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革命才剛開始,它將改變人類的習慣和行業。未來這種改造會是非常徹底和血腥的。那些不能接受互聯網+、AI+概念的公司,他們就會被顛覆。”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近期的這番預言,在各行各業激起了漣漪。
從美國零售業經驗來看,線下巨頭沃爾瑪早在幾年前就將“零售之王”的寶座拱手讓給了新興經濟體代表——亞馬遜。自誕生來,亞馬遜一直依托科技力量,不斷提升消費者體驗,給市場制造著各種驚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此次實地調研了解到,目前國內創 新零售 尚處在起步階段,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尤其是相比國外同行,國內零售業科技含量較低、線上線下融合難、成本控制等問題比較突出。
線下零售商科技成色待加強
去年底,亞馬遜一度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亞馬遜推出的Amazon Go線下購物令消費者腦洞大開:無需排隊,也不必結賬,拿上商品直接走人。
這種搭載前沿科技手段的零售模式令人為之一振。而若論國內零售業科技含量最高的企業,自然當屬阿里巴巴和京東了。此次實地調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程走訪了電商雙雄。
“阿里巴巴的云計算相當出名,也是重要的戰略方向。交易數據能夠幫助企業更加清晰的認識消費者,從而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提供更多價值增值。”上哲咨詢零售事業部總經理范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
京東目前重點打造的智慧供應鏈,也是借助數字化供應鏈優勢,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先進的零售供應鏈管理經驗的有機融合,實現人工系統向智能系統的飛躍。
相比之下,“線下企業銷售數據的積累體量是有限的,且真正重視數據和做好數據采集的并不多。”范鵬指出,“線下巨頭既缺乏互聯網基因,無法很快適應電子商務的土壤,也缺乏變革的基因。近年來,線上的發展和變化速度遠遠快于線下,傳統線下商超多年來演化緩慢,早已習慣了步步為營的節奏,同時商業模式笨重,難以像IBM一樣成為起舞的大象。”
而記者實地調研的直觀感受與此說法也有類似,線下企業雖有借助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提升效率,但利用技術的深度和廣度和線上巨頭相比,遠不是一個量級。
線上線下面臨融合問題
過去近10年的發展中,傳統零售業對電商的態度可謂幾經轉換。從2011年到2013年大多數線下實體店尚不知電商為何物,到2013年~2015年的逐步通過購物中心化、涉足電商進行反擊,再到2015年~2016年傳統零售業認識到必須改革、想方設法“觸網”,可以說,傳統零售業“互聯網+”之路并不平坦。
范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線上與線下企業互為優劣勢,線上電商優勢有兩個,一是大數據,二是壟斷優勢,電子商務阿里巴巴和京東雙雄并起,在資本市場極具號召力,因此,整合和調動資源的能力快速集中。線下企業卻是“戰國七雄”,并沒有如此強大市場份額的商超,整合能力自然較弱,要想在線上發展分一杯羹難度相當大。
在此次實地調研中,記者發現,盡管線上線下融合是創 新零售 在當前階段的特征之一,但要真正實現融合其實并不容易,“融而不合”或反映出線上線下其實各有考量。
天虹商場是一個案例,與一些傳統零售企業不同,它一直沒有引進外部投資方或互聯網巨頭。
記者從天虹商場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2010年天虹就開始從PC端入手,探索線上業務。從2013年起,公司開始發展互聯網零售,并且打通線上和線下的渠道。天虹電商事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有BAT公司曾尋求和天虹商場合作。“基于先天地理優勢,我們擁有一群穩定的客戶,而他們(電商)看重的正是我們線下的流量。后來,考慮到天虹自身的優勢,天虹決定自行搭建全渠道模式。”
據零售專家丁立國也談道,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其實對線下商超來說并不見得是好事。“因為互聯網企業創造了另一種數據壟斷,你和它(互聯網企業)合作,數據一定會跑到它那里,你的數據基本上是被電商壟斷了。”
成本控制是永遠的挑戰
記者在實地調研期間發現,不論是插上科技翅膀的電商,還是深耕用戶體驗的實體零售商,為在創 新零售 路上占得先機,紛紛嘗試拓展新領域、嫁接新技術、打造新環境及發展新業態等,由此帶來的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這不僅涉及資金占用率,也對時間及人力成本的控制提出了挑戰。
