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 終于進入破產程序了。雖然在第一時間知道了這個消息,但仍然心頭有點郁悶-----這個曾經轟轟烈烈的中國乳品企業的倒下,已經讓太多的人“很受傷”。如今,“逝者”已矣,生者何奈?
我相信,是有人愿意看到它盡快破產的,因為破產了可以一了百了,很多事情可以推得干干凈凈,或許還可以有些交易,讓有些人有些企業能夠抄底進入,獲得廉價資源。
那么最倒霉的是誰呢?
是公眾和媒體最擔心的那些受害的嬰幼兒嗎?我倒不這樣認為,因為在今天的中國無論是誰當政都不可能忽視公平和正義的存在,不能不給這些最可憐的孩子一點點呵護,否則天理何在?即使破產了,也有明確規定,這些賠償責任應該屬于“共益債務”范疇吧,僅次于要花的破產費用應該第一時間得到清償。
是 三鹿 的那些股東嗎?比如說當了一回“冤大頭”的新西蘭恒天然公司?我知道他們在這次事件中損失殆盡。這些合作者中還包括我的一位年長朋友,他與 三鹿 曾經是合作關系,他告訴我他的損失“超過一個億”。盡管如此,我認為他和恒天然仍然是幸運的,因為chaoshi168.com危機出來后他們第一時間完成了與 三鹿 的切割,雖然教訓慘重,但好歹還保得命在,到于賺錢,就慢慢來吧,總是有機會的。
有一種看法是,最倒霉的應該是全國上千名的經銷商了,因為在這個事件中,他們是“最弱勢的群體”。整個事件的處理中,他們將是軟弱的最后一環。
三鹿 風光時,上千名經銷商群體也曾經賺得盆滿缽滿,但這一回,可能連老底都輸回去了。奶粉事件一出,他們比 三鹿 集團更早受到直接沖擊,各個渠道的下架和消費者的退貨和損失大多由他們直接承接了,而其中大部分費用 三鹿 并未來得及賠付。
我個人估計這筆錢應該有15個億左右。如今 三鹿 一破產,這筆錢就屬于最普通、也是最后處理的普通債權了,能拿回錢?“連想都不敢想”一位經銷商朋友如是說。
這似乎已是中國市場的“潛規則”了:企業一倒霉,經銷商肯定最先完蛋。這樣的故事 三鹿 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前有愛多、三株、巨人腦黃金這些為例,后來者也必然眾多。
這其實也是市場當中的“顯規則”:投資有風險,經營須謹慎,賺和賠原本就是一念之差的事。誰讓你上了這條船呢?現在船沉了,錢當然也就沒了。需要反思的是,這么多的經銷商在最近幾年的業務合作中,難道就沒有人聽說過 三鹿 和其它乳品企業產品質量和生產環節存在問題嗎?還是知道了,但也只是默認了這其中的“潛規則”呢?我相信,是商人的本性使大多數經銷商選擇了沉默。
這個教訓是深刻的。相信對經銷商來說,這個教訓沒齒難忘。因此,好象他們也不是最值得同情的。
我個人認為,在這個事件中,最大的輸家是中國食品、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甚至是中國的國家聲譽。
我曾經說過,這個事件,幾乎將08年中國奧運會大獲成功的努力毀于一旦。而中國與食品有關的出口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在下半年時更加內外交困??纯春韧饷襟w對這個毒奶粉事件的報道,聽聽那些國外朋友(不管是洋人還是華人)說起中國食品時感受時,你就知道我們這些問題企業對“中國”兩個字的傷害有多深了。
一個側證是,用百度查找“中國食品安全”這個關鍵詞,可以找到相關網頁約22,200,000篇,用谷歌則約有6,590,000項符合“中國食品安全”的查詢結果。這還僅僅是中文檢索。如果是英文呢?我有點不敢想象。
是的,食品行業應該首先是“道德工程”、“良心產業”。當我們的企業家對這一點視而不見時,其實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因此,當我看到今天的新聞說蒙牛、伊利這樣的企業今年的虧損可能高達9個億、10個億這樣的數字時,我絲毫不驚訝,甚至,我沒有一點同情心-------早知如此,當初干嘛去了?!企業再也不要把這樣的責任推給政府、推給監管部門,甚至推給那些無奈的奶農,其實心底最明白問題出在哪兒的就是自己。
先哲早說過了,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當一場食品業的地震到來時,除了心痛經濟損失,也許震酲我們的應該還有更多。
我相信,是有人愿意看到它盡快破產的,因為破產了可以一了百了,很多事情可以推得干干凈凈,或許還可以有些交易,讓有些人有些企業能夠抄底進入,獲得廉價資源。
那么最倒霉的是誰呢?
