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中開始, 奢侈品 品牌中國關店潮如瘟疫般蔓延,曾經對電商嗤之以鼻的 奢侈品 巨頭們在近一兩個月密集宣布“觸網”。其行為無論是業績低迷的無奈之舉還是高層明智的提前布局,都昭示著電商將成為未來 奢侈品 品牌爭奪的主戰場。對于買走全球 奢侈品 占比46%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巨頭們對其垂涎有足夠理由,他們中有70%的人群通過境外旅游和跨境電商完成消費。目前在國內已經開展電商的 奢侈品 品牌生存狀態如何,他們未來又會遇到什么困難,最終他們的發展方向會是怎樣?今天為您呈現一個真實的國內 奢侈品 市場現狀。
品牌電商蜂擁入華意欲何為
秉持能省一分是一分的想法,中國顧客熱衷于海外代購,盡管在今年4月份以Chanel,Gucci為首的 奢侈品 品牌掀起了國外漲價國內降價的熱潮 ,意圖縮小價差打擊代購。但據財富品質研究院上周發布的《中國 奢侈品 報告》中顯示:今年國內傳統 奢侈品 零售業繼續遭受重創,奧特萊斯和網購成為最大增長點。中國 奢侈品 市場占全球市場比重由去年的11%下降到10%,但今年78%的中國消費者 奢侈品 消費發生在境外。在約5萬人參與的騰訊時尚用戶調查中,40%的用戶購買 奢侈品 的方式是親朋好友旅游代買,30%的用戶通過網上代購交易平臺,只有不到30%的用戶選擇在國內 奢侈品 門店購買。這個群體對于 奢侈品 的消費用途多為“自己使用“,也表示 奢侈品 炫耀性消費時代結束。
今年十一期間,韓國首爾樂天免稅店里,中國游客人頭攢動。
2015年5月27日,Gucci在華正式打出全線五折降價牌,上海環貿廣場Gucci專賣店門外顧客排起長隊。 (圖片來源:東方IC)
于是在過去的一個月,關于 奢侈品 品牌的動向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勢頭:一頭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這樣的在中國被認為是 奢侈品 標桿的品牌開始了關店計劃:廣州、哈爾濱和烏魯木齊的三家門店先后被關閉,同時LV將陸續關閉國內20家門店,消減其在華的規模,而其他 奢侈品 制造商也打算采取相近措施的消息不絕于耳。
而另一頭,則是諸如“在沒有任何征兆情況下,卡地亞(Cartier)在中國正式開通電商平臺”這樣震驚行業的消息。加上之前已經“二進宮”天貓的Coach、Burberry和入駐京東的TAG Heuer, 奢侈品 在中國的電商之路已成星星之火。媒體也在紛紛猜測下一個進入中國的奢飾品電商會是哪家?從目前的趨勢看,似乎巨頭們集體進入中國已成定局只剩下時間。畢竟從全球范圍來看,曾經對電商嗤之以鼻的Chanel,幾周前也宣布與電商合作銷售配飾;同為法國 奢侈品 牌的Celine也曾公開表示過“不要和電商產生什么關系”,如今它也加入了在線賣包包的品牌陣營。
2015年9月28日,TAG Heuer泰格豪雅正式簽約進駐京東,LVMH集團鐘表珠寶大中華區總裁Benoit Toulin杜瀾(右)與TAG Heuer泰格豪雅大中華區總經理Leo Poon(左)與京東商城消費品事業部總裁馮軼。(圖片來源:TAG Heuer)
“在我看來,一是目前 奢侈品 品牌線下已經滿足了品牌發展規模的需求,整體市場低迷再難有作為;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移動終端的大行其道改變了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和購物習慣,顛覆了原來品牌向消費者所有的傳播出路”,對于這個趨勢,周婷這樣來看。通過調研發現,嬰兒潮一代(1945-1965年期間出生)和千禧一代(1984-1995年期間出生)使用的是差不多的移動設備,換句話說,和年輕的80后、90后一樣,年齡較大的富裕階層也是 奢侈品 電商的重要目標客戶。
奢侈品 做電商打的是什么算盤?
