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服務主要包括四個環節:快件攬收、快件中轉、干線運輸和快件派送。把它們比喻成“四節甘蔗”, 順豐 采取自營模式從頭啃到尾。
其它快遞公司采取“自營+加盟”模式,自己啃中間兩節——“快件中轉”和“干線運輸”兩節,頭上的“快件攬收”和尾巴上的“快件派送”讓加盟商去啃。
根據“自營”還是“自營+加盟”,民營快遞公司的分野涇渭分明: 順豐 、非 順豐 。
按照上述標準,采取自營模式的京東物流似乎與 順豐 同出一門。其實,京東物流與所有的快遞公司的差別遠遠大于 順豐 與其它快遞公司。
“非 順豐 ”公司份額擴張
2017年, 順豐 業務量達30.5億件,同比增長18.3%,但市場份額卻下降0.5個百分點至7.6%。也就是說,“自營+加盟”模式的市場份額超過92%且在緩慢上升。
中通保住了“王座”,2017年業務量達62.2億件,市場份額為15.5%,較2016年高0.9個百分點。曾經距離中通僅一步之遙的圓通,盡管2017年業務量凈增6億單,市場份額卻降至12.6%,與中通的距離拉大了。
2017年,韻達、百世的表現可謂“如狼似虎”,業務量分別凈增14.8億和15.7億,增幅分別為45.6%和71.4%。
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用戶需求也總是千差萬別。快遞貴重物品或重要合同/證件時,用戶最在意的是安全、快捷,對價格不敏感。自營模式起點高、服務品質有保障,對高端需求來講, 順豐 曾經是無可替代的選擇,但沒有人買兩提衛生紙還要用 順豐 半日達。
順豐 市份額下降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電商向縱深發展,從低線城市獲得大量網購訂單, 順豐 顯然不是首選;
二是采取“自營+加盟”快遞公司中的佼佼者已成為巨頭并紛紛登陸資本市場,管理水準及人才、技術、資金實力日新月異,承攬高端訂單的條件已經成熟,開始分流 順豐 的傳統客戶。
“吃甘蔗”的姿勢不一樣
順豐 業務量排在“三通一達”之后,2017年又被百世快遞超過,但 順豐 的營收、凈利潤卻遠超同行。為簡明起見,本文僅以申通、圓通為樣本與 順豐 進行對照。
2017年, 順豐 、申通、圓通快遞業務量分別為30.5億件、39億件和50.6億件。這一年, 順豐 營收710.9億元,申通、圓通分別為126.6億和199.8億。可以看到,申通、圓通營收加起來不到到 順豐 的一半。
2017年, 順豐 單票快遞業務收入23元,圓通、申通分別為3.84元和2.48元。懸殊差距由兩方面的原因導致:首先是模式不同, 順豐 把四個環節的收入統統據為己有。
順豐 收費也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2014年, 順豐 單票收入為23.6元,比行業平均值高60%;2017年, 順豐 單票收入降了五毛錢,而行業均價僅2.48元, 順豐 比行業平值高87.8%。
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 順豐 的策略顯然是先收入再保份額。但這也是出于無奈,2017年扣非凈利潤率僅為5.2%,如果拿優質服務去打價格戰必然陷入巨虧。
假如沒有上市, 順豐 或許有其它的選擇。
順豐 賺的是辛苦錢
順豐 收費那么高,凈利潤率那么薄,錢都到哪里去了?
順豐 收費比行業平均價格高80%,但毛利潤率未見有多高。2015年, 順豐 毛利潤率為22%,比申通、圓通分別高5個百分點和9個百分點。
2017年,申通與 順豐 的差距縮小到2個百分點。圓通毛利潤率只有11%,營收增速亦明顯低于申通和 順豐 。
順豐 營收成本主要包括外包、薪酬、運輸成本、辦公及租賃、物料、折舊及攤銷等。2017年,這六項支出累計起來占營收的77.8%。
其中外包成本279億、營收的39%;薪酬支出100.7億、占營收的14%;這兩項成本合計高達380億、占營收的53%,主要都是人力成本。
2017年 順豐 27.4億折舊及攤銷是“不變成本”,不管有沒有生意都要發生,而380億人力成本是“可變成本”。與不變成本對應的是生產資料消耗、與可變成本對應的是勞動力消耗。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中,生產資料價值與勞動力價值的比例稱為“資本有機構成”。
假如一架波音飛機每年折舊、維護成本為1個億,機組成員年薪1000萬,這架飛機所提供航空服務的資本有機構成即為10 : 1。通俗地講,就是10萬年薪雇個人玩價值1000萬的機器(假設折舊期為10年)。所以盡管民航從業者工資水平較高,但民航卻是資本密集型行業。
按照2017年的數據, 順豐 資本有機構成為1 : 14,與民航相差一百多倍。盡管 順豐 有數十架飛機、數萬臺機動車、上百萬平米倉儲設施,但與其它快遞公司一樣,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賺的都是辛苦錢。
純正的互聯網公司資本有機構成也相當低,但那是智力密集型企業。類似的還有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設計師事務所。頂尖投資機構如高盛,屬于資本密集加智力密集。
絕大多數服務業都屬勞動密集型,社會對它們的需求是海量的。
但有一點要記住:勞動密集型企業估值不高,最牛的快遞公司也不例外。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UPS,市盈率、市銷率分別為30倍和1.4倍。聯邦快遞市盈率、市銷率分別只有22.5倍和1.02倍。
順豐 市盈率、市銷率分別為43倍和2.9倍,考慮到“高成長性”(其實營收增速只有23.7%)和A股投資者的“慷慨”,當前略高于2000億的市值基本合理。
京東物流不是快遞公司
2016年11月,京東物流對第三方賣家全面開放;2017年4月,京東物流宣布獨立運營;
2017年中,劉強東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未來快遞就兩家,就是 順豐 和京東!”