是公眾和媒體最擔心的那些受害的嬰幼兒嗎?我倒不這樣認為,因為在今天的中國無論是誰當政都不可能忽視公平和正義的存在,不能不給這些最可憐的孩子一點點呵護,否則天理何在?即使破產了,也有明確規定,這些賠償責任應該屬于“共益債務”范疇吧,僅次于要花的破產費用應該第一時間得到清償。
是 三鹿 的那些股東嗎?比如說當了一回“冤大頭”的新西蘭恒天然公司?我知道他們在這次事件中損失殆盡。這些合作者中還包括我的一位年長朋友,他與 三鹿 曾經是合作關系,他告訴我他的損失“超過一個億”。盡管如此,我認為他和恒天然仍然是幸運的,因為chaoshi168.com危機出來后他們第一時間完成了與 三鹿 的切割,雖然教訓慘重,但好歹還保得命在,到于賺錢,就慢慢來吧,總是有機會的。
有一種看法是,最倒霉的應該是全國上千名的經銷商了,因為在這個事件中,他們是“最弱勢的群體”。整個事件的處理中,他們將是軟弱的最后一環。
三鹿 風光時,上千名經銷商群體也曾經賺得盆滿缽滿,但這一回,可能連老底都輸回去了。奶粉事件一出,他們比 三鹿 集團更早受到直接沖擊,各個渠道的下架和消費者的退貨和損失大多由他們直接承接了,而其中大部分費用 三鹿 并未來得及賠付。
我個人估計這筆錢應該有15個億左右。如今 三鹿 一破產,這筆錢就屬于最普通、也是最后處理的普通債權了,能拿回錢?“連想都不敢想”一位經銷商朋友如是說。
這似乎已是中國市場的“潛規則”了:企業一倒霉,經銷商肯定最先完蛋。這樣的故事 三鹿 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前有愛多、三株、巨人腦黃金這些為例,后來者也必然眾多。
這其實也是市場當中的“顯規則”:投資有風險,經營須謹慎,賺和賠原本就是一念之差的事。誰讓你上了這條船呢?現在船沉了,錢當然也就沒了。需要反思的是,這么多的經銷商在最近幾年的業務合作中,難道就沒有人聽說過 三鹿 和其它乳品企業產品質量和生產環節存在問題嗎?還是知道了,但也只是默認了這其中的“潛規則”呢?我相信,是商人的本性使大多數經銷商選擇了沉默。
這個教訓是深刻的。相信對經銷商來說,這個教訓沒齒難忘。因此,好象他們也不是最值得同情的。
我個人認為,在這個事件中,最大的輸家是中國食品、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甚至是中國的國家聲譽。
我曾經說過,這個事件,幾乎將08年中國奧運會大獲成功的努力毀于一旦。而中國與食品有關的出口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在下半年時更加內外交困??纯春韧饷襟w對這個毒奶粉事件的報道,聽聽那些國外朋友(不管是洋人還是華人)說起中國食品時感受時,你就知道我們這些問題企業對“中國”兩個字的傷害有多深了。
一個側證是,用百度查找“中國食品安全”這個關鍵詞,可以找到相關網頁約22,200,000篇,用谷歌則約有6,590,000項符合“中國食品安全”的查詢結果。這還僅僅是中文檢索。如果是英文呢?我有點不敢想象。
是的,食品行業應該首先是“道德工程”、“良心產業”。當我們的企業家對這一點視而不見時,其實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因此,當我看到今天的新聞說蒙牛、伊利這樣的企業今年的虧損可能高達9個億、10個億這樣的數字時,我絲毫不驚訝,甚至,我沒有一點同情心-------早知如此,當初干嘛去了?!企業再也不要把這樣的責任推給政府、推給監管部門,甚至推給那些無奈的奶農,其實心底最明白問題出在哪兒的就是自己。
先哲早說過了,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當一場食品業的地震到來時,除了心痛經濟損失,也許震酲我們的應該還有更多。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三鹿破產 誰最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