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眾籌”的概念已經不再陌生,但是放之于最傳統的農業領域,至今來說,還是種新鮮的玩法。
梅子淘源想做的事情說起來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在于,它的開始可能僅僅是一個身為“吃貨”的創始人王梅單純地希望找到能放心吃的食物;而復雜則在于這種根據訂單決定生產的模式,作為平臺一方面需要協調生產者保證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在消費端建立信任感,加上目前法律法規及政策上尚不成熟,項目存在風險。
“農業眾籌不像其他領域的眾籌,例如電影眾籌等,只需要拿點閑錢出來玩一玩。農業是個很敏感的領域,有它獨特的規則在其中。”梅子淘源聯合創始人李璐曾表示。
2013年王梅從工作了9年的阿里離職回到老家,經過一年多的籌劃,在2014年6月與合伙人聯手創立的梅子淘源正式上線。他們的初衷就是利用眾籌模式做一個農產品的平臺,一方面提供給消費者來自原產地的有機農產品,另一方面用授人以漁的方式教生產者打造自己的品牌。與沱沱工社的高端定位不同,他們希望“去小眾化”,與農戶采取傭金合作的方式,讓更多的優質農產品在平臺上被更多的消費者知道。
消解農業信任危機
去年的一封體檢報告讓王梅不得不開始關注起自己的健康。從阿里辭職之后她回到老家廣西,發現家鄉種植的一些純天然、有機的糧食、蔬果都比自己在城市買的不一樣,身邊經常有朋友抱怨食品安全問題,于是她萌生了做有機農產品的想法,涉足農業。
做農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涉足其中,他們很快發現,在我國,農業的生產和經銷鏈條都還存在的太多不透明和落后的地方。首先就是現有的農業產銷模式導致生產者收入很低,渠道采購商說了算,農產品失去了議價能力,生產者的社會地位也很低,甚至有時為了達到采購商的要求,生產者會在產品中摻假、兌水,這是采購商倒逼生產者的不健康現象,反過來生產者更無從得知消費者喜歡什么,只能看采購商要買什么。農業從業者大多缺乏可持續的經營能力,在傳統渠道中的話語權非常弱,這種畸形的鏈條甚至導致很多國內優秀農產品幾乎絕跡。
好消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很多“農二代”返鄉,這些希望改變家鄉現狀的新農人,開始詮釋一種新的農業關系,他們會與電商平臺更多的合作,將自家的農產品搬上網,與消費者有直接互動。然而,這些交流方式的改變之外,更根本的是整個農業的信任危機。
“農業是體驗經濟最明顯的行業,每一個農產品都必須保證沒有問題。”李璐表示,所以這個信任模型的建立,以傳統電商形式出現遠遠不夠。于是,他們采取了三種形式:第一是場景化還原,將產品的生產源頭進行現場直播,讓用戶對生產過程有最真切的感知,他們會提前派買手去現場調查和產品的抽檢,在原產里做調查、拍照片,作為“記者”去訪問生產者,了解實物的種植過程;第二是建立嚴苛的監測標準,對于挑選出來的農人,他們會要求其采用有機的方式在土地上種植,并按照歐盟的檢測要求去做農藥殘留的檢測,合格之后會公布給消費者,在標準上給用戶強大的背書,對生產品也具有指導性;第三是口碑營銷,從立項到銷售中間過程長達1個月甚至更多,這個過程中讓用戶與生產者產生交互。這三點是打造信任機制的基礎。
每個步驟都建立信任,是消費者、農人與平臺互相尊重的體現。在梅子淘源的公眾號上,你可以看到這些產品的檢測報告,以及梅子淘源的工作人員實地勘測的圖文故事,用戶可以在微信群中暢談“觀后感”。目前,梅子淘源的銷售渠道主要通過微店、淘寶店,以及朋友圈中粉絲的“口口相傳”。
從三氯氫胺、膨大劑,再到地溝油,中國人一直飽受不安全食品的摧殘,國人渴望吃到不打農藥的瓜果蔬菜的訴求尤其強烈。目前,梅子淘源售賣五種農產品,包括:橙子、大米、獼猴桃、檸檬和蜂蜜。在選品方面,他們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經驗。“讓用戶能夠感知,提高產品辨識度”。李璐強調。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們會盡量以大眾化的品類為主,附加一些小眾的品類,前者主要還是為了符合平臺整體的一個大眾化的定位,而后者往往是一些在消費者心中存在信任危機的產品,例如摻水的蜂蜜、摻假的大米、注入膨大劑的獼猴桃等等。
建立農戶自品牌
做農業電商有很多種玩法,像沱沱工社這樣自有生態農場,通過自銷的B2C平臺和自建物流,再進行一體化銷售是一種;像鄉土鄉親這樣建立一個平臺,去全國各地搜羅優質的生產者,包裝其產品,讓其入駐平臺,進行資源整合銷售又是一種,但梅子淘源則憑借眾籌的模式,先收集訂單,即用戶需要提前支付相應的費用,再根據訂單決定產量,消費者可以直接面對生產者。而對于有志于打造自己品牌的農戶來說,他們則充當了“孵化器”的角色,為平臺上的農民提供增值服務,即使未來農戶脫離了這個平臺,也可以繼續在其他平臺上生存。
