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公開表示華潤萬家2016年計劃關閉68家門店,同時將發展重心轉向便利店和社區商業。一石激起千層浪,實體 零售 業的“關店潮”再次引起行業內外的關注。
除了華潤萬家,沃爾瑪、百佳、家樂福等其他大型超市也在邊關店邊轉型,分別以大型商業綜合體和24小時便利店為代表的“大”“小”兩個方向皆受到垂青。
關店動作還將繼續
公開報道顯示,2015年華潤萬家各類型門店總數一共減少了727家,這其中大部分屬于華潤堂、太平洋咖啡、中藝等被剝離華潤萬家的品牌,還有被全線關停的健康與美容 零售 連鎖品牌“VIVO采活”,總數估計有六百家左右,據此推算,去年華潤萬家關閉的大賣場、超市數量應該在一百家左右。
事實上,關店在近幾年的實體 零售 業早已不是新鮮事。1月15日,沃爾瑪對外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關閉269家店鋪,其中美國本土門店154家,海外市場115家。此前有公開資料顯示,沃爾瑪中國區曾在2012年關店5家,2013年關店15家,2014年關店25家。
2月29日,百佳在廣州的首家超市,已有長達17年歷史的越秀區中山五路中旅商城店正式宣告關店,在業界引發一片唏噓;3月,位于廣州天河區楓葉路的珠江俊園店也宣布結業。此前,百佳在廣州還關閉了康王路店。差不多同期,百佳成都也連關三店。
家樂福首席財務官Pierre-JeanSivignon近期表示,過去三年家樂福在中國關閉30家門店,并且在去年第四季度,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大幅下滑了11.2%。據聯商網統計,2015年家樂福在中國新開門店17家,關閉門店18家,門店總數為235家。
一邊關店一邊轉型
各大實體 零售 商為何頻頻關店?對此,百佳方面給媒體的解釋是“租約到期”“租金成本過高”“優化分店選址”。而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的表態則道出了另一層深意:關店以后,華潤萬家的發展不會止步,而是將把目光轉向便利店和社區商業領域。在業內人士看來,在這樣的考量背景下,關店就意味著“轉型”。
以華潤萬家為例,其去年新開了近300家門店,其中大賣場僅有25家,并且多數位于三、四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相比之下,社區超市樂購Express及便利店VANGO則發展迅猛。華潤萬家方面認為,未來最具生命力的 零售 業態就是小業態和社區商業,越是在電商浪潮中,小型社區店的地位與作用就將愈加凸顯,因此,升級并拓展便利店是華潤萬家未來布局的重要一步。
同樣,沃爾瑪雖然決定在全球關閉門店269家,但是在中國市場則提出了3年(2015-2017年)將開設新店115家的計劃。近日,沃爾瑪中國在珠海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新年準備會議,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柯俊賢(Sean Clarke)還提出了2016年“加速·超越”的發展目標,具體措施包括2016年將增設30家新店,升級60家現有門店,開設首家購物中心,擴建物流配送中心,推出跨境電商服務等。
未來將走向“大”“小”兩極
從華潤萬家和沃爾瑪的最新布局中可以了解到,便利店、社區商業以及倉儲式大賣場、大型綜合購物中心都已經被納入實體 零售 業的轉型方向。
對此,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評論認為,中國的 零售 行業正在經歷“洗牌期”,未來中國的實體 零售 業態要么很大(超級大賣場)要么很小(24小時便利店),而中型超市的生存空間則可能逐漸被壓縮殆盡。
廣東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也認為,未來實體 零售 業很可能走向兩個相反的方向:一個方向是把超市做“小”,渠道下沉,融入社區,以便捷性和小成本來對抗電商的沖擊;另一個方向就是把超市做“大”,做成商業綜合體,著重增加餐飲業態和體驗元素,與周邊商戶合力經營,追求“1+1>2”的效果。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非大即小,零售業轉型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