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武漢幾大 傳統商場 動作頻頻:武商廣場、中商廣場春節前先后調整賣場餐飲品牌,讓“美食匯”換裝新開;萬達廣場、天地壹方植入智能體驗,讓你虛擬試衣、自助抓娃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新消費趨勢變化中,商家們嘗試對商品、服務、體驗進行重新解讀。
十年前,服裝鞋帽品牌是商場的吸金王;五年前,餐飲、電影院、游戲區成了購物中心的標配;如今,體驗營銷成為武漢實體商圈的轉型利器,腦洞大開的商家讓新興業態成為主角,“小 眾游戲”變成了大眾消費品。
A.從“逛”商場到“玩”商場 “黃金比例”被打破
家住中北路附近的吳運州是一名典型的上班族。近年來,隨著周邊購物中心越來越多,與之前晚上8點后在家看電視消磨睡前時光不同,夫妻倆現在的夜生活基本集中于漢街、萬達廣場、凱德1818。
問問身邊人,現在去商場都干什么?第一種回答肯定是“吃”,第二種回答應該是“玩”。從“逛”商場到“玩”商場,購物已成為一種綜合消費體驗。
2016年,新興體驗業態在武漢商圈越來越被重視。記者走訪發現,繼電影院、KTV、電玩等成為商場標配之后,以文化、兒童、運動、家裝等為主題的新興體驗業態成為武漢各大商場聚客聚財的新手段,其中VR科技、兒童業態等體驗是熱門主題。
在武商眾圓廣場、群星城、凱德1818等商業綜合體,無不設有體驗區,借助VR設備可以體驗天馬行空的高科技快感;天地壹方全城獨家引入“梵高畫展”,并借此舉辦了多場互動活動,吸引了數萬人次;凱德1818、珞珈創意城的室內蹺蹺板、攀巖、電動小火車等人氣爆棚,賣場變成了游樂園。
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樣本購物中心2015-2016年業態調整變化數據顯示,傳統“購物、餐飲、娛樂”“52:18:30”的經營比例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購物、餐飲、休閑“1:1:1”的消費模式,其中兒童親子等服務類業態增長尤為明顯。
B.兒童游樂體驗刺激家庭消費 “客流發動機”爆發
“媽媽,我要玩這個!”25日,珞珈銀泰創意城一家適合低幼兒童的“孩皮吧”入口處,4歲的楊子軒牽著媽媽使勁拽著往游樂園里走。媽媽問了問價,還沒付完錢,他飛快地跑進游樂場里,瞬間跟其他小孩打成了一片。之后,媽媽坐在游樂園旁邊的凳子上,一旁都是等待孩子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樓下,幾個小男孩正在室內攀巖,陪玩的家長坐在旁邊玩手機。“室內空間比較大,設備比較齊全,50元一次的價格也還可以接受。這里吃的也多,等他玩累了,一家人吃個晚飯、逛會街再回去。”一位家長認為,購物中心有這樣的游樂場,小孩有的玩,大人也不累。
家長圈內,“溜娃娛樂”已成共識。也因如此,兒童主題商業在武漢商圈很是紅火,配套的兒童零售、教育培訓、主題餐飲、休閑娛樂等項目逐年遞增,關聯的兒童主題活動也大受歡迎。據悉,武漢天地舉辦的“藍精靈展”,周末日均客流量可達8萬人;漢口城市廣場開展的“變形金剛三十周年”展覽,短短兩天吸引了10多萬人。
目前,兒童體驗業態已被稱為購物中心的“客流發動機”。盡管某商場項目招商代表稱,兒童游樂的承租能力比餐飲弱,但是縱觀三鎮,武廣商圈、宜家薈聚、光谷商圈、武漢天地、徐東銷品茂、奧山世紀城……游樂園雄踞購物中心已成事實。在精明的商人眼中,它除了能把客流引進商場,更重要的是拉長了人們在商場的時間、刺激了潛在消費。