最開始,王梅和合伙人并沒想著把這件事做多大。他們的第一個項目是做有機橙子,起初他們只是通過自產自銷,在朋友圈放一些圖片和文字分享給大家,在收集訂單的環節他們意識到橙子的原產地地處偏遠,如果訂單量少運輸成本會很高,必須要攢足一定量的訂單之后才可以保證成本,于是他們想到了眾籌。
“我們的品類主要包含水果、蜂蜜、大米這些農產品,像蔬菜、三文魚、肉類這些太過于本地化的產品不在我們的范疇之內。”王梅表示,整個籌集訂單的時間在1~2個月,較一些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項目而言,他們的項目時間縮短、頻次增加,以實物形式做回報。
梅子淘源希望通過眾籌的模式,一方面幫助農民將銷量提高,另一方面還能增強農戶的持續經營能力,將好品質的產品推出去,打造自己的品牌。
他們將合作的農戶大抵分成三類,一類是想做好自己的品牌,最初可能不是很看重銷量,而愿意將品牌輸出作為第一參考要素的;第二類是介于銷量和品牌之間還未做出抉擇的;最后一類是短期還無法建立信任,或者只看重銷量的。
所以在保證基礎銷量的基礎上,梅子淘源與生產者的合作通常會采用兩種方式,在產品質量可靠而生產者本身對于品牌與否并沒有強烈意愿而消費者又急需此類產品,那么平臺會用自己的品牌進行包裝銷售,對產品的質量有嚴格的監督;此外,對于前兩類型的農戶來講,對打造品牌有一定意愿,則可以進行自我包裝,自己定價,平臺幫助其設計線上或者其他渠道的價格體系,消費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而平臺只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傭金范圍保持在10%~20%左右,跟傳統渠道商的3倍成本的計算方式相差很多,農戶也更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農民內在思想的轉變花了巨大的教育過程,讓其從簡單的生產者延伸到對產品端的優化,像包裝和營銷的技巧,梅子淘源要做的是讓農戶先觸網,再教育他多渠道拓寬銷路。
慢項目需要且行且摸索
有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的眾籌規模將接近500億美元,市場空間還很大。
這么有想象力的一個市場,已經吸引了不少玩家參與其中。在農業領域,大家種、嘗鮮眾籌都是聚焦在垂直的農業項目上,然而情況并不是十分樂觀,上線的眾籌項目里,募資成功的通常不到半數。
相比于其他項目,農產品本身屬于非標品,生產周期不短,且易受到自然災害等的影響,對物流配送環節要求也更高,為了用戶體驗需要前期投入更高的成本去做。此外,平臺對于項目中涉及的食品安全標準的把控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此外,更迫切的是市場接受度的問題,在消費者端,需要更深度的開發和好的形式參與,以及觀念上的引導和市場培育。這需要每一個入局者帶著初心去做。
李璐也表示,“農業不能看三年,一定是慢項目。”他們要做的是把中間的信任基礎和認證基礎以及孵化的流暢處理得更加到位,與傳統的電商品牌做到更多的差異化。而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營銷也有了新的趨勢,原來是將產品包裝起來,現在則更多是去包裝化。然而,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們現在已經感受到了,越到最后所體現的威力將越大。”
好消息是,這個細分領域的前景仍然被看好。
目前農業眾籌還處于早期階段,主要介入的還是農產品銷售的環節,而對于整個農業鏈條和順序的顛覆是可以寄希望于眾籌的形式來改變的,同時,農業眾籌還將讓消費者與農業生產者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信任依存關系,即“供養農業”,當這種形式成熟了以后,很多問題也將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案,此外,加上國內冷鏈物流的發展,運輸成本有望進一步下調,這對于整個農業電商都是利好消息。
“讓每一個在我們這里生長出來的農產品項目有很強的持續生存能力,這就是我們的價值。踏踏實實把每一個項目做好,不能急。”對于像梅子淘源一樣的模式先行者一樣,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會讓回報遠遠大于付出,但卻是一次具有社會價值的有意義的探索。
