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方式的演變從古至今就沒斷過。新的模式一得勢,舊的就勢必會失寵。這是天道,用來預測美國傳統 零售 業的命運正合適。
場景一:僵尸商場星羅棋布
美國現代 零售 業的興旺始于二戰之后。四通八達的交通連接了市井阡陌、郊野鄉鎮,而滾滾人流則最終催生出了一個個體量龐大、功能完備的新物種——購物中心。經年累月下來,這些購物中心逐漸進化成了小型室內城市——譬如1992年開放的明尼蘇達州購物中心,它的面積就相當于九座九座揚基體育場。
這類地方當年的財大氣粗、人聲鼎沸足以載入史冊,然而現在十有八九都沒落了。
譬如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博靈頓購物中心,它曾經是高大全的象征,上至兒童高腳椅下至燃氣割草機在這里都能一站式購齊。然而 35 年后,這個購物中心只剩下了一具空殼——梅西百貨和杰西潘尼相繼關門了,其余商家的離開也只是早晚的事而已。
再譬如匯聚了600余家商鋪的紐約SoHo 購物中心。表面上看這里還生機猶存,香奈兒手袋、始祖鳥夾克等尖貨在街道兩旁的櫥窗內一字排開,可事實上,該購物中心的租金在不斷退燒,而空鋪卻仍然日益增加。
總之是,曾經的小型室內城市如今空的空、賣的賣、轉型的轉型,僥幸存活下來的也是門可羅雀——那里的燈光依然明亮,自動扶梯也依舊在滾動,但這有什么意義呢?曾經擁有100多家店鋪的博靈頓購物中心,如今只能靠稀稀拉拉的20多家來支撐門面,而兩年前就宣布的、預算高達2.3億美元的改造大計,如今也只能無限期擱置了。
所謂僵尸商場是也。不久后,恐怕這類怪物只會有增無減。
場景二:線上 零售 如火如荼
黑五的狂歡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不過,電商們日子的紅火不一定要靠銷售賬面上的龐大數字來左證。有時,只需看看他們對商業用地的渴求就能窺斑知豹了。
譬如,在雷德胡克街區五英里外那塊擁有造船史的布魯克林飛地,眼下電商們正在競相瓜分一塊占地多達4.5公頃的倉庫用地——拿下后,就能向顧客兌現“下單當日即可發貨”的承諾了。
再譬如,在距離羅賓斯維爾只有15分鐘車程的克蘭貝利鎮,專注于家居用品的電商Wayfare 坐擁著一座占地11萬平方米的倉庫。從茶壺到銅質床,從奶瓶刷到水晶燈,貨物們個個整裝待發,預備著接受“48小時內免費送達”的命令。
更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駐紐約羅賓斯維爾的處理中心。在那兒,有逾4000名員工和不計其數的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存儲、包裝、運送等工作,而那些連起來足有16公里長的傳送帶就是這棟電子哨所的命脈。
亞馬遜的倉儲處理中心
從2010到2014年,美國電商的體量平均每年增加了300億美元;而在過去三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年均400億美元。
岌岌可危的命運
2016年第四季度,美國 零售 業的銷售總額為1.24萬億美元,其中,線上銷售額為1027億美元,占比為8.3%。這個數字似乎意味著,絕對優勢還掌握在傳統 零售 業手中。
但誰都知道不會太久了。以亞馬遜為首的電商們已經把線上購物和線下服務玩兒得爐火純青,而受制于房地產衰退和店內銷售文化的傳統 零售 商們,幾乎要拼上老命才能與之抗衡,并且敗績不斷——西爾斯三個月前才宣布要關閉109家凱馬特門店,而知名女裝品牌Bebe已幾近破產,這些你都沒聽說嗎?
面臨凋敝命運的凱馬特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現在這個當口,就是美國 零售 業的轉折點”,房地產數據分析公司Reis高級經濟學家芭芭拉·德納姆(Barbara Denham)如是說。“好像遭遇了多普勒效應一樣,變化迎頭而來,并且好像越來越快了。”
而這種變化即將掏空諸多購物中心、扳倒許多風行已久的品牌,并端走千萬人的飯碗。
據悉,自從去年10月以來,美國百貨業已經累計裁員8萬9000人,比美國煤炭業現有的就業總人口還要多。27歲的 Hilda Awuor 就是其中一位。上周,她剛剛丟掉了薩克斯第五大道某門店那份時薪16美元的工作,如今,她已經不打算重操舊業了。”我是挺喜歡把顧客打扮得更新潮些,可這份工作實在太沒保障了“,她如是說。
反敗為勝的關鍵在于激發實體店員工的干勁?