受益于智能手機在中國的迅速普及,國內的電商市場在近兩年來呈井噴式增長。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這個由被戲稱“千萬敗家女人背后的男人”馬云打造的人造購物節,從11月11日零時起,不到12小時成交額超越了去年雙十一全天571億的記錄,最終銷售額到了912億的新高,其中,移動端占比71.61%。去年雙十一當天,移動端占總成交額的42.6%。中國另一個電商大平臺京東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不過按照推測,銷售額是五年雙11的總和估計至少也有400億。雖然上文提到的已經入華的 奢侈品 品牌并沒有大力度的參與此次狂歡,但雙十一中國消費者表現出來的強大購買力恐怕會讓目前深陷泥潭的 奢侈品 品牌們看到新希望。
事實上,不光是中國,全球范圍的電商市場也在爆發式增長。在財富品質研究院的報告中,中國消費者全球 奢侈品 消費達到了1168億美元,同比增長9%,按當前匯率計算,約合7400多億人民幣,由于人民幣貶值因素的存在,該數字比2014年足足增加了1000億人民幣,中國消費者仍然是全球 奢侈品 市場無可爭議的最大買家。
目前井噴式增長的時代估計讓2011年底的Coach無法想象。在那一年,即將成立70周年的Coach在中國生意紅火,銷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一年可開出30家店鋪。家大業大的Coach也成為了 奢侈品 電商入華第一個“吃螃蟹”的品牌。2011年天貓以國產品牌為主,Coach的入駐讓行業的驚訝程度不亞于今年8月關閉了香港中環的旗艦店。不過讓大眾始料未及的是coach開設一個月后隨即關閉,雖然Coach方面后來解釋和平臺只設定了一個月的運營期,但關于銷量差導致“夭折”的聲音還是被媒體擴散開來。但隨后天貓對于外資 奢侈品 品牌的入駐拓展一直沒有停休,特別是一直在電商中表現強勁的化妝品品牌,如雅詩蘭黛、嬌韻詩等。
在2014年,另一家 奢侈品 巨頭Burberry入駐天貓,成為電商行業的又一個大事件。和線下門店幾乎一樣的策略:沒有促銷,沒有折扣。不像常見的網上品牌舉辦各類活動進行促銷,結果業績遭遇了滑鐵盧,18天僅銷售132件商品,一天賣出不到10件,不過大跌眼鏡的事還不算完,其中32件商品遭遇顧客無條件退貨,退貨率26.4%,遠遠高于天貓此類商品退貨率7.21%的水平。
在今年,依舊是這兩個品牌,在 奢侈品 市場整體表現不佳的背景下,再度歸來,和天貓再續前緣。《社計》記者從天貓頁面上顯示的銷售數據來看:Coach從今年9月4日開張到截稿時,共銷售473件產品,月銷236筆,而在天貓搜索“Coach”排名第一的則是“客鄰尚品官方旗艦店”銷售的價值1588元人民幣的“蔻馳真皮單肩斜挎手提餃子包”,月成交達到642筆,根據頁面顯示貨物來源渠道為美國奧特萊斯代購。Burberry則取消了銷量顯示。這個銷售表現在周婷的預期之內,“過去的兩年間,所有的 奢侈品 牌和 奢侈品 牌集團都是在進行信息化系統建設時期和初步試水電商時期,所以還談不到市場對它的一個真正的反饋。”周婷說。
但似乎國內市場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財富品質研究院的《2015中國 奢侈品 報告》的調研發現,中國消費者目前對于 奢侈品 電商的熱情仍不高,依然是年輕人網購最積極。41%的用戶表示不會從網上購買 奢侈品 ,38%的用戶表示愿意嘗試在,只有不到1%的人對于網購表示高度信賴。
