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與服務行業,連鎖經營已經成為了主流的業態,企業擴張的外在表現,就是一個接一個的門店投入運營。對于連鎖企業來說,店面的管理是運營的核心,而對于每一個門店的績效管理,也成為了企業績效管理的關鍵所在。業界人士都清楚,企業的利潤來自于門店的貢獻,門店績效的好壞,將在企業整體經營業績中呈現倍數的放大。因此,門店的績效管理,是連鎖經營企業的績效管理重中之重。而門店績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誰呢?答案是, 店長 。
從某種意義上講,門店的績效也就是 店長 的績效,因此門店績效的責任人,也就是 店長 本人。目前,許多企業對員工的績效考核分為兩到三部分,一部分是所負責崗位的業績結果,一部分是個人能力素質,有些企業要考核個人態度。對于 店長 來說,其所負責崗位的業績結果,也就是整個門店的經營業績;個人能力素質,也就是其經營管理門店的能力。本文中,將主要分析“業績結果”的考核與管理,暫不分析 店長 能力素質和工作態度的考核,以期把問題分析得更加透徹。
需要說明的是, 店長 的“業績結果”不僅僅是財務的結果、工作效率的結果、還包括其人員培養的結果。對于 店長 ,是連鎖企業典型的管理崗位,作為管理者,理應一手抓業務發展,一手抓人員發展,兩手都要硬。對于店內人員的管理、培養、培訓與后備人才儲備, 店長 應當承擔直接的責任。只有門店的團隊得到了發展、人員的能力得到了改善,門店的經營業績才有可能實現,門店才有可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否則的話,當年度的經營業績,就只衡量了過去一年的工作結果,而無法衡量未來一年、兩年、三年的發展潛力,而這一潛力,正是來源于 店長 對人員發展的重視。
管理者的責任模式不僅僅是業務發展,還包括人員發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因此,管理者的績效衡量,也不僅僅停留在業務結果上,還應當衡量其培養團隊的管理成效,而后者正是長遠業績的根本保障。
店長 績效管理,首先需要回答三個基本的問題,作為考核方案設計的前提。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業態、不同的企業,對于 店長 的定位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家企業內部,不同大小規模、不同地理分布的門店, 店長 的工作重點也有明顯的差異。誠然,只要是 店長 ,無論什么行業和地區,總肩負著一部分相同的責任,這也就是績效考核的相同點。在實踐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店長 的責任模式。
1.1.門店的定位
連鎖經營開店,選址是第一關,因為每一個店面的經營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服務對象、服務半徑、便利性,都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作為門店,其首要責任就是把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推向特定的消費群體,力求贏得服務半徑內最多的顧客。通常情況下,目標消費者比較集中的地方,同類的連鎖門店往往不只一家,甚至幾家、十幾家,搶奪消費者、吸引更多的光顧和消費,成為門店的首要任務。因此,門店的本質,就在于它是服務于特定區域目標消費者的窗口,既然選址在某個區域,門店就要千方百計地吸引本區域最多的消費者,讓消費從錢袋子里掏出最多的鈔票。
由于門店的服務半徑有限,其經營的目標是:期望本區域的消費chaoshi168.com者都來本店購物消費、期望光顧本店的次數越多越好、期望每一次光顧都有消費、期望每一次消費越多越好。在這個服務半徑之內,同業的門店不得不互相廝殺,因為跨域服務半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就像斗雞一樣,在一個圍起來的圓圈之內,決斗者的角色非常明了,圍墻之外的廝殺和自己沒有多大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門店的本質就是服務于特定的社區、從該社區贏得最大的收入。
門店本質上是服務于指定社區的窗口,企業開設門店的目標,就是吸引社區內更多的消費者、更多次地光顧、購買更多的商品或服務,從而獲得更多的銷售收入、建立更高的顧客聲譽和忠誠度。