當然,并不是所有商場的日子都不好過,最起碼還有一小部分——譬如修特山購物中心——仍然滋潤得不要不要的。
但也只是一小部分罷了。
開了竅(即走向PC 和移動端)的傳統 零售 商固然不再少數,但電商們的反向侵襲卻棋高一著。譬如亞馬遜,它開設實體書店就是為了讓潛在消費者在下單前先獲得閱讀體驗;再譬如男裝電商 Bonobos,他們認為試穿體驗至關重要,因此開了30多家線下體驗店。消費者在“過把癮”后只能兩手空空地離開,但不出一天,看中的服飾就會自動送貨上門。
總之,美國傳統 零售 業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關頭。對此,有不少人認為他們應該想辦法創造一流的線下服務體驗來吸引消費者,讓他們關掉電腦,走入商場。但這恐怕是最難完成的任務,原因就在于:實體店的員工們根本提不起勁。這類人面對的現狀是:勞心勞力地把顧客伺候好后,后者卻一轉身離開,回家去上網購買同款了。這對于靠門店收入的提成來過日子的店員來說,真是太糟心了。
所以他們中有不少人強烈建議:應當盡快優化提成制度,最起碼要做到:當實體店員工促成了消費者網上購物的行為后,也能獲得相應的報酬。對此,美國 RWDS 工會的主席斯圖爾特·阿佩爾鮑姆舉雙手贊成。他說:“想吸引客戶進店,就要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不可避免的洗牌之痛
毋庸置疑,美國傳統 零售 業正在經歷一場永久的洗牌,而不是正常的間歇性低迷。
這一行業能否挺過生死關頭、最終與電商共存共榮,現在誰都說不好。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已經千瘡百孔的美國社會在這一過程中,又要經歷一場長年累月的陣痛,那就是大規模的失業。目前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在從事傳統 零售 業,因此未來數年內,上文提到的、8萬9000 人的失業數字將會被不斷刷新??陀^上造成這一結果的電商們自然會從中吸納部分人力,但卻無法大包大攬。因為他們手下的門店以及處理中心等將日益自動化甚至AI 化,而能為其效力的、為數不多的人工也必須具備與現在迥異的技能和思維模式。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就是市場經濟該有的樣子。他們認為:大蕭條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 零售 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通過大量用工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如今,美國經濟已經不同于往日,所以這些員工應該被分流到其他工作崗位上去。而穆迪分析的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則表示:
“這恰恰是一種創造性破壞。我們正在削減缺乏競爭力的經濟構成。雖然這對于那些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很痛苦,但這就是我們創造和增加財富的方式。”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種說法。譬如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科恩教授就很為此擔憂。“從理論上講,這是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他說。“但是處在過渡時期的人們又該如何生存呢?”
場景一:僵尸商場星羅棋布
美國現代 零售 業的興旺始于二戰之后。四通八達的交通連接了市井阡陌、郊野鄉鎮,而滾滾人流則最終催生出了一個個體量龐大、功能完備的新物種——購物中心。經年累月下來,這些購物中心逐漸進化成了小型室內城市——譬如1992年開放的明尼蘇達州購物中心,它的面積就相當于九座九座揚基體育場。
這類地方當年的財大氣粗、人聲鼎沸足以載入史冊,然而現在十有八九都沒落了。
譬如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博靈頓購物中心,它曾經是高大全的象征,上至兒童高腳椅下至燃氣割草機在這里都能一站式購齊。然而 35 年后,這個購物中心只剩下了一具空殼——梅西百貨和杰西潘尼相繼關門了,其余商家的離開也只是早晚的事而已。
再譬如匯聚了600余家商鋪的紐約SoHo 購物中心。表面上看這里還生機猶存,香奈兒手袋、始祖鳥夾克等尖貨在街道兩旁的櫥窗內一字排開,可事實上,該購物中心的租金在不斷退燒,而空鋪卻仍然日益增加。
總之是,曾經的小型室內城市如今空的空、賣的賣、轉型的轉型,僥幸存活下來的也是門可羅雀——那里的燈光依然明亮,自動扶梯也依舊在滾動,但這有什么意義呢?曾經擁有100多家店鋪的博靈頓購物中心,如今只能靠稀稀拉拉的20多家來支撐門面,而兩年前就宣布的、預算高達2.3億美元的改造大計,如今也只能無限期擱置了。
所謂僵尸商場是也。不久后,恐怕這類怪物只會有增無減。
場景二:線上 零售 如火如荼
黑五的狂歡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不過,電商們日子的紅火不一定要靠銷售賬面上的龐大數字來左證。有時,只需看看他們對商業用地的渴求就能窺斑知豹了。
譬如,在雷德胡克街區五英里外那塊擁有造船史的布魯克林飛地,眼下電商們正在競相瓜分一塊占地多達4.5公頃的倉庫用地——拿下后,就能向顧客兌現“下單當日即可發貨”的承諾了。
再譬如,在距離羅賓斯維爾只有15分鐘車程的克蘭貝利鎮,專注于家居用品的電商Wayfare 坐擁著一座占地11萬平方米的倉庫。從茶壺到銅質床,從奶瓶刷到水晶燈,貨物們個個整裝待發,預備著接受“48小時內免費送達”的命令。
更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駐紐約羅賓斯維爾的處理中心。在那兒,有逾4000名員工和不計其數的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存儲、包裝、運送等工作,而那些連起來足有16公里長的傳送帶就是這棟電子哨所的命脈。
亞馬遜的倉儲處理中心
從2010到2014年,美國電商的體量平均每年增加了300億美元;而在過去三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年均400億美元。
岌岌可危的命運
2016年第四季度,美國 零售 業的銷售總額為1.24萬億美元,其中,線上銷售額為1027億美元,占比為8.3%。這個數字似乎意味著,絕對優勢還掌握在傳統 零售 業手中。
但誰都知道不會太久了。以亞馬遜為首的電商們已經把線上購物和線下服務玩兒得爐火純青,而受制于房地產衰退和店內銷售文化的傳統 零售 商們,幾乎要拼上老命才能與之抗衡,并且敗績不斷——西爾斯三個月前才宣布要關閉109家凱馬特門店,而知名女裝品牌Bebe已幾近破產,這些你都沒聽說嗎?