不過瑞士著名鐘表品牌泰格豪雅(TAG Heuer)似乎另有所想,在今年的9月份,泰格豪雅宣布入駐京東開設國內首個電商旗艦店。在當天的發布會上,LVMH集團鐘表珠寶大中華區總裁Benoit Toulin杜瀾先生與TAG Heuer泰格豪雅大中華區總經理Leo Poon一同出席,與京東商城消費品事業部總裁馮軼女士共同宣布達成電子商務合作,這也是京東平臺迎來的咖級最大品牌。
一向在新技術領域保持高敏銳度的泰格豪雅此舉動并不讓行業意外,在今年年初的瑞士巴塞爾鐘表展上,泰格豪雅宣布與谷歌,英特爾合作開發智能手表來應對Apple Watch上市帶來的沖擊。談到合作緣由,Leo Poon對記者表示:“之所以選京東,是因為京東一直保持自營杜絕假貨,我們首先看中了這一點,其次LVMH集團旗下的化妝品品牌絲芙蘭此前已經跟京東合作,集團對于京東有良好的信任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之前京東上有很多我們品牌的產品在售賣,來源模糊,我們跟京東談的條件就是要當時所有非官方渠道的產品全部下架我們才入駐”。
入駐京東后的泰格豪雅也開始嘗試不同的銷售模式,首先將“鄧紫棋特別款腕表”放在了京東進行預售,且售價低于線下門店。據Leo Poon介紹,這款腕表也是目前在京東旗艦店賣得最好的一款。從京東消費品事業部鐘表部總監肖諾郵件反饋的信息來看:京東線上店鋪與TAG Heuer(泰格豪雅)線下店鋪實行的是線上線下同價的原則,但是線上與線下的款式并不是完全相同。泰格豪雅在京東旗艦店的產品與線下重疊的只有40款。“我們在跟京東合作之前,仔細觀察過京東平臺上之前泰格豪雅的數據,比如哪些款在線上賣得比較好,線下我們做了十多年,哪些款賣得好我們心里有數,那這里會有一個區分,把定價稍微低的,大概一萬左右的產品放在線上售賣,線下的基本單價為3萬以上,目前嘗試階段這個策略我們很滿意,未來可能會隨著數據來進行調配”。談到策略Leo Poon說。
2015年9月28日,在宣布簽約當天,泰格豪雅將“鄧紫棋特別款腕表”放在了京東進行預售。
“泰格豪雅的做法目前來看比較順應趨勢,線上線下能夠做到互相補充,相輔相成,這也應該是吸取了前幾年 奢侈品 在中國開展電商時的教訓”,周婷說。但除了電商產品單價高過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內心預期外,對于大部分從未接觸過電商的 奢侈品 來說,經驗是困擾他們加速觸網的最大障礙。據彭博社最近報道稱,事實上,即便全球在線零售業營業額每年增長17%,仍有約40%的高端品牌并不愿意將它們的產品放到網上銷售。
“我們的衣服非常復雜,客戶必須先來試穿,我們會為其量身剪裁調整成最適合客戶身材的成品。而這一點是香奈兒品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電商無法讓客戶得到高品質的體驗。”2012年,時任Chanel時尚總裁的Bruno Pavlovsky對媒體表示Chanel不會進軍電商時這樣說。雖然已過了幾年,Chanel如今已“妥協”和電商網站合作,但也不包括最掙錢的包和成衣,Celine國外電商上面價格超過3600美元的包也不見蹤影。
奢侈品 電商加劇國內市場競爭
奢侈品 品牌入華開展電商,路徑分別是與國內擁有巨大消費者數量的第三方電商平臺合作和自建電商平臺。Leo Poon告訴記者:與京東的合作,頭一年泰格豪雅獨家供給他(京東),其他網上平臺我們不考慮。
泰格豪雅的做法也是目前大部分 奢侈品 巨頭入華的通用做法,在獨家合作的基礎上,平臺能夠為 奢侈品 品牌提供一定量級的曝光度。但也有品牌從一開始便開始了自建電商之路:11月上旬,卡地亞宣布開通電商平臺。雖然從用戶的反饋來看:價格混亂,用戶體驗不友好,但無疑自建電商能夠讓品牌除了能自主把控的頁面個性化展示,早早布局。“更重要的是以后能控制自己的信息,物流,資金流。這個理解方式就跟品牌早年進入中國先跟經銷商、代理商合作開拓中國市場,然后逐步甩開直接開直營店一樣”,周婷接著說:“自建電商最終解決消費者最大的顧慮,就是產品真偽性,第二解決產品體驗和服務,這三個痛點解決了,大量的客流才會進來。”