從門店的這一本質來看,其首要責任就是,爭取在指定區域內(也即是指定的目標消費群體內),爭取最大的市場、培育最多的消費。因此,門店人流量、銷售收入、常顧客數量,就成了門店業績衡量的主要指標。它反映了有多少人來光顧、光顧的人消費了多少、已經消費的有多少再次光顧?尤其是常顧客數量,它反映了顧客的忠誠度和重復購買。對于一個門店來說,其所服務的社區內,目標消費者的數量是客觀既定的,誰能爭取更多的消費者成為自己的忠實顧客,誰就占有了這部分市場。
1.2.業態的選擇
連鎖經營適用于多個行業,超市、百貨、餐館、酒店、品牌專賣、等等,不同業態下, 店長 的績效責任有顯著的區別。一般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種類型:
A、招商式的百貨和家居商場
在這種業態下,企業通過自建、收購改造、租賃改造的方式,把商場建造裝飾起來,然后進行招商,把其中的鋪位一一租賃給品牌廠家或經銷商。一般情況下,每一個鋪位由品牌商自己裝修、自己鋪貨、自己招聘導購員、自己承擔商品配送和安裝。商場主要負責整體的購物秩序維護、物業服務、統一收銀、以及聯合促銷活動。簡言之,商場開場子、品牌商賣東西。當然,對于大型的綜合性商場,其鋪位不但租賃給品牌商,同時也會租賃給一些餐飲等服務性的企業。在這種模式下,入駐的品牌商數量、租金收入、品牌商續約率,成為了門店最直接的績效衡量指標。當然,商場人流量、品牌商的銷售收入、商場常顧客的數量,也直接影響商戶的經營業績,而這又是直接影響商戶續約的唯一根本要素。
B、自購自銷式的超市和便利店
對于超市和便利店,企業自己不直接生產加工商品,而是從供應商那里購買商品,然后擺上貨架,在門店展示,供消費者進店選購。本質上來講,超市和便利店的收入,來源于商品銷售和采購的價差,價差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現實生活中,超市的收入可能來自于差價以外的創收,例如,進場費、返利、促銷費等等,甚至來自于資金占用的收益。當然,無論哪種收入,作為商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商品周轉的速度非常關鍵,只有快速的商品流動,企業才有賺錢的機會。一旦商品流通速度慢下來,資金的占用就不言而喻了,而這一成本對企業現金流的消耗是巨大的。因此,對于超市和便利店來說,銷售收入并不是最終的目標,而商品銷售數量、銷售毛利、商品周轉率,則是績效關注的重點。
C、自產自銷式的品牌專賣店
品牌專賣店顧名思義是專賣自有品牌的產品,無論是獨立的店面,還是開設在大型商場或購物中心內的店中店,其目的都是充分挖掘周邊人流的潛在消費需求。從零售的角度來看,品牌專賣店和超市便利店沒有本質的差異,都是購進商品、然后賣出商品,屬于典型的商品流通環節。因此,商品銷售數量、商品周轉率對于品牌專賣店來說依然是經營的重點目標。區別在于,由于所銷售產品為自產商品,商品的進價由品牌商統一把控,銷售毛利的所得主要來自于銷售收入與購貨成本的差價,對于門店來說,只要能夠增加銷售量和銷售價格,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毛利,無須關注購貨的價格,因為后者是品牌商統一確定的。即使購貨價格偏高,其收益也歸屬了品牌商自己。甚至有些專賣店的商品價格,都是由品牌商統一制定,門店無權更改商品售價。所以,對于品牌專賣店來說,其考慮的重點不是進貨價格、也不是銷售價格,而是盡可能銷售更多地商品,通過銷量的增加,獲得更多地效益。
D、終端服務業的餐飲和酒店
對于餐館和酒店,其本身并不出售商品,而是提供餐飲和住宿的服務。而且,其能夠招攬顧客的數量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對于酒店來說,床位數是個限制,對于餐館來說,餐位是個限制。酒店業歷來強調入住率,房間空置不產生任何收入,只有客人入住,才有收入來源。餐館也是同樣的道理,所有的餐位坐滿了人, 店長 臉上就露出了笑容,因此入座率也是餐館追求的目標。對于酒店來說,期望客人能夠常住久安,減少客人入住和離店產生的服務成本。而對于餐館來說,卻希望顧客用餐越快越好,這樣可以迎接下一位顧客用餐,因此,“翻臺率”就成了眾多餐館的績效衡量指標之一。原因很簡單,顧客可以一天接一天地住,但是不能一頓接一頓地吃。相同的是,無論是對于連鎖酒店、還是連鎖餐館,其日常的采購(包括住宿易耗品、烹飪原材料),都是由上級管理機構統一管控的,在這個領域節省開支的責任,也主要由上級單位承擔。門店所要做的,就是節約用料不浪費。
事實上,連鎖經營的業態不僅僅是這四種,還有更多的細分業態,例如,經銷式、代理式、即買即提式、展銷配送式、等等。每一種業態下門店的責任也各不相同。只有明確了門店的責任之后,方才設計出符合實情的績效衡量標準。
1.3.授權的程度