面臨凋敝命運的凱馬特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現在這個當口,就是美國 零售 業的轉折點”,房地產數據分析公司Reis高級經濟學家芭芭拉·德納姆(Barbara Denham)如是說。“好像遭遇了多普勒效應一樣,變化迎頭而來,并且好像越來越快了。”
而這種變化即將掏空諸多購物中心、扳倒許多風行已久的品牌,并端走千萬人的飯碗。
據悉,自從去年10月以來,美國百貨業已經累計裁員8萬9000人,比美國煤炭業現有的就業總人口還要多。27歲的 Hilda Awuor 就是其中一位。上周,她剛剛丟掉了薩克斯第五大道某門店那份時薪16美元的工作,如今,她已經不打算重操舊業了。”我是挺喜歡把顧客打扮得更新潮些,可這份工作實在太沒保障了“,她如是說。
反敗為勝的關鍵在于激發實體店員工的干勁?
當然,并不是所有商場的日子都不好過,最起碼還有一小部分——譬如修特山購物中心——仍然滋潤得不要不要的。
但也只是一小部分罷了。
開了竅(即走向PC 和移動端)的傳統 零售 商固然不再少數,但電商們的反向侵襲卻棋高一著。譬如亞馬遜,它開設實體書店就是為了讓潛在消費者在下單前先獲得閱讀體驗;再譬如男裝電商 Bonobos,他們認為試穿體驗至關重要,因此開了30多家線下體驗店。消費者在“過把癮”后只能兩手空空地離開,但不出一天,看中的服飾就會自動送貨上門。
總之,美國傳統 零售 業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關頭。對此,有不少人認為他們應該想辦法創造一流的線下服務體驗來吸引消費者,讓他們關掉電腦,走入商場。但這恐怕是最難完成的任務,原因就在于:實體店的員工們根本提不起勁。這類人面對的現狀是:勞心勞力地把顧客伺候好后,后者卻一轉身離開,回家去上網購買同款了。這對于靠門店收入的提成來過日子的店員來說,真是太糟心了。
所以他們中有不少人強烈建議:應當盡快優化提成制度,最起碼要做到:當實體店員工促成了消費者網上購物的行為后,也能獲得相應的報酬。對此,美國 RWDS 工會的主席斯圖爾特·阿佩爾鮑姆舉雙手贊成。他說:“想吸引客戶進店,就要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不可避免的洗牌之痛
毋庸置疑,美國傳統 零售 業正在經歷一場永久的洗牌,而不是正常的間歇性低迷。
這一行業能否挺過生死關頭、最終與電商共存共榮,現在誰都說不好。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已經千瘡百孔的美國社會在這一過程中,又要經歷一場長年累月的陣痛,那就是大規模的失業。目前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在從事傳統 零售 業,因此未來數年內,上文提到的、8萬9000 人的失業數字將會被不斷刷新??陀^上造成這一結果的電商們自然會從中吸納部分人力,但卻無法大包大攬。因為他們手下的門店以及處理中心等將日益自動化甚至AI 化,而能為其效力的、為數不多的人工也必須具備與現在迥異的技能和思維模式。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就是市場經濟該有的樣子。他們認為:大蕭條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 零售 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通過大量用工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如今,美國經濟已經不同于往日,所以這些員工應該被分流到其他工作崗位上去。而穆迪分析的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則表示:
“這恰恰是一種創造性破壞。我們正在削減缺乏競爭力的經濟構成。雖然這對于那些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很痛苦,但這就是我們創造和增加財富的方式。”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種說法。譬如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科恩教授就很為此擔憂。“從理論上講,這是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他說。“但是處在過渡時期的人們又該如何生存呢?”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關店大潮來勢洶洶 美國傳統零售業已走到生死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