業內人士直言,兒童游樂的背后是家庭式消費,商家以配套模式導入項目,配比的餐飲零售等隨之聯動,這才是大商場所看重的。”珞珈創意城6樓一加盟品牌兒童游樂園投資人透露,大樓開業時五個人合伙租了這個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場子,一次性投入150萬元,當年就回本了。
C.平均年盈利高達200萬-500萬 密室成為吸金“黑馬”
相比兒童游樂紅火,誰都很難想到:藏在購物中心角落的一類游樂項目,卻是時下商場的吸金“黑馬”。
RET睿意德日前發布的《新興業態研究報告》顯示,密室和鬼屋成為購物中心內最賺錢業態之一。報告顯示,以20-35歲白領階層為目標客群的密室和鬼屋開始走進購物中心,多種不同規模主題房間的設置和靈活的票價組合模式吸引大批消費者。
珞珈創意城里的塔卡密室游樂館足足有2000平方米,不同于傳統小密室的簡單布局及單調的開鎖解謎關卡,密室從設計到改造耗時一年,館內采用了高技術電子科技、物理機械運動及設計、建筑、天文、考古等多重元素。
店主陳先生說,真人逃脫要通過眼手、邏輯思考、觀察力等,不斷地發現線索和提示,精髓在于團隊配合。據悉,該密室人均消費75元,平均每天200人到300人,消費者多半通過預約消費,節假日甚至排隊到第二天。
據了解,密室逃脫平均逃脫率在18%,巧妙利用消費者不服輸的心理,吸引消費者進行多次消費。另外,由于這類業態游戲設置中需要各類團體分工和協作,受到了各大企業團體的青睞。目前,購物中心內規模較大的密室年平均盈利200萬-500萬,鬼屋年盈利也能達到300萬左右。
報告指出,由于消費群體的固定和市場容量有限,此類游戲曾被視為“短命”。但現今密室和鬼屋引進“聲光電”增加了用戶體驗,并通過定期更換“機關”,保持了項目的新鮮感,提升了玩家體驗。
D.服務經濟轉向體驗經濟制造場景讓你掏錢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經談到一個概念,服務業最終會超過制造業,而體驗生產又會超過服務業,服務經濟最終將轉向體驗經濟。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舉了一個典型案例:宜家家居,在商場為人們創造了一個生活場景,向你展示了廚房該怎么裝修,臥室該怎么裝修,當你置身這些樣板場景中,總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結果就是,可能本來計劃去買柜子,最后卻買了一大堆其他的東西。
通過體驗,讓你消費。兒童游樂園如此、密室游戲亦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專業類體驗,甚至社交類體驗,都在逐步涉入商圈。
比如展覽,也是時下武漢體驗消費的新熱點。據悉,在帶動人流方面,文藝類業態尤其是各類展覽能給商場帶來20%以上人流量增長。武漢天地、天地壹方不定期舉辦的文藝類活動,已成為部分高消費人群節假日的必備節目。
書店是商場中的另一種生活方式。漢街、光谷等都有以賣環境賣體驗的復合式經營的書店。書店彌補了購物中心最稀缺的文化味道。書店主題化運營,滿足個性化需求,也是實體書店區別網絡的最大優勢。
此外,運動場館、醫療中心、家裝體驗等也初現端倪。武廣、宜家薈聚的真冰場常年客流不斷,漢街接連開張兩家家裝體驗館,美容、口腔、月子中心等更是滲入到各大商圈。群星城、凱德1818、創意城等新興購物中心還出現了社交化時尚店鋪,如親子、廚房、工藝等平臺店鋪,店里提供培訓、社團、商品銷售、沙龍劇場等多樣化服務和活動設施。
14日,保利商業全國首家“體驗式超市”YOOYA精品超市在武漢光谷保利廣場亮相開業。據稱,該超市區別于一般超市,美食僅占面積的三分之一,其它則是兒童游樂體驗區、演示廚房體驗區、花藝體驗區、YOOYA空間課堂等。