永輝超市在今年推出的超級物種門店,這種餐飲加商超的模式雖然具備了線上和線下兩種場景,但從實際來看,大部分的消費都在線下實體店完成。天風證券也在研報中提到,現階段超級物種線上訂單占比約為10%。
范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創 新零售 最大的弊端在于成本控制。創 新零售 強調線上線下融合,無論是線下打造體驗店還是發展新物流配合線上,都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如果成本控制不好,就難以實現商業的本質: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
當然,正如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所說,凡是新事物都有適應性和發展階段,不能以初期線上的量不夠而去否定。
不僅僅是實體店,對電商而言,發展創 新零售 也面臨著成本控制的挑戰。阿里商家事業部負責人、資深總監張闊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從 新零售 的實現難度上看,互聯網技術對線下門店的智能化改造是一個難點。張闊介紹說,“首先,線上的每一件商品、每一個交易,實際上都是在云上一個系統的交互過程、實時在線的交互體驗;線下則不同,會有大量的離線操作,如POS機和整個結算的體系等數據同步需隔段時間,如要將這些大規模的線下門店變成一個在線的體系和系統,這是對于整個系統和架構的一個大挑戰;其次是人才的儲備,這都是跟商業相關的事情。”
京東商城副總裁、京東Y事業部負責人于永利則就供應鏈談道,線上零售業規模迅猛擴張,依托的是其背后強大供應鏈管理體系的支撐,供應鏈管理效用直接決定零售業的運營效率。
因此,對大型零售商來說,削減成本和簡化流程尤為重要。
從海外經驗看,零售商通常可以通過向供應商施加壓力以獲取更高的利潤。但在國內,供應商通常比零售商更加強勢,這就對零售商嚴格控制各項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感同身受吧,做采訪工作,每次寫人物專訪時除去不同人物的問題和敘述不同,其他都是一樣的套路,我都會把我以前寫的人物專訪翻出來,把套路一搬,其他的再看采訪記錄。自己的東西記憶很深刻,要寫某一類的稿子時,就會知道曾經自己寫過保存在哪里。還有一點,寫稿子用別人的東西的時候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從美國零售業經驗來看,線下巨頭沃爾瑪早在幾年前就將“零售之王”的寶座拱手讓給了新興經濟體代表——亞馬遜。自誕生來,亞馬遜一直依托科技力量,不斷提升消費者體驗,給市場制造著各種驚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此次實地調研了解到,目前國內創 新零售 尚處在起步階段,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尤其是相比國外同行,國內零售業科技含量較低、線上線下融合難、成本控制等問題比較突出。
線下零售商科技成色待加強
去年底,亞馬遜一度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亞馬遜推出的Amazon Go線下購物令消費者腦洞大開:無需排隊,也不必結賬,拿上商品直接走人。
這種搭載前沿科技手段的零售模式令人為之一振。而若論國內零售業科技含量最高的企業,自然當屬阿里巴巴和京東了。此次實地調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程走訪了電商雙雄。
“阿里巴巴的云計算相當出名,也是重要的戰略方向。交易數據能夠幫助企業更加清晰的認識消費者,從而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提供更多價值增值。”上哲咨詢零售事業部總經理范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
京東目前重點打造的智慧供應鏈,也是借助數字化供應鏈優勢,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先進的零售供應鏈管理經驗的有機融合,實現人工系統向智能系統的飛躍。
相比之下,“線下企業銷售數據的積累體量是有限的,且真正重視數據和做好數據采集的并不多。”范鵬指出,“線下巨頭既缺乏互聯網基因,無法很快適應電子商務的土壤,也缺乏變革的基因。近年來,線上的發展和變化速度遠遠快于線下,傳統線下商超多年來演化緩慢,早已習慣了步步為營的節奏,同時商業模式笨重,難以像IBM一樣成為起舞的大象。”
而記者實地調研的直觀感受與此說法也有類似,線下企業雖有借助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提升效率,但利用技術的深度和廣度和線上巨頭相比,遠不是一個量級。