2018年1月,虎嗅一篇文章曾預言《京東 順豐 必有一戰》。
2018年2月14日,京東物流完成A輪融資,融資額25億美元,投后估值超過130億美元。
2018年5月,劉強東改口稱“京東物流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物流競爭對手。”
或許有旁觀者覺得劉強東出爾反爾,等著看京東、 順豐 “互掐”的熱鬧。“互掐”是少不了的,但劉強東說得沒錯——“其它的要不就是快遞公司,要不就是倉儲公司,要不就是快運公司。”
許多人認為京東物流與 順豐 都采用的都是直營模式,兩者的差別只在體量上。其實京東物流與所有快遞公司、倉儲公司、快運公司有根本性的不同。京東物流本質上是一家貿易公司。
上文講快遞業務有“四節甘蔗”:快件攬收、快件中轉、干線運輸和快件派送。京東為第三方配送沒有“攬收”之說,一律要賣家把商品發至京東倉庫。
2017年, 順豐 快遞業務收入706億,運營著136座倉庫,總面積近140萬平米。套用零售業概念, 順豐 倉儲設施的“坪效”是5萬元/平米。同期京東物流收入259億(取京東的覆約費用,有一定誤差),78個城市運營的486座倉庫總面積超過1000萬平米,“坪效”0.26萬元/平米,約為 順豐 的1/20。
盡管不可能像豐田那樣實現“零庫存”,但以盡可能少的倉儲面積,實現盡可能多的營收無疑是所有快遞企業的努力方向。
谷歌有一個著名的理念:“用戶在首頁上花費的時間越短越好”,快遞公司的價值觀則應當是“商品在我們手里的時間越短越好”。
2017年末,京東存貨賬面值達417億元,存貨周轉天數超過45天!
據悉,京東物流未來還準備將倉儲面積擴大到5000萬平米。
京東物流大建特建倉庫原因有二個:
第一是以儲代運,提高配送時效性。 順豐 的法寶是“天網”——主要由57架全貨機+散航構成。日均3400個班資、發貨量3040噸,占全國航空貨運總量的23% ,2017年, 順豐 總業務量30.5億票,其中7.6億票經由空運,占比約25%。京東沒有“天網”,就拼命建倉庫,把商品囤到用戶家門口。嚴格來講這不叫快遞而是“落地陪”。
“211限時達”可在當天完成上午11點前下的訂單;“極速達”可以2小時內完成商品配送,支撐此類服務的必然是前置倉庫、不可能是“天網”。#將來用戶一下單,送貨小哥就跨上電動車,要多快有多快#
第二是“網羅”第三方賣家并占用它們的資金。京東存貨賬面值驚人,但應付賬款更驚人。2017年末,應付賬款高在743億。
巨額存貨主要是自營業務形成的。貨已賣給京東,但還庫房里,供應商當然拿不到錢,就算賣了也要再等一段時間。另外,再截流一部分第三方賣家的貨款,所以應付賬款比存貨賬面金額還高326億!
隨著5000萬平米倉庫的陸續建成,“威脅利誘”第三方賣更多地使用京東提供的物流服務。貨到了京東倉庫,主動權就不屬于第三方賣家了—……
此外,京東展開各種金融服務也有了“源頭活水”。
快遞公司希望商品“快走”,京東物流卻盼著“多囤”;倉儲公司只向貨主收保管費,京東卻全額占用貨款。所以,京東物流既不是快遞公司也不是倉儲公司。
京東的設想不錯,關鍵是供應商是否配合,用自己的錢把京東的倉庫填滿,再向京東借款度日。
更重要的是與數千億存貨相關的財務成本和風險由誰來承擔,如貨損、滯銷。
營收增速已將至30%一線,“5000萬平米倉庫”是京東放出的“勝負手”。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順豐與同類差異很大 京東物流沒有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