有人說,現代實體商業的轉型如同“轉基因”,新基因的注入不是形式上簡單的線上線下融合,不斷迭新的較量才是實實在在的商戰。
十年前,服裝鞋帽品牌是商場的吸金王;五年前,餐飲、電影院、游戲區成了購物中心的標配;如今,體驗營銷成為武漢實體商圈的轉型利器,腦洞大開的商家讓新興業態成為主角,“小 眾游戲”變成了大眾消費品。
A.從“逛”商場到“玩”商場 “黃金比例”被打破
家住中北路附近的吳運州是一名典型的上班族。近年來,隨著周邊購物中心越來越多,與之前晚上8點后在家看電視消磨睡前時光不同,夫妻倆現在的夜生活基本集中于漢街、萬達廣場、凱德1818。
問問身邊人,現在去商場都干什么?第一種回答肯定是“吃”,第二種回答應該是“玩”。從“逛”商場到“玩”商場,購物已成為一種綜合消費體驗。
2016年,新興體驗業態在武漢商圈越來越被重視。記者走訪發現,繼電影院、KTV、電玩等成為商場標配之后,以文化、兒童、運動、家裝等為主題的新興體驗業態成為武漢各大商場聚客聚財的新手段,其中VR科技、兒童業態等體驗是熱門主題。
在武商眾圓廣場、群星城、凱德1818等商業綜合體,無不設有體驗區,借助VR設備可以體驗天馬行空的高科技快感;天地壹方全城獨家引入“梵高畫展”,并借此舉辦了多場互動活動,吸引了數萬人次;凱德1818、珞珈創意城的室內蹺蹺板、攀巖、電動小火車等人氣爆棚,賣場變成了游樂園。
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樣本購物中心2015-2016年業態調整變化數據顯示,傳統“購物、餐飲、娛樂”“52:18:30”的經營比例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購物、餐飲、休閑“1:1:1”的消費模式,其中兒童親子等服務類業態增長尤為明顯。
B.兒童游樂體驗刺激家庭消費 “客流發動機”爆發
“媽媽,我要玩這個!”25日,珞珈銀泰創意城一家適合低幼兒童的“孩皮吧”入口處,4歲的楊子軒牽著媽媽使勁拽著往游樂園里走。媽媽問了問價,還沒付完錢,他飛快地跑進游樂場里,瞬間跟其他小孩打成了一片。之后,媽媽坐在游樂園旁邊的凳子上,一旁都是等待孩子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樓下,幾個小男孩正在室內攀巖,陪玩的家長坐在旁邊玩手機。“室內空間比較大,設備比較齊全,50元一次的價格也還可以接受。這里吃的也多,等他玩累了,一家人吃個晚飯、逛會街再回去。”一位家長認為,購物中心有這樣的游樂場,小孩有的玩,大人也不累。
家長圈內,“溜娃娛樂”已成共識。也因如此,兒童主題商業在武漢商圈很是紅火,配套的兒童零售、教育培訓、主題餐飲、休閑娛樂等項目逐年遞增,關聯的兒童主題活動也大受歡迎。據悉,武漢天地舉辦的“藍精靈展”,周末日均客流量可達8萬人;漢口城市廣場開展的“變形金剛三十周年”展覽,短短兩天吸引了10多萬人。
目前,兒童體驗業態已被稱為購物中心的“客流發動機”。盡管某商場項目招商代表稱,兒童游樂的承租能力比餐飲弱,但是縱觀三鎮,武廣商圈、宜家薈聚、光谷商圈、武漢天地、徐東銷品茂、奧山世紀城……游樂園雄踞購物中心已成事實。在精明的商人眼中,它除了能把客流引進商場,更重要的是拉長了人們在商場的時間、刺激了潛在消費。
業內人士直言,兒童游樂的背后是家庭式消費,商家以配套模式導入項目,配比的餐飲零售等隨之聯動,這才是大商場所看重的。”珞珈創意城6樓一加盟品牌兒童游樂園投資人透露,大樓開業時五個人合伙租了這個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場子,一次性投入150萬元,當年就回本了。
C.平均年盈利高達200萬-500萬 密室成為吸金“黑馬”