連鎖經營系統下,上級機構對門店的授權程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個行業、同一個地區,不同的企業對門店的授權也相差甚遠。在超市業,沃爾瑪以集權著稱,而其收購的好又多則以分權著稱,法國家樂福也提倡分權式管理。一般來說,授權與分權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采購(或招商)權、店面布局與管理權、促銷與客戶服務權。下面一一進行分析:
A、采購(或招商)權
對于招商式的百貨和家居商場,有些企業的招商權歸屬于公司總部、或者區域總部,而對于有些企業來說,招商權則屬于各個門店。如果招商權集中于上級管理機構,則招商工作的績效評估,就不應當落到 店長 身上。當然,授權式的招商也不是聽之任之,總部對于商戶和品牌的選擇,有一套統一的指導標準,也有一系列的推薦品牌。很多情況下,品牌商是跟著商場走的,商場開到哪里,店就開到哪里,二者形成了比較持久的聯盟關系。因此,是否將招商的權利下放到門店,直接決定 店長 對招商業績所承擔的責任。
對于超市和便利店來說,商品的采購和品類的管理密切相關,在這一點上,企業往往采取集權式的集中采購行為,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品類的一致性,同時也是為了掌控供貨的源頭,統一采購降低成本。個別超市允許門店直接進貨,但采購申請仍然需要通過統一的采購中心。在這種情況下,采購的成本控制和物流供貨的效率,全然不由門店掌握,因此也不是門店績效考核的關鍵所在。
B、店面布局與管理權
一般來說,連鎖經營對于店面的布局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僅僅是店面的外觀,包括內部的裝飾、標示、貨架的擺設、貨品的擺放、燈光和音響設備、等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在這方面,門店幾乎沒有一丁點兒權利,只能聽從上級統一的安排,照葫蘆畫瓢。很多連鎖企業有自己的裝修隊,或者同意簽約的裝修隊,目的只有一個,保持一致的店面裝飾風格。而對于店面內部的布局和擺設,企業也有統一的標準。正如超市的貨架一樣,某一種商品擺放在哪個貨架的哪個位置、占用多大的貨架面積,都有統一的規定,因為這是基于對消費者購物習慣的充分研究所得。
對于門店的運營管理,包括商場秩序的維護、巡查與監督、物業服務、等等,這是門店日常運營的主要工作,在這方面,雖然總部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執行還是要靠門店自己。在這個方面執行的好與壞,直接反映了門店的運營管理能力。好的門店,給消費者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能夠激發購物的欲望;而差的門店,則讓消費者感到極度不舒服,買到需要的東西之后,再也沒有逛下去的愿望。這一點,主要的績效責任在于門店, 店長 對此負首要責任。
C、促銷與客戶服務權
許多連鎖店,經常推出一次又一次的促銷活動,有些是公司統一組織的促銷活動,有些則是單個門店的促銷活動。對此,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看法,支持門店自己搞促銷的企業,認為門店直接接觸消費者,能夠比較真實地感受消費需求,授權門店自己開展促銷,可以及時響應客戶需求。不支持門店自搞促銷的企業認為,促銷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可能打亂消費者的購買計劃,造成平常的消費需求下降。同時,對于一些地域限制不明顯的行業,如服裝百貨等耐用消費品業,一個社區的促銷打折,將直接影響另一個社區的銷售收入,因為對于耐用消費品來說,顧客購買的頻率較低,而使用的周期較長,因此顧客在購買時,便利性往往不是第一選擇,價格和品質往往是第一選擇。簡言之,無論授權與否,都需要合理控制促銷收入的所占比例,只不過誰來控制促銷,誰來承擔這一績效責任。
對于客戶服務,主要體現在售后服務上,目前各家企業的做法不完全一樣。舉個例子來說,客戶退貨和換貨,許多零售商要求必須在購物的門店辦理,而有些零售商則允許消費者在就近的門店辦理退換貨。正如許多零售商推出的贈券和積分一樣,有些允許各個門店通用,有些則規定必須到指定的門店消費才有效。統一的客戶服務政策下,門店不負責客戶服務的質量和收益。否則的話, 店長 應當把客戶服務作為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其績效責任也在所難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門店的本質在于服務指定的社區,客戶的忠誠度在長期來看至關重要,客戶服務,尤其是售后服務,往往成為了鞏固客戶忠誠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必需的、唯一的手段。在業界,早有“把客戶服務作為一項創利業務”的說法。