線上線下面臨融合問題
過去近10年的發展中,傳統零售業對電商的態度可謂幾經轉換。從2011年到2013年大多數線下實體店尚不知電商為何物,到2013年~2015年的逐步通過購物中心化、涉足電商進行反擊,再到2015年~2016年傳統零售業認識到必須改革、想方設法“觸網”,可以說,傳統零售業“互聯網+”之路并不平坦。
范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線上與線下企業互為優劣勢,線上電商優勢有兩個,一是大數據,二是壟斷優勢,電子商務阿里巴巴和京東雙雄并起,在資本市場極具號召力,因此,整合和調動資源的能力快速集中。線下企業卻是“戰國七雄”,并沒有如此強大市場份額的商超,整合能力自然較弱,要想在線上發展分一杯羹難度相當大。
在此次實地調研中,記者發現,盡管線上線下融合是創 新零售 在當前階段的特征之一,但要真正實現融合其實并不容易,“融而不合”或反映出線上線下其實各有考量。
天虹商場是一個案例,與一些傳統零售企業不同,它一直沒有引進外部投資方或互聯網巨頭。
記者從天虹商場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2010年天虹就開始從PC端入手,探索線上業務。從2013年起,公司開始發展互聯網零售,并且打通線上和線下的渠道。天虹電商事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有BAT公司曾尋求和天虹商場合作。“基于先天地理優勢,我們擁有一群穩定的客戶,而他們(電商)看重的正是我們線下的流量。后來,考慮到天虹自身的優勢,天虹決定自行搭建全渠道模式。”
據零售專家丁立國也談道,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其實對線下商超來說并不見得是好事。“因為互聯網企業創造了另一種數據壟斷,你和它(互聯網企業)合作,數據一定會跑到它那里,你的數據基本上是被電商壟斷了。”
成本控制是永遠的挑戰
記者在實地調研期間發現,不論是插上科技翅膀的電商,還是深耕用戶體驗的實體零售商,為在創 新零售 路上占得先機,紛紛嘗試拓展新領域、嫁接新技術、打造新環境及發展新業態等,由此帶來的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這不僅涉及資金占用率,也對時間及人力成本的控制提出了挑戰。
永輝超市在今年推出的超級物種門店,這種餐飲加商超的模式雖然具備了線上和線下兩種場景,但從實際來看,大部分的消費都在線下實體店完成。天風證券也在研報中提到,現階段超級物種線上訂單占比約為10%。
范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創 新零售 最大的弊端在于成本控制。創 新零售 強調線上線下融合,無論是線下打造體驗店還是發展新物流配合線上,都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如果成本控制不好,就難以實現商業的本質: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
當然,正如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所說,凡是新事物都有適應性和發展階段,不能以初期線上的量不夠而去否定。
不僅僅是實體店,對電商而言,發展創 新零售 也面臨著成本控制的挑戰。阿里商家事業部負責人、資深總監張闊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從 新零售 的實現難度上看,互聯網技術對線下門店的智能化改造是一個難點。張闊介紹說,“首先,線上的每一件商品、每一個交易,實際上都是在云上一個系統的交互過程、實時在線的交互體驗;線下則不同,會有大量的離線操作,如POS機和整個結算的體系等數據同步需隔段時間,如要將這些大規模的線下門店變成一個在線的體系和系統,這是對于整個系統和架構的一個大挑戰;其次是人才的儲備,這都是跟商業相關的事情。”
京東商城副總裁、京東Y事業部負責人于永利則就供應鏈談道,線上零售業規模迅猛擴張,依托的是其背后強大供應鏈管理體系的支撐,供應鏈管理效用直接決定零售業的運營效率。
因此,對大型零售商來說,削減成本和簡化流程尤為重要。
從海外經驗看,零售商通常可以通過向供應商施加壓力以獲取更高的利潤。但在國內,供應商通常比零售商更加強勢,這就對零售商嚴格控制各項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感同身受吧,做采訪工作,每次寫人物專訪時除去不同人物的問題和敘述不同,其他都是一樣的套路,我都會把我以前寫的人物專訪翻出來,把套路一搬,其他的再看采訪記錄。自己的東西記憶很深刻,要寫某一類的稿子時,就會知道曾經自己寫過保存在哪里。還有一點,寫稿子用別人的東西的時候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新零售三大新挑戰:科技、融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