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母嬰網站的四種模式
一般來說,“母嬰行業”的定義是從孕期到6歲,特別是3歲以下。我從2012年進入這個行業,七七八八做過很多產品,這4年的經歷讓我做個總結的話,我認為的母嬰行業的業務模式,歸根結底其實就四種:工具,媒體,社區,電商(或服務,特別包括O2O)。
二,用戶的四種需求
先說需求,穿透了看媽媽們就4個需求:記錄,知識,社交,購物消費。
“記錄”這個需求很好理解,主要就是寶寶照片。另外孕期很多軟件做的每日動態,0-2歲成長日歷這些,雖然是站方編輯的,但本質上也可以算滿足了用戶的“記錄”需求。
“知識”,這個用戶群體的特點,概括一句話“媽媽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因為目前大量用戶還是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對媽媽來說都是未知的領域,需要跟隨學習,需要知識。而這些“知識”主要包括兩類:1專業的,專家指導;2業余的,其他媽媽的歷史經驗。
“社交”這個需求很有意思,從確知懷孕那一天開始,用戶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社交網絡。這個過程一般持續到3歲,其完成的標志是媽媽們會主要活動在兩個群:幼兒園媽媽群和小區媽媽群。(在6歲替換為“同學媽媽群”,同時小區媽媽群會極度弱化)。從孕期到3歲,用戶從無到有建立一個社交網絡。這是一個4年的生意,特別類似人人網的大學4年啊。“媽媽社交和人人網”,呵呵。另外四年以后,不是說媽媽們不需要社交了,而是其社交網絡“成熟”了。
“購物消費”這個需求太多說道了,只說一點吧,做母嬰電商很多人強調的“正品”、“特價”啊,這些定位是普通行業電商的定位,但其實對媽媽們不重要,或者說差異化不大。真正犀利的是什么要素呢?你要“教”媽媽們買啥。去年蜜芽起得這么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暗含的定位。媽媽們一上蜜芽發現:“哇,還有這么多是“應該”給寶寶買的我還沒買呢!慚愧啊,對不起我的寶寶啊。”趕緊的買買買,這效果就出來了。這是蜜芽很重要的一個用戶體驗,競品都沒做到。
記錄,知識,社交,購物這4個需求,強度怎么樣呢?首先它們都是“剛需”,極其強大的需求;其次呢,相比較而言,“知識”的需求稍弱,因為這種需求本質上是一種“學習”。多數人對學習是沒有快感的,反而社交聊天,購物,這些行為本身是讓人愉悅的。最沒有意思的就是“記錄”這個需求了。用戶主動記錄,曬娃啥的,頻度雖然高,但時間很短暫;站方記錄如孕期日歷,成長日歷,用戶看幾天很新鮮,然后就厭倦了。
三,打醬油的育兒網站(軟件)
國內育兒網站以前就像是一個模子里面倒出來的,做的都差不多:以“社交”需求為主,“知識”需求為輔,“記錄”需求偶爾做做;然后為了變現的壓力,做點電商頻道。所以這些網站(軟件)的結構,一般來說就是一個用于互動的群組BBS+一個首頁或頻道的站方編輯。6分社交,2分知識,1分記錄,1分變現,幾乎都這樣。但在2014年以后,由于資本市場熱推母嬰電商,現在國內育兒站又多了一個模子:特賣電商。都獨立一個站點,單獨出來做特賣電商了,呵呵,所以現在可以說,國內母嬰軟件是兩個模子里面倒出來的了。
6分社交,2分知識,1分記錄,1分被迫變現,這是大多數中國育兒軟件的范式,我可以給大家舉個例。比如“寶貝全計劃”的創始人陳聞,幾年前做過一次分享,說到他們軟件(寶貝全計劃,以“知識”需求為主的育兒app):
“真正可期待的用戶只有30%。另外一塊大概占60%左右,我認為是相對比較低端的,但也是人群占比最多的。這一群體不能說他們對孩子漠不關心,但基本處于放養狀態。很多父母會把孩子交給自家老人去帶,然后找各種借口,工作忙、學習任務重,所以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這一塊投入的很少、關心的程度也很少。我認為,這群人基本上可以從移動幼教的目標用戶群中剔除,因為這群人不會產生任何消費力。”