相比兒童游樂紅火,誰都很難想到:藏在購物中心角落的一類游樂項目,卻是時下商場的吸金“黑馬”。
RET睿意德日前發布的《新興業態研究報告》顯示,密室和鬼屋成為購物中心內最賺錢業態之一。報告顯示,以20-35歲白領階層為目標客群的密室和鬼屋開始走進購物中心,多種不同規模主題房間的設置和靈活的票價組合模式吸引大批消費者。
珞珈創意城里的塔卡密室游樂館足足有2000平方米,不同于傳統小密室的簡單布局及單調的開鎖解謎關卡,密室從設計到改造耗時一年,館內采用了高技術電子科技、物理機械運動及設計、建筑、天文、考古等多重元素。
店主陳先生說,真人逃脫要通過眼手、邏輯思考、觀察力等,不斷地發現線索和提示,精髓在于團隊配合。據悉,該密室人均消費75元,平均每天200人到300人,消費者多半通過預約消費,節假日甚至排隊到第二天。
據了解,密室逃脫平均逃脫率在18%,巧妙利用消費者不服輸的心理,吸引消費者進行多次消費。另外,由于這類業態游戲設置中需要各類團體分工和協作,受到了各大企業團體的青睞。目前,購物中心內規模較大的密室年平均盈利200萬-500萬,鬼屋年盈利也能達到300萬左右。
報告指出,由于消費群體的固定和市場容量有限,此類游戲曾被視為“短命”。但現今密室和鬼屋引進“聲光電”增加了用戶體驗,并通過定期更換“機關”,保持了項目的新鮮感,提升了玩家體驗。
D.服務經濟轉向體驗經濟制造場景讓你掏錢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經談到一個概念,服務業最終會超過制造業,而體驗生產又會超過服務業,服務經濟最終將轉向體驗經濟。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舉了一個典型案例:宜家家居,在商場為人們創造了一個生活場景,向你展示了廚房該怎么裝修,臥室該怎么裝修,當你置身這些樣板場景中,總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結果就是,可能本來計劃去買柜子,最后卻買了一大堆其他的東西。
通過體驗,讓你消費。兒童游樂園如此、密室游戲亦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專業類體驗,甚至社交類體驗,都在逐步涉入商圈。
比如展覽,也是時下武漢體驗消費的新熱點。據悉,在帶動人流方面,文藝類業態尤其是各類展覽能給商場帶來20%以上人流量增長。武漢天地、天地壹方不定期舉辦的文藝類活動,已成為部分高消費人群節假日的必備節目。
書店是商場中的另一種生活方式。漢街、光谷等都有以賣環境賣體驗的復合式經營的書店。書店彌補了購物中心最稀缺的文化味道。書店主題化運營,滿足個性化需求,也是實體書店區別網絡的最大優勢。
此外,運動場館、醫療中心、家裝體驗等也初現端倪。武廣、宜家薈聚的真冰場常年客流不斷,漢街接連開張兩家家裝體驗館,美容、口腔、月子中心等更是滲入到各大商圈。群星城、凱德1818、創意城等新興購物中心還出現了社交化時尚店鋪,如親子、廚房、工藝等平臺店鋪,店里提供培訓、社團、商品銷售、沙龍劇場等多樣化服務和活動設施。
14日,保利商業全國首家“體驗式超市”YOOYA精品超市在武漢光谷保利廣場亮相開業。據稱,該超市區別于一般超市,美食僅占面積的三分之一,其它則是兒童游樂體驗區、演示廚房體驗區、花藝體驗區、YOOYA空間課堂等。
有人說,現代實體商業的轉型如同“轉基因”,新基因的注入不是形式上簡單的線上線下融合,不斷迭新的較量才是實實在在的商戰。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武漢傳統商場轉型體驗消費 密室鬼屋成吸金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