從某種意義上講,門店的績效也就是 店長 的績效,因此門店績效的責任人,也就是 店長 本人。目前,許多企業對員工的績效考核分為兩到三部分,一部分是所負責崗位的業績結果,一部分是個人能力素質,有些企業要考核個人態度。對于 店長 來說,其所負責崗位的業績結果,也就是整個門店的經營業績;個人能力素質,也就是其經營管理門店的能力。本文中,將主要分析“業績結果”的考核與管理,暫不分析 店長 能力素質和工作態度的考核,以期把問題分析得更加透徹。
需要說明的是, 店長 的“業績結果”不僅僅是財務的結果、工作效率的結果、還包括其人員培養的結果。對于 店長 ,是連鎖企業典型的管理崗位,作為管理者,理應一手抓業務發展,一手抓人員發展,兩手都要硬。對于店內人員的管理、培養、培訓與后備人才儲備, 店長 應當承擔直接的責任。只有門店的團隊得到了發展、人員的能力得到了改善,門店的經營業績才有可能實現,門店才有可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否則的話,當年度的經營業績,就只衡量了過去一年的工作結果,而無法衡量未來一年、兩年、三年的發展潛力,而這一潛力,正是來源于 店長 對人員發展的重視。
管理者的責任模式不僅僅是業務發展,還包括人員發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因此,管理者的績效衡量,也不僅僅停留在業務結果上,還應當衡量其培養團隊的管理成效,而后者正是長遠業績的根本保障。
店長 績效管理,首先需要回答三個基本的問題,作為考核方案設計的前提。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業態、不同的企業,對于 店長 的定位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家企業內部,不同大小規模、不同地理分布的門店, 店長 的工作重點也有明顯的差異。誠然,只要是 店長 ,無論什么行業和地區,總肩負著一部分相同的責任,這也就是績效考核的相同點。在實踐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店長 的責任模式。
1.1.門店的定位
連鎖經營開店,選址是第一關,因為每一個店面的經營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服務對象、服務半徑、便利性,都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作為門店,其首要責任就是把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推向特定的消費群體,力求贏得服務半徑內最多的顧客。通常情況下,目標消費者比較集中的地方,同類的連鎖門店往往不只一家,甚至幾家、十幾家,搶奪消費者、吸引更多的光顧和消費,成為門店的首要任務。因此,門店的本質,就在于它是服務于特定區域目標消費者的窗口,既然選址在某個區域,門店就要千方百計地吸引本區域最多的消費者,讓消費從錢袋子里掏出最多的鈔票。
由于門店的服務半徑有限,其經營的目標是:期望本區域的消費chaoshi168.com者都來本店購物消費、期望光顧本店的次數越多越好、期望每一次光顧都有消費、期望每一次消費越多越好。在這個服務半徑之內,同業的門店不得不互相廝殺,因為跨域服務半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就像斗雞一樣,在一個圍起來的圓圈之內,決斗者的角色非常明了,圍墻之外的廝殺和自己沒有多大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門店的本質就是服務于特定的社區、從該社區贏得最大的收入。
門店本質上是服務于指定社區的窗口,企業開設門店的目標,就是吸引社區內更多的消費者、更多次地光顧、購買更多的商品或服務,從而獲得更多的銷售收入、建立更高的顧客聲譽和忠誠度。
從門店的這一本質來看,其首要責任就是,爭取在指定區域內(也即是指定的目標消費群體內),爭取最大的市場、培育最多的消費。因此,門店人流量、銷售收入、常顧客數量,就成了門店業績衡量的主要指標。它反映了有多少人來光顧、光顧的人消費了多少、已經消費的有多少再次光顧?尤其是常顧客數量,它反映了顧客的忠誠度和重復購買。對于一個門店來說,其所服務的社區內,目標消費者的數量是客觀既定的,誰能爭取更多的消費者成為自己的忠實顧客,誰就占有了這部分市場。
1.2.業態的選擇