當時看到陳聞的這個分享,我是會心的一笑。那60%的媽媽們都去哪了?6分社交啊!心情不好罵婆婆,心情好時秀寶寶。大量爸爸媽媽自己不帶孩子,而是婆婆奶奶帶!所以大量爸爸媽媽其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關心育兒,“孩子”只是他們社交身份的一個差異化標志而已。因為大量用戶對養育孩子就是“打醬油”,所以育兒軟件也是“打醬油”,這是中國育兒軟件真正的生存現實。
四,大難點:每年拉新
母嬰行業無論你做哪個形態,最大的難點就是“拉新”。而且這種拉新和別的行業不一樣。比如旅游行業,每年也是要發展新用戶,但一個旅游網站一上線,它可能就面對18-40歲全年齡段的用戶,某個用戶即使暫時用不著,他也不會抗拒了解旅游網站。但母嬰行業不一樣,未懷孕的用戶對這個行業是一點都不關注的。所以一個老牌的母嬰網站,面對一個新的母嬰網站,在獲取用戶上并沒有太大的優勢。做母嬰網站,就像割韭菜一樣,永遠是一茬茬的,每年都需要割一次。
“每年拉新”這個問題,反過來看,就是一個母嬰網站的“護城河”究竟有沒有?在哪里?我舉個例子,比如前兩年babytree“快樂孕期”比較火,然后去年媽網的“懷孕管家”出來了就開始反超。然后現在2015年,如果再出來一個孕期管理的軟件,推廣的資金如果到位的話,照樣可能反超“懷孕管家”,類似例子非常多。老牌的育兒軟件,在某一年推廣乏力,然后競品就迅速反超了。全行業都如此,“護城河”很低,競品只要當年拉新能力強大,就可能反超你。這個特點在別的行業是非常少見的。
五,小難點:碎片化、區隔化
母嬰這塊的需求非常碎片,大量非標品需求,這個不說都明白。稍微需要解釋一下“區隔化”,就是對用戶來說,她幾乎永遠只關心“同齡+”的信息、產品或者服務,幾乎不會去關心以前的。3歲孩子的媽媽,主要關心3歲孩子的東西,也會看看3+孩子的東西,但她絕對不會去關心1歲的寶寶用啥東西(除非二胎)。碎片化和區隔化,使得母嬰網站要做大規模,難度非常大。類比旅游網站,我推一款旅游路線可能18-40歲的用戶都能用;但是育兒網站做一篇育兒文章,可能只有2歲寶寶的家長有興趣看看。這對育兒網站來說,要快速做大規模,是比較麻煩的一件事。
六,致命難點:快速增長難
上面說的大難點,小難點,其實如果有錢了也都不算難。但要有錢,就要有投資。而投資人最看重的是“成長性”,特別最近幾年,到處都是“公司快速發展,一年完成n輪融資”的神話,而投資人是全行業都看的,如果在別的行業成長性快,那為什么我非要投到母嬰行業呢?
而快速成長,恰恰是母嬰行業最致命的難點。我們上面“大難點,小難點”其實都說的很明白了:母嬰行業本身已經是一個垂直行業,但又因為用戶需求極度碎片,所以類似垂直行業里面又切割了無數的小塊;然后每年又必須拉新,用戶一茬茬的——這些都決定了母嬰行業本身是一個“慢熱”的行業。
投資人要“快速增長”,行業本身是“慢熱”的特點,怎么辦?所以前兩年,沒有幾個投資人愿意投母嬰;最近兩年開始投母嬰了,是因為“刷”。社區應用就刷用戶數,電商應用就刷GMV。這里說的“刷”,不是說站方做假,數據都算真的吧,但是站方不是從業務本身的邏輯去考慮節奏,而是從投資人需要的成長性的角度去考慮節奏。
有人說了,滴滴打車不也是“刷”成功了嗎?還是那句話,因為母嬰行業是一茬茬的用戶,這和別的行業不一樣,母嬰行業“刷”得話,可能需要每年刷。你千萬別高估自己所謂“品牌”的優勢。
誠實一點說吧,選擇了母嬰行業,就是選擇了“慢熱”,無論投資人,還是創業者。從短期機會成本來說,母嬰行業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非要拔苗助長,短期數據會很靚麗,但是并沒有真正的競爭力。不過,如果真正用幾年時間踏實布局,做成了的話,母嬰行業的項目又絕對是大項目。
七,機會點
(1)知識的需求
不說別的,只說-1-3歲階段吧,有哪個中文網站做到了類似babycenter在美國的江湖地位?中文育兒網站做了快15年了吧,做不出一個BabyCenter。為什么?很簡單,因為不把“知識”需求看的很重,相比罵婆婆的BBS流量來說,有了后者輕松刷出了DAU,何必費心做“知識”呢?吐槽一句,有一天我看到一個育兒app給我推送的全站精華:“我在洗澡,公公進來了怎么辦?”。極其膩歪,當時就想截屏發給他們負責人,后來忍住了,呵呵。這些DAU都是垃圾DAU,除了給投資人看數據,有什么價值?!(可能有的朋友會說,那是女性情感訴求,還是有價值的。我同意女性有情感訴求,但是對情感訴求的滿足,其價值就是DAU,沒太多衍伸價值。)