2015年10月,卡地亞正式在中國開通電商平臺。
時光荏苒,擺在如今想要入華開展電商的 奢侈品 品牌面前的問題是,國內垂直 奢侈品 電商的野蠻生長。雖然今年互聯網創業遭遇冰火兩重天,但垂直電商領域異軍突起。援引媒體統計的數據:今年5月19日,走秀網完成C輪3000萬美元融資;5月25日,珍品網宣布獲得A輪6000萬元融資;7月8日,寺庫網宣布獲得平安創新投資基金領投的超過5000萬美金的E輪融資;7月8日, 奢侈品 電商魅力惠宣布獲得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老牌垂直 奢侈品 電商第五大道也上周舉行發布會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及探路O2O。在 奢侈品 品牌正在或即將入華這個風口浪尖上,同時還要算上之前就已羽翼豐滿的各類海外代購電商,看似是一場共襄盛舉的盛會,實則暗流涌動。
業界人士猜想的步驟是:國內垂直電商在接下來的一年開始廝殺,進行行業洗牌,用 奢侈品 供貨渠道的大眾信任度、高端尊貴的購物享受以及貼心的售后服務,甩開競爭對手。于是我們能在剛過去的“黑色星期五”在這些網站上看到“五折、特惠、狂歡……”等炫目的字樣。洗牌結束后會和 奢侈品 電商的正規軍對抗。
亞馬遜黑色星期五備戰倉庫
目前來看, 奢侈品 品牌電商試水謹小慎微,垂直 奢侈品 電商們并沒有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對手。相反,他們倒是希望 奢侈品 品牌入華后能夠改變一些消費者對于網上 奢侈品 貨源不信任的態度。從騰訊時尚的用戶調查數據來看:87%的用戶對于網上購買 奢侈品 貨源表示“不大相信”。
用戶有這樣的心理不足為奇,根據行業人士爆料:為在商品上吸引價格敏感用戶,國內 奢侈品 電商的進貨渠道與實體專賣店完全割裂,多是從海外門店、奧特萊斯店購買貨源,即便是少數獲得了品牌授權的平臺,也只能拿到過季、跨年的舊款,更有甚者是退貨的微瑕疵品。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 奢侈品 集體入華),如果這些品牌都到網上來了,這讓消費者最大的感受是:我就應該去網上買 奢侈品 ”,寺庫網CEO李日學坐在寺庫總部個人辦公室的沙發上,平和地表達了他對目前中國 奢侈品 電商市場的看法,他繼續說到:“線上 奢侈品 消費占比目前就是5%,如果他們( 奢侈品 品牌)來了,我們就能一起把消費做的超過5%了”。
“目前來講呢, 奢侈品 品牌電商入華談不到市場回報,但是在接下來的一個階段,我認為2016年開始,是 奢侈品 牌電商時代的真正的元年”,周婷表示。在財富品質研究院上周發布的《中國 奢侈品 報告中》指出: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網購 奢侈品 時,僅4%愿意選擇本土 奢侈品 電商,44%選擇品牌官網和27%選擇國外 奢侈品 電商。這個數據也和騰訊時尚用戶調查基本吻合。在騰訊時尚的調查中:超過半數(53%)的用戶會在第三方電商平臺如京東上品牌官方店購買 奢侈品 。O2O與C2B將徹底改變傳統 奢侈品 零售模式,中國市場將產生一批立足O2O或C2B的 奢侈品 零售企業,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會員制綜合服務企業將成為 奢侈品 市場未來亮點。