連鎖經營適用于多個行業,超市、百貨、餐館、酒店、品牌專賣、等等,不同業態下, 店長 的績效責任有顯著的區別。一般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種類型:
A、招商式的百貨和家居商場
在這種業態下,企業通過自建、收購改造、租賃改造的方式,把商場建造裝飾起來,然后進行招商,把其中的鋪位一一租賃給品牌廠家或經銷商。一般情況下,每一個鋪位由品牌商自己裝修、自己鋪貨、自己招聘導購員、自己承擔商品配送和安裝。商場主要負責整體的購物秩序維護、物業服務、統一收銀、以及聯合促銷活動。簡言之,商場開場子、品牌商賣東西。當然,對于大型的綜合性商場,其鋪位不但租賃給品牌商,同時也會租賃給一些餐飲等服務性的企業。在這種模式下,入駐的品牌商數量、租金收入、品牌商續約率,成為了門店最直接的績效衡量指標。當然,商場人流量、品牌商的銷售收入、商場常顧客的數量,也直接影響商戶的經營業績,而這又是直接影響商戶續約的唯一根本要素。
B、自購自銷式的超市和便利店
對于超市和便利店,企業自己不直接生產加工商品,而是從供應商那里購買商品,然后擺上貨架,在門店展示,供消費者進店選購。本質上來講,超市和便利店的收入,來源于商品銷售和采購的價差,價差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現實生活中,超市的收入可能來自于差價以外的創收,例如,進場費、返利、促銷費等等,甚至來自于資金占用的收益。當然,無論哪種收入,作為商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商品周轉的速度非常關鍵,只有快速的商品流動,企業才有賺錢的機會。一旦商品流通速度慢下來,資金的占用就不言而喻了,而這一成本對企業現金流的消耗是巨大的。因此,對于超市和便利店來說,銷售收入并不是最終的目標,而商品銷售數量、銷售毛利、商品周轉率,則是績效關注的重點。
C、自產自銷式的品牌專賣店
品牌專賣店顧名思義是專賣自有品牌的產品,無論是獨立的店面,還是開設在大型商場或購物中心內的店中店,其目的都是充分挖掘周邊人流的潛在消費需求。從零售的角度來看,品牌專賣店和超市便利店沒有本質的差異,都是購進商品、然后賣出商品,屬于典型的商品流通環節。因此,商品銷售數量、商品周轉率對于品牌專賣店來說依然是經營的重點目標。區別在于,由于所銷售產品為自產商品,商品的進價由品牌商統一把控,銷售毛利的所得主要來自于銷售收入與購貨成本的差價,對于門店來說,只要能夠增加銷售量和銷售價格,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毛利,無須關注購貨的價格,因為后者是品牌商統一確定的。即使購貨價格偏高,其收益也歸屬了品牌商自己。甚至有些專賣店的商品價格,都是由品牌商統一制定,門店無權更改商品售價。所以,對于品牌專賣店來說,其考慮的重點不是進貨價格、也不是銷售價格,而是盡可能銷售更多地商品,通過銷量的增加,獲得更多地效益。
D、終端服務業的餐飲和酒店
對于餐館和酒店,其本身并不出售商品,而是提供餐飲和住宿的服務。而且,其能夠招攬顧客的數量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對于酒店來說,床位數是個限制,對于餐館來說,餐位是個限制。酒店業歷來強調入住率,房間空置不產生任何收入,只有客人入住,才有收入來源。餐館也是同樣的道理,所有的餐位坐滿了人, 店長 臉上就露出了笑容,因此入座率也是餐館追求的目標。對于酒店來說,期望客人能夠常住久安,減少客人入住和離店產生的服務成本。而對于餐館來說,卻希望顧客用餐越快越好,這樣可以迎接下一位顧客用餐,因此,“翻臺率”就成了眾多餐館的績效衡量指標之一。原因很簡單,顧客可以一天接一天地住,但是不能一頓接一頓地吃。相同的是,無論是對于連鎖酒店、還是連鎖餐館,其日常的采購(包括住宿易耗品、烹飪原材料),都是由上級管理機構統一管控的,在這個領域節省開支的責任,也主要由上級單位承擔。門店所要做的,就是節約用料不浪費。
事實上,連鎖經營的業態不僅僅是這四種,還有更多的細分業態,例如,經銷式、代理式、即買即提式、展銷配送式、等等。每一種業態下門店的責任也各不相同。只有明確了門店的責任之后,方才設計出符合實情的績效衡量標準。
1.3.授權的程度
連鎖經營系統下,上級機構對門店的授權程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個行業、同一個地區,不同的企業對門店的授權也相差甚遠。在超市業,沃爾瑪以集權著稱,而其收購的好又多則以分權著稱,法國家樂福也提倡分權式管理。一般來說,授權與分權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采購(或招商)權、店面布局與管理權、促銷與客戶服務權。下面一一進行分析:
A、采購(或招商)權
