其能夠完美運營的條件是:店內少于20人或當消費者移動緩慢時。一旦店內消費者多于20人,商品從貨架上被移出具體位置,技術便難以監視。
基于RFID的半開放式店面和類似自動販賣機的封閉式店面,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更易落地。不過,除了普遍關注的商品丟失問題,有店面甚至還未解決防熱技術等基礎性問題。
繽果盒子曾引以為豪的戶外盒子代替店鋪從而降低租金的做法,正成為其痛點之一。其在上海的盒子近日出現了“中暑”的情況,店內的甜甜圈、巧克力等因店內高溫融化,現已暫停營業。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這是基礎的問題,前期設計時應該考慮到,出現這類情況也可能有線路的因素,有可能還在調試。”
此外,一些店面所使用的RFID標簽,面臨成本高的問題。有業內人士受訪時表示,一次性購入10萬個RFID標簽的話每個成本約0.65元,這對于客單價平均10元的便利店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此外,與二維碼類似,標簽若貼在外面有被撕毀的風險,最理想的情形是貼在商品里面,這就需要對供應鏈的全盤改造,現實難度較大。
最易用的二維碼交易,則被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對貨物的識別與防盜上更具優勢,技術上也較為成熟,成本也相對低廉,但購物流程繁瑣,體驗上與傳統 零售 差別不大。
數字很美,低成本是偽命題?
低部署成本、低試錯成本及低運營成本是無人便利店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落地上海的繽果盒子曾對媒體表示,成本相比普通便利店要少80%以上。按其說法,一個15平方米的盒子,可售賣的產品數量和40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相當,但前者的造價(10萬)約為后者的四分之一。
北京物網科技公司負責人談到,其研發的全封閉式24愛購無人便利店機器,最多可放置400到500SKU(庫存量單位),七八千件庫存,相當于三四十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的存量,也是大大降低了成本。
無人 零售 的數字看上去很美,但現實的情況往往不能簡單以節省部分人工費或房租來核算。安全性帶來的成本,是市場對半開放/全開放式無人便利店的首要擔憂。現階段運行中的無人便利店主要采用RFID標簽技術和二維碼識別。
一名無人便利店的體驗者告訴記者,出門時只要撕掉商品上的RFID標簽就可以逃避結算;在北京一家試運行的智能便利店內,甚至無需遮擋或撕毀標簽便可直接出門。目前的視頻監控、聯網報警等技術也不能及時發現并制止這些行為。
業內分析認為,在國內便利店,人工成本所占的比例不算高,節省下來的成本或許補償不了店面所產生的貨品丟失損失,更別提昂貴的機器及技術成本了。以7-Eleven為例,人工只占其營收的1.8%,即便是加上店鋪的租金也不到營收的5%。
據商務部官網此前消息,2015年,北京全時便利店和杭州華潤萬家Vango便利店曾各選擇一家門店試運營無人便利店,當天總共賣出了1.67萬元的商品,收到顧客的自助付款大約是1.37萬元,相差3000元。
即將于7月16日在北京開業的EATBOX在防盜系統方面采用了多重技術,包括出門時二次人臉掃碼、重量感應設備(感應購物前后人的重量變化)等等。不過,EATBOX項目負責人安利英受訪時談到,無人便利店的防盜效果并不是及時性的,防盜的關鍵還是需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并非“無人”
位于北京蘇州橋優+社區的小麥智能便利店是小麥公社試運營的店面之一,經記者體驗,目前店面已實現人臉識別、掃碼支付等部分無人值守技術,顧客第一次在微信客戶端拍照、上傳、注冊后,下次光顧便可刷臉進入。
店內除了售賣零食、飲料和日化用品之外,還有包子、現磨豆漿等熱食,顧客還可掃描門口的二維碼進入商家建立的討論組,向商家表達新增品類需求。一些消費者在掃碼支付中遇到困難,現場的人員會進行幫助。
受訪的從業人士多談到,現有技術仍有待成熟,但無人便利店終歸是 零售 行業,“黑科技”再怎么賺眼球,對于消費者而言,優質、豐富的商品才是核心。
無人 零售 業態最為重要的價值不在于“無人”,而是依靠技術對店內發生的行為數據進行追蹤記錄,讓店面的產品結構變得更“善解人意”。
EATBOX項目負責人安利英提到,選擇無人便利店形態的初衷主要是加強商超對線下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提高效率,對消費者實現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北京物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預測,未來或許會出現SKU設計師這類新興職業。
小麥市場人士強調,出于技術成本、安全性和顧客體驗的需要,未來并不想做一家完全無人化的便利店,每個店面仍會安排一位服務人員值守,但相較于傳統業態,人員已有所減少。
目前,無人便利店總體而言尚處于試驗階段,有很多想象的空間,但要謹防出現“虛火”,便利店終歸是 零售 生意,供應鏈的設計和管理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在現階段技術發展尚不完善的情形下,“人工服務+自助服務”或是比較務實的做法之一。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無人零售有三種技術的限制 低成本是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