梅子淘源想做的事情說起來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在于,它的開始可能僅僅是一個身為“吃貨”的創始人王梅單純地希望找到能放心吃的食物;而復雜則在于這種根據訂單決定生產的模式,作為平臺一方面需要協調生產者保證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在消費端建立信任感,加上目前法律法規及政策上尚不成熟,項目存在風險。
“農業眾籌不像其他領域的眾籌,例如電影眾籌等,只需要拿點閑錢出來玩一玩。農業是個很敏感的領域,有它獨特的規則在其中。”梅子淘源聯合創始人李璐曾表示。
2013年王梅從工作了9年的阿里離職回到老家,經過一年多的籌劃,在2014年6月與合伙人聯手創立的梅子淘源正式上線。他們的初衷就是利用眾籌模式做一個農產品的平臺,一方面提供給消費者來自原產地的有機農產品,另一方面用授人以漁的方式教生產者打造自己的品牌。與沱沱工社的高端定位不同,他們希望“去小眾化”,與農戶采取傭金合作的方式,讓更多的優質農產品在平臺上被更多的消費者知道。
消解農業信任危機
去年的一封體檢報告讓王梅不得不開始關注起自己的健康。從阿里辭職之后她回到老家廣西,發現家鄉種植的一些純天然、有機的糧食、蔬果都比自己在城市買的不一樣,身邊經常有朋友抱怨食品安全問題,于是她萌生了做有機農產品的想法,涉足農業。
做農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涉足其中,他們很快發現,在我國,農業的生產和經銷鏈條都還存在的太多不透明和落后的地方。首先就是現有的農業產銷模式導致生產者收入很低,渠道采購商說了算,農產品失去了議價能力,生產者的社會地位也很低,甚至有時為了達到采購商的要求,生產者會在產品中摻假、兌水,這是采購商倒逼生產者的不健康現象,反過來生產者更無從得知消費者喜歡什么,只能看采購商要買什么。農業從業者大多缺乏可持續的經營能力,在傳統渠道中的話語權非常弱,這種畸形的鏈條甚至導致很多國內優秀農產品幾乎絕跡。
好消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很多“農二代”返鄉,這些希望改變家鄉現狀的新農人,開始詮釋一種新的農業關系,他們會與電商平臺更多的合作,將自家的農產品搬上網,與消費者有直接互動。然而,這些交流方式的改變之外,更根本的是整個農業的信任危機。
“農業是體驗經濟最明顯的行業,每一個農產品都必須保證沒有問題。”李璐表示,所以這個信任模型的建立,以傳統電商形式出現遠遠不夠。于是,他們采取了三種形式:第一是場景化還原,將產品的生產源頭進行現場直播,讓用戶對生產過程有最真切的感知,他們會提前派買手去現場調查和產品的抽檢,在原產里做調查、拍照片,作為“記者”去訪問生產者,了解實物的種植過程;第二是建立嚴苛的監測標準,對于挑選出來的農人,他們會要求其采用有機的方式在土地上種植,并按照歐盟的檢測要求去做農藥殘留的檢測,合格之后會公布給消費者,在標準上給用戶強大的背書,對生產品也具有指導性;第三是口碑營銷,從立項到銷售中間過程長達1個月甚至更多,這個過程中讓用戶與生產者產生交互。這三點是打造信任機制的基礎。
每個步驟都建立信任,是消費者、農人與平臺互相尊重的體現。在梅子淘源的公眾號上,你可以看到這些產品的檢測報告,以及梅子淘源的工作人員實地勘測的圖文故事,用戶可以在微信群中暢談“觀后感”。目前,梅子淘源的銷售渠道主要通過微店、淘寶店,以及朋友圈中粉絲的“口口相傳”。
從三氯氫胺、膨大劑,再到地溝油,中國人一直飽受不安全食品的摧殘,國人渴望吃到不打農藥的瓜果蔬菜的訴求尤其強烈。目前,梅子淘源售賣五種農產品,包括:橙子、大米、獼猴桃、檸檬和蜂蜜。在選品方面,他們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經驗。“讓用戶能夠感知,提高產品辨識度”。李璐強調。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們會盡量以大眾化的品類為主,附加一些小眾的品類,前者主要還是為了符合平臺整體的一個大眾化的定位,而后者往往是一些在消費者心中存在信任危機的產品,例如摻水的蜂蜜、摻假的大米、注入膨大劑的獼猴桃等等。
建立農戶自品牌
做農業電商有很多種玩法,像沱沱工社這樣自有生態農場,通過自銷的B2C平臺和自建物流,再進行一體化銷售是一種;像鄉土鄉親這樣建立一個平臺,去全國各地搜羅優質的生產者,包裝其產品,讓其入駐平臺,進行資源整合銷售又是一種,但梅子淘源則憑借眾籌的模式,先收集訂單,即用戶需要提前支付相應的費用,再根據訂單決定產量,消費者可以直接面對生產者。而對于有志于打造自己品牌的農戶來說,他們則充當了“孵化器”的角色,為平臺上的農民提供增值服務,即使未來農戶脫離了這個平臺,也可以繼續在其他平臺上生存。