對于招商式的百貨和家居商場,有些企業的招商權歸屬于公司總部、或者區域總部,而對于有些企業來說,招商權則屬于各個門店。如果招商權集中于上級管理機構,則招商工作的績效評估,就不應當落到 店長 身上。當然,授權式的招商也不是聽之任之,總部對于商戶和品牌的選擇,有一套統一的指導標準,也有一系列的推薦品牌。很多情況下,品牌商是跟著商場走的,商場開到哪里,店就開到哪里,二者形成了比較持久的聯盟關系。因此,是否將招商的權利下放到門店,直接決定 店長 對招商業績所承擔的責任。
對于超市和便利店來說,商品的采購和品類的管理密切相關,在這一點上,企業往往采取集權式的集中采購行為,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品類的一致性,同時也是為了掌控供貨的源頭,統一采購降低成本。個別超市允許門店直接進貨,但采購申請仍然需要通過統一的采購中心。在這種情況下,采購的成本控制和物流供貨的效率,全然不由門店掌握,因此也不是門店績效考核的關鍵所在。
B、店面布局與管理權
一般來說,連鎖經營對于店面的布局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僅僅是店面的外觀,包括內部的裝飾、標示、貨架的擺設、貨品的擺放、燈光和音響設備、等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在這方面,門店幾乎沒有一丁點兒權利,只能聽從上級統一的安排,照葫蘆畫瓢。很多連鎖企業有自己的裝修隊,或者同意簽約的裝修隊,目的只有一個,保持一致的店面裝飾風格。而對于店面內部的布局和擺設,企業也有統一的標準。正如超市的貨架一樣,某一種商品擺放在哪個貨架的哪個位置、占用多大的貨架面積,都有統一的規定,因為這是基于對消費者購物習慣的充分研究所得。
對于門店的運營管理,包括商場秩序的維護、巡查與監督、物業服務、等等,這是門店日常運營的主要工作,在這方面,雖然總部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執行還是要靠門店自己。在這個方面執行的好與壞,直接反映了門店的運營管理能力。好的門店,給消費者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能夠激發購物的欲望;而差的門店,則讓消費者感到極度不舒服,買到需要的東西之后,再也沒有逛下去的愿望。這一點,主要的績效責任在于門店, 店長 對此負首要責任。
C、促銷與客戶服務權
許多連鎖店,經常推出一次又一次的促銷活動,有些是公司統一組織的促銷活動,有些則是單個門店的促銷活動。對此,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看法,支持門店自己搞促銷的企業,認為門店直接接觸消費者,能夠比較真實地感受消費需求,授權門店自己開展促銷,可以及時響應客戶需求。不支持門店自搞促銷的企業認為,促銷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可能打亂消費者的購買計劃,造成平常的消費需求下降。同時,對于一些地域限制不明顯的行業,如服裝百貨等耐用消費品業,一個社區的促銷打折,將直接影響另一個社區的銷售收入,因為對于耐用消費品來說,顧客購買的頻率較低,而使用的周期較長,因此顧客在購買時,便利性往往不是第一選擇,價格和品質往往是第一選擇。簡言之,無論授權與否,都需要合理控制促銷收入的所占比例,只不過誰來控制促銷,誰來承擔這一績效責任。
對于客戶服務,主要體現在售后服務上,目前各家企業的做法不完全一樣。舉個例子來說,客戶退貨和換貨,許多零售商要求必須在購物的門店辦理,而有些零售商則允許消費者在就近的門店辦理退換貨。正如許多零售商推出的贈券和積分一樣,有些允許各個門店通用,有些則規定必須到指定的門店消費才有效。統一的客戶服務政策下,門店不負責客戶服務的質量和收益。否則的話, 店長 應當把客戶服務作為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其績效責任也在所難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門店的本質在于服務指定的社區,客戶的忠誠度在長期來看至關重要,客戶服務,尤其是售后服務,往往成為了鞏固客戶忠誠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必需的、唯一的手段。在業界,早有“把客戶服務作為一項創利業務”的說法。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此店長非彼店長,如何確定你的績效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