在此背景下,垂直 奢侈品 電商正在加速轉型,來逐步減輕對于 奢侈品 品牌貨源的依賴,以免在未來 奢侈品 品牌直接管理電商平臺后陷入被動。如寺庫等國內垂直 奢侈品 電商正發力在全球線下體驗店,正品鑒定,售后服務,海外站等一系列相關業務。“我一直強調我們是一個高端精品生活的一個服務平臺,而非一家零售企業”。李日學補充。
“未來 奢侈品 品牌做電子商務一定不是做單純的線上,把原來線下的傳統門店轉化為體驗店做客戶體驗和服務,然后用線上系統放大銷售,通過對于用戶資料的收集分析主動推薦新品,特賣,打折等內容。
但未來終還未來,現階段國內 奢侈品 電商市場繼續烽煙四起,進入“白刃戰”階段。
品牌電商蜂擁入華意欲何為
秉持能省一分是一分的想法,中國顧客熱衷于海外代購,盡管在今年4月份以Chanel,Gucci為首的 奢侈品 品牌掀起了國外漲價國內降價的熱潮 ,意圖縮小價差打擊代購。但據財富品質研究院上周發布的《中國 奢侈品 報告》中顯示:今年國內傳統 奢侈品 零售業繼續遭受重創,奧特萊斯和網購成為最大增長點。中國 奢侈品 市場占全球市場比重由去年的11%下降到10%,但今年78%的中國消費者 奢侈品 消費發生在境外。在約5萬人參與的騰訊時尚用戶調查中,40%的用戶購買 奢侈品 的方式是親朋好友旅游代買,30%的用戶通過網上代購交易平臺,只有不到30%的用戶選擇在國內 奢侈品 門店購買。這個群體對于 奢侈品 的消費用途多為“自己使用“,也表示 奢侈品 炫耀性消費時代結束。
今年十一期間,韓國首爾樂天免稅店里,中國游客人頭攢動。
2015年5月27日,Gucci在華正式打出全線五折降價牌,上海環貿廣場Gucci專賣店門外顧客排起長隊。 (圖片來源:東方IC)
于是在過去的一個月,關于 奢侈品 品牌的動向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勢頭:一頭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這樣的在中國被認為是 奢侈品 標桿的品牌開始了關店計劃:廣州、哈爾濱和烏魯木齊的三家門店先后被關閉,同時LV將陸續關閉國內20家門店,消減其在華的規模,而其他 奢侈品 制造商也打算采取相近措施的消息不絕于耳。
而另一頭,則是諸如“在沒有任何征兆情況下,卡地亞(Cartier)在中國正式開通電商平臺”這樣震驚行業的消息。加上之前已經“二進宮”天貓的Coach、Burberry和入駐京東的TAG Heuer, 奢侈品 在中國的電商之路已成星星之火。媒體也在紛紛猜測下一個進入中國的奢飾品電商會是哪家?從目前的趨勢看,似乎巨頭們集體進入中國已成定局只剩下時間。畢竟從全球范圍來看,曾經對電商嗤之以鼻的Chanel,幾周前也宣布與電商合作銷售配飾;同為法國 奢侈品 牌的Celine也曾公開表示過“不要和電商產生什么關系”,如今它也加入了在線賣包包的品牌陣營。
2015年9月28日,TAG Heuer泰格豪雅正式簽約進駐京東,LVMH集團鐘表珠寶大中華區總裁Benoit Toulin杜瀾(右)與TAG Heuer泰格豪雅大中華區總經理Leo Poon(左)與京東商城消費品事業部總裁馮軼。(圖片來源:TAG Heuer)
“在我看來,一是目前 奢侈品 品牌線下已經滿足了品牌發展規模的需求,整體市場低迷再難有作為;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移動終端的大行其道改變了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和購物習慣,顛覆了原來品牌向消費者所有的傳播出路”,對于這個趨勢,周婷這樣來看。通過調研發現,嬰兒潮一代(1945-1965年期間出生)和千禧一代(1984-1995年期間出生)使用的是差不多的移動設備,換句話說,和年輕的80后、90后一樣,年齡較大的富裕階層也是 奢侈品 電商的重要目標客戶。
奢侈品 做電商打的是什么算盤?