最開始,王梅和合伙人并沒想著把這件事做多大。他們的第一個項目是做有機橙子,起初他們只是通過自產自銷,在朋友圈放一些圖片和文字分享給大家,在收集訂單的環節他們意識到橙子的原產地地處偏遠,如果訂單量少運輸成本會很高,必須要攢足一定量的訂單之后才可以保證成本,于是他們想到了眾籌。
“我們的品類主要包含水果、蜂蜜、大米這些農產品,像蔬菜、三文魚、肉類這些太過于本地化的產品不在我們的范疇之內。”王梅表示,整個籌集訂單的時間在1~2個月,較一些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項目而言,他們的項目時間縮短、頻次增加,以實物形式做回報。
梅子淘源希望通過眾籌的模式,一方面幫助農民將銷量提高,另一方面還能增強農戶的持續經營能力,將好品質的產品推出去,打造自己的品牌。
他們將合作的農戶大抵分成三類,一類是想做好自己的品牌,最初可能不是很看重銷量,而愿意將品牌輸出作為第一參考要素的;第二類是介于銷量和品牌之間還未做出抉擇的;最后一類是短期還無法建立信任,或者只看重銷量的。
所以在保證基礎銷量的基礎上,梅子淘源與生產者的合作通常會采用兩種方式,在產品質量可靠而生產者本身對于品牌與否并沒有強烈意愿而消費者又急需此類產品,那么平臺會用自己的品牌進行包裝銷售,對產品的質量有嚴格的監督;此外,對于前兩類型的農戶來講,對打造品牌有一定意愿,則可以進行自我包裝,自己定價,平臺幫助其設計線上或者其他渠道的價格體系,消費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而平臺只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傭金范圍保持在10%~20%左右,跟傳統渠道商的3倍成本的計算方式相差很多,農戶也更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農民內在思想的轉變花了巨大的教育過程,讓其從簡單的生產者延伸到對產品端的優化,像包裝和營銷的技巧,梅子淘源要做的是讓農戶先觸網,再教育他多渠道拓寬銷路。
慢項目需要且行且摸索
有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的眾籌規模將接近500億美元,市場空間還很大。
這么有想象力的一個市場,已經吸引了不少玩家參與其中。在農業領域,大家種、嘗鮮眾籌都是聚焦在垂直的農業項目上,然而情況并不是十分樂觀,上線的眾籌項目里,募資成功的通常不到半數。
相比于其他項目,農產品本身屬于非標品,生產周期不短,且易受到自然災害等的影響,對物流配送環節要求也更高,為了用戶體驗需要前期投入更高的成本去做。此外,平臺對于項目中涉及的食品安全標準的把控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此外,更迫切的是市場接受度的問題,在消費者端,需要更深度的開發和好的形式參與,以及觀念上的引導和市場培育。這需要每一個入局者帶著初心去做。
李璐也表示,“農業不能看三年,一定是慢項目。”他們要做的是把中間的信任基礎和認證基礎以及孵化的流暢處理得更加到位,與傳統的電商品牌做到更多的差異化。而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營銷也有了新的趨勢,原來是將產品包裝起來,現在則更多是去包裝化。然而,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們現在已經感受到了,越到最后所體現的威力將越大。”
好消息是,這個細分領域的前景仍然被看好。
目前農業眾籌還處于早期階段,主要介入的還是農產品銷售的環節,而對于整個農業鏈條和順序的顛覆是可以寄希望于眾籌的形式來改變的,同時,農業眾籌還將讓消費者與農業生產者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信任依存關系,即“供養農業”,當這種形式成熟了以后,很多問題也將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案,此外,加上國內冷鏈物流的發展,運輸成本有望進一步下調,這對于整個農業電商都是利好消息。
“讓每一個在我們這里生長出來的農產品項目有很強的持續生存能力,這就是我們的價值。踏踏實實把每一個項目做好,不能急。”對于像梅子淘源一樣的模式先行者一樣,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會讓回報遠遠大于付出,但卻是一次具有社會價值的有意義的探索。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眾籌幫了農業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