不重視“知識”需求,還有一個原因是變現難。這是客觀事實,babycenter早早的都被雀巢收購了,呵呵。
但是,滿足了“知識”需求,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它能解決母嬰行業大難點——每年拉新。所以,“知識需求”的滿足,不是一個變現產品,而是一個最重要的流量產品。因此把對“知識需求”的滿足,作為母嬰業務的起點,是一個很好的布局策略。我的邏輯是:“知識需求”的產品才是真正有效的流量產品,而社區作為流量產品價值不大。我為什么做“口袋育兒”,就是這個邏輯。
(2)社交的需求
也許你要問,國內已經有大量社區類型的育兒應用,為什么還有機會點?讓我們思考另一個問題:假設你問一個母嬰社區的運營人員,什么KPI對你最重要?我敢說99%的都會回答“用戶黏度”。這是因為,迄今為止,幾乎國內所有母嬰社交軟件,做的都是“黏度”的“社區”,而不是“社交”。而我認為,真正母嬰的社交需求應該做“連接”。“黏度”沒毛用的,都是罵婆婆罵老公打小三的東西,“連接”才是真正的價值。
做“連接”,不做“黏度”,這就是滿足用戶社交需求方面真正的機會點。目前國內育兒網站這方面做的比較少,我所觀察范圍,“愛敗媽媽”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形成了一個“高端母嬰會員俱樂部”;別的行業,例如羅輯思維。
做“連接”這里有很多具體的內容,因為牽涉到我自己的業務,我就不展開說了。總之我始終認為,“社區”沒啥價值,“社交”才有前途。
(3)電商的需求
a.蜜芽,貝貝,合生元做對了什么
蜜芽做對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情是我們最開始提到的,“教育”用戶應該買什么(這其實也是我說的“知識”需求作為起點)。而且蜜芽的“教育”用戶是柔性的,不是像有些電商網站那樣列出品類0-2歲的東西,2-4歲東西。蜜芽的柔性體現在講“品牌故事”:用曬牌子的方式,自熱而然完成了教育用戶。第二件事情是只做30%的中高端人群,這樣做有一個巨大的衍生效果:這部分人群,恰恰是網上有影響力的人群。所以把這部分人群做好了,口碑就起來了。我舉個例子:同樣一款玩具,你賣給一個百度公司的女員工,賣給一個縣城的家庭婦女。前者可能在微博傳播出去,后者估計還在用火星文刷qq空間呢。
貝貝做對了一件事:只做非標品,并且不做庫存。貝貝實際上是淘寶模式,做了一個淘寶的母嬰子集,并且只做非標品。其核心競爭力就是流量獲取能力。如果貝貝買來的流量成本,小于提成收入就賺了。
合生元做對了一件事:渠道建設。其母嬰店+會員制的結構,非常值得借鑒
b. 機會點
第一,選擇只做一類人群,會員制,比如愛敗,蜜芽那樣,非常鮮明的圈定了一類人群。
第二,轉換視角,不局限賣母嬰用品,而是做一群媽媽的生意。
第三,關注非標品。大家都知道標品奶粉和尿不濕基本上沒啥利,但是大家做呢,是因為它們可以是流量產品;但現在價格大戰,這個流量產品的“流量”能力大大削弱,真不如不做了。
第四,建設渠道。渠道能讓你大大緩解“每年拉新”的壓力。
第五,導購非常重要。導購的一個主要手段就是“知識”需求。不能只做電商,不做“知識”。
(4)記錄的需求
這個需求其實也是剛需。但怎么做,目前國內基本模式都差不多,無外乎就是曬照片,孕期每日提醒等等。我認為這里可能有些機會,但我自己也沒想好,不過我最近在做一款記錄方面的app,可能下個月上線,到時請大家多多指教。
八,小結
1,做“知識”,非常重要
2,做社交連接,而不是做社區粘度
3,電商做女人的生意,不局限母嬰
4,建設渠道
5,無論對投資人還是創業者來說,母嬰行業都是“慢熱”的行業
6,上面說的,都是個人偏見,不一定靠譜,供參考吧。:)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母嬰行業的四種模式:工具、媒體、社區和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