受益于智能手機在中國的迅速普及,國內的電商市場在近兩年來呈井噴式增長。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這個由被戲稱“千萬敗家女人背后的男人”馬云打造的人造購物節,從11月11日零時起,不到12小時成交額超越了去年雙十一全天571億的記錄,最終銷售額到了912億的新高,其中,移動端占比71.61%。去年雙十一當天,移動端占總成交額的42.6%。中國另一個電商大平臺京東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不過按照推測,銷售額是五年雙11的總和估計至少也有400億。雖然上文提到的已經入華的 奢侈品 品牌并沒有大力度的參與此次狂歡,但雙十一中國消費者表現出來的強大購買力恐怕會讓目前深陷泥潭的 奢侈品 品牌們看到新希望。
事實上,不光是中國,全球范圍的電商市場也在爆發式增長。在財富品質研究院的報告中,中國消費者全球 奢侈品 消費達到了1168億美元,同比增長9%,按當前匯率計算,約合7400多億人民幣,由于人民幣貶值因素的存在,該數字比2014年足足增加了1000億人民幣,中國消費者仍然是全球 奢侈品 市場無可爭議的最大買家。
目前井噴式增長的時代估計讓2011年底的Coach無法想象。在那一年,即將成立70周年的Coach在中國生意紅火,銷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一年可開出30家店鋪。家大業大的Coach也成為了 奢侈品 電商入華第一個“吃螃蟹”的品牌。2011年天貓以國產品牌為主,Coach的入駐讓行業的驚訝程度不亞于今年8月關閉了香港中環的旗艦店。不過讓大眾始料未及的是coach開設一個月后隨即關閉,雖然Coach方面后來解釋和平臺只設定了一個月的運營期,但關于銷量差導致“夭折”的聲音還是被媒體擴散開來。但隨后天貓對于外資 奢侈品 品牌的入駐拓展一直沒有停休,特別是一直在電商中表現強勁的化妝品品牌,如雅詩蘭黛、嬌韻詩等。
在2014年,另一家 奢侈品 巨頭Burberry入駐天貓,成為電商行業的又一個大事件。和線下門店幾乎一樣的策略:沒有促銷,沒有折扣。不像常見的網上品牌舉辦各類活動進行促銷,結果業績遭遇了滑鐵盧,18天僅銷售132件商品,一天賣出不到10件,不過大跌眼鏡的事還不算完,其中32件商品遭遇顧客無條件退貨,退貨率26.4%,遠遠高于天貓此類商品退貨率7.21%的水平。
在今年,依舊是這兩個品牌,在 奢侈品 市場整體表現不佳的背景下,再度歸來,和天貓再續前緣。《社計》記者從天貓頁面上顯示的銷售數據來看:Coach從今年9月4日開張到截稿時,共銷售473件產品,月銷236筆,而在天貓搜索“Coach”排名第一的則是“客鄰尚品官方旗艦店”銷售的價值1588元人民幣的“蔻馳真皮單肩斜挎手提餃子包”,月成交達到642筆,根據頁面顯示貨物來源渠道為美國奧特萊斯代購。Burberry則取消了銷量顯示。這個銷售表現在周婷的預期之內,“過去的兩年間,所有的 奢侈品 牌和 奢侈品 牌集團都是在進行信息化系統建設時期和初步試水電商時期,所以還談不到市場對它的一個真正的反饋。”周婷說。
但似乎國內市場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財富品質研究院的《2015中國 奢侈品 報告》的調研發現,中國消費者目前對于 奢侈品 電商的熱情仍不高,依然是年輕人網購最積極。41%的用戶表示不會從網上購買 奢侈品 ,38%的用戶表示愿意嘗試在,只有不到1%的人對于網購表示高度信賴。
不過瑞士著名鐘表品牌泰格豪雅(TAG Heuer)似乎另有所想,在今年的9月份,泰格豪雅宣布入駐京東開設國內首個電商旗艦店。在當天的發布會上,LVMH集團鐘表珠寶大中華區總裁Benoit Toulin杜瀾先生與TAG Heuer泰格豪雅大中華區總經理Leo Poon一同出席,與京東商城消費品事業部總裁馮軼女士共同宣布達成電子商務合作,這也是京東平臺迎來的咖級最大品牌。
一向在新技術領域保持高敏銳度的泰格豪雅此舉動并不讓行業意外,在今年年初的瑞士巴塞爾鐘表展上,泰格豪雅宣布與谷歌,英特爾合作開發智能手表來應對Apple Watch上市帶來的沖擊。談到合作緣由,Leo Poon對記者表示:“之所以選京東,是因為京東一直保持自營杜絕假貨,我們首先看中了這一點,其次LVMH集團旗下的化妝品品牌絲芙蘭此前已經跟京東合作,集團對于京東有良好的信任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之前京東上有很多我們品牌的產品在售賣,來源模糊,我們跟京東談的條件就是要當時所有非官方渠道的產品全部下架我們才入駐”。
入駐京東后的泰格豪雅也開始嘗試不同的銷售模式,首先將“鄧紫棋特別款腕表”放在了京東進行預售,且售價低于線下門店。據Leo Poon介紹,這款腕表也是目前在京東旗艦店賣得最好的一款。從京東消費品事業部鐘表部總監肖諾郵件反饋的信息來看:京東線上店鋪與TAG Heuer(泰格豪雅)線下店鋪實行的是線上線下同價的原則,但是線上與線下的款式并不是完全相同。泰格豪雅在京東旗艦店的產品與線下重疊的只有40款。“我們在跟京東合作之前,仔細觀察過京東平臺上之前泰格豪雅的數據,比如哪些款在線上賣得比較好,線下我們做了十多年,哪些款賣得好我們心里有數,那這里會有一個區分,把定價稍微低的,大概一萬左右的產品放在線上售賣,線下的基本單價為3萬以上,目前嘗試階段這個策略我們很滿意,未來可能會隨著數據來進行調配”。談到策略Leo Poon說。
2015年9月28日,在宣布簽約當天,泰格豪雅將“鄧紫棋特別款腕表”放在了京東進行預售。
“泰格豪雅的做法目前來看比較順應趨勢,線上線下能夠做到互相補充,相輔相成,這也應該是吸取了前幾年 奢侈品 在中國開展電商時的教訓”,周婷說。但除了電商產品單價高過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內心預期外,對于大部分從未接觸過電商的 奢侈品 來說,經驗是困擾他們加速觸網的最大障礙。據彭博社最近報道稱,事實上,即便全球在線零售業營業額每年增長17%,仍有約40%的高端品牌并不愿意將它們的產品放到網上銷售。
“我們的衣服非常復雜,客戶必須先來試穿,我們會為其量身剪裁調整成最適合客戶身材的成品。而這一點是香奈兒品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電商無法讓客戶得到高品質的體驗。”2012年,時任Chanel時尚總裁的Bruno Pavlovsky對媒體表示Chanel不會進軍電商時這樣說。雖然已過了幾年,Chanel如今已“妥協”和電商網站合作,但也不包括最掙錢的包和成衣,Celine國外電商上面價格超過3600美元的包也不見蹤影。
奢侈品 電商加劇國內市場競爭
奢侈品 品牌入華開展電商,路徑分別是與國內擁有巨大消費者數量的第三方電商平臺合作和自建電商平臺。Leo Poon告訴記者:與京東的合作,頭一年泰格豪雅獨家供給他(京東),其他網上平臺我們不考慮。
泰格豪雅的做法也是目前大部分 奢侈品 巨頭入華的通用做法,在獨家合作的基礎上,平臺能夠為 奢侈品 品牌提供一定量級的曝光度。但也有品牌從一開始便開始了自建電商之路:11月上旬,卡地亞宣布開通電商平臺。雖然從用戶的反饋來看:價格混亂,用戶體驗不友好,但無疑自建電商能夠讓品牌除了能自主把控的頁面個性化展示,早早布局。“更重要的是以后能控制自己的信息,物流,資金流。這個理解方式就跟品牌早年進入中國先跟經銷商、代理商合作開拓中國市場,然后逐步甩開直接開直營店一樣”,周婷接著說:“自建電商最終解決消費者最大的顧慮,就是產品真偽性,第二解決產品體驗和服務,這三個痛點解決了,大量的客流才會進來。”
2015年10月,卡地亞正式在中國開通電商平臺。
時光荏苒,擺在如今想要入華開展電商的 奢侈品 品牌面前的問題是,國內垂直 奢侈品 電商的野蠻生長。雖然今年互聯網創業遭遇冰火兩重天,但垂直電商領域異軍突起。援引媒體統計的數據:今年5月19日,走秀網完成C輪3000萬美元融資;5月25日,珍品網宣布獲得A輪6000萬元融資;7月8日,寺庫網宣布獲得平安創新投資基金領投的超過5000萬美金的E輪融資;7月8日, 奢侈品 電商魅力惠宣布獲得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老牌垂直 奢侈品 電商第五大道也上周舉行發布會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及探路O2O。在 奢侈品 品牌正在或即將入華這個風口浪尖上,同時還要算上之前就已羽翼豐滿的各類海外代購電商,看似是一場共襄盛舉的盛會,實則暗流涌動。
業界人士猜想的步驟是:國內垂直電商在接下來的一年開始廝殺,進行行業洗牌,用 奢侈品 供貨渠道的大眾信任度、高端尊貴的購物享受以及貼心的售后服務,甩開競爭對手。于是我們能在剛過去的“黑色星期五”在這些網站上看到“五折、特惠、狂歡……”等炫目的字樣。洗牌結束后會和 奢侈品 電商的正規軍對抗。
亞馬遜黑色星期五備戰倉庫
目前來看, 奢侈品 品牌電商試水謹小慎微,垂直 奢侈品 電商們并沒有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對手。相反,他們倒是希望 奢侈品 品牌入華后能夠改變一些消費者對于網上 奢侈品 貨源不信任的態度。從騰訊時尚的用戶調查數據來看:87%的用戶對于網上購買 奢侈品 貨源表示“不大相信”。
用戶有這樣的心理不足為奇,根據行業人士爆料:為在商品上吸引價格敏感用戶,國內 奢侈品 電商的進貨渠道與實體專賣店完全割裂,多是從海外門店、奧特萊斯店購買貨源,即便是少數獲得了品牌授權的平臺,也只能拿到過季、跨年的舊款,更有甚者是退貨的微瑕疵品。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 奢侈品 集體入華),如果這些品牌都到網上來了,這讓消費者最大的感受是:我就應該去網上買 奢侈品 ”,寺庫網CEO李日學坐在寺庫總部個人辦公室的沙發上,平和地表達了他對目前中國 奢侈品 電商市場的看法,他繼續說到:“線上 奢侈品 消費占比目前就是5%,如果他們( 奢侈品 品牌)來了,我們就能一起把消費做的超過5%了”。
“目前來講呢, 奢侈品 品牌電商入華談不到市場回報,但是在接下來的一個階段,我認為2016年開始,是 奢侈品 牌電商時代的真正的元年”,周婷表示。在財富品質研究院上周發布的《中國 奢侈品 報告中》指出: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網購 奢侈品 時,僅4%愿意選擇本土 奢侈品 電商,44%選擇品牌官網和27%選擇國外 奢侈品 電商。這個數據也和騰訊時尚用戶調查基本吻合。在騰訊時尚的調查中:超過半數(53%)的用戶會在第三方電商平臺如京東上品牌官方店購買 奢侈品 。O2O與C2B將徹底改變傳統 奢侈品 零售模式,中國市場將產生一批立足O2O或C2B的 奢侈品 零售企業,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會員制綜合服務企業將成為 奢侈品 市場未來亮點。
在此背景下,垂直 奢侈品 電商正在加速轉型,來逐步減輕對于 奢侈品 品牌貨源的依賴,以免在未來 奢侈品 品牌直接管理電商平臺后陷入被動。如寺庫等國內垂直 奢侈品 電商正發力在全球線下體驗店,正品鑒定,售后服務,海外站等一系列相關業務。“我一直強調我們是一個高端精品生活的一個服務平臺,而非一家零售企業”。李日學補充。
“未來 奢侈品 品牌做電子商務一定不是做單純的線上,把原來線下的傳統門店轉化為體驗店做客戶體驗和服務,然后用線上系統放大銷售,通過對于用戶資料的收集分析主動推薦新品,特賣,打折等內容。
但未來終還未來,現階段國內 奢侈品 電商市場繼續烽煙四起,進入“白刃戰”階段。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奢侈品電商加劇國內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