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應朋友之邀,參加了一個中國茶企的座談會,當時來了很多專家及媒體朋友,其中不乏中國著名咨詢公司的大佬,當時企業似乎很希望我們能夠給他提供一些經營建議,并很客氣的向我們請教怎么做 品牌 ,于是我們便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其間我說了不少讓企業老板不樂意聽的話,因為我發現這個企業的全是產品,根本沒有 品牌 ,連自己主推的都產品名稱都不是注冊名,這位老板根本沒有搞明白產品、品類、 品牌 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做的很好,而那家著名策劃公司的專家則附和說企業先做產品后做 品牌 ,經營 品牌 是企業的目標,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我想其出發點也不錯,畢竟企業先活下來才是王道。但是我卻不敢茍同,如果中國企業還是抱著這樣的思想去做 品牌 ,那就根本不需要做 品牌 。如果中國咨詢公司就是這樣教育客戶,那么中國的 品牌 根本不可能做好。
所以我想告訴中國企業老板,經營 品牌 是企業的底線!就像穿衣服是人的底線一樣,沒有 品牌 企業就像沒有穿衣服的人,什么毛病都讓人一覽無遺。而恰恰很多人把底線當成了目標,因此造成了中國目前企業短命,沒有抗風險能力。經濟危機一來,再好的產品再好的企業,也要一夜關門,老板只有跑路的份。而那些把經營 品牌 當成目標的企業家,注定要成為 品牌 路上的犧牲品。就像食品的健康是底線一樣,結果我們把健康當成目標,所以到處都是食品危機。可以說 品牌 化經營已經成為了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塑造和經營一個成功的 品牌 已經成為了企業家的經營夢想。但是經營 品牌 ,不僅僅是作了一款產品,注冊了一個商標,打了一次廣告,做了一次活動,進了一個大賣場…… 品牌 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圖案,或是它們的相互組合,用以識別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相區別。簡而言之, 品牌 是深耕于消費者心智中的價值認同。沒有價值認同就沒有 品牌 ,也就不會有忠誠的市場消費。而這種價值認同需要企業家從一開始就注入并且持續經營和修正的,要把這種價值觀灌輸到企業的各個層面,才能夠傳導到消費者心智中去。
為什么說經營 品牌 是中國企業的底線?因為 品牌 是企業發展中的生命力、盈利能力、綜合實力三駕馬車的統領,體現了企業發展的意志。
首先, 品牌 意味著企業生命力
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唯有 品牌 能夠保持長久生命力。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而中國有100萬家,是美國的10倍。中國企業不僅生命周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廖廖無幾。為什么中國企業做不長、做不大,訴諸原因自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只有一個就是缺乏不斷創新、永續前進的持久生命力。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的同質化程度也越來越高, 品牌 成為了差異化營銷和差異化市場競爭的法寶。 品牌 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市場競爭力、市場規模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所以 品牌 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的根本核心競爭力所在。同時以 品牌 、營銷網絡和核心技術為紐帶的虛擬化經營,超越了傳統的以固定資產和資金擴張為主要手段的經營模式,以 品牌 為核心進行市場優化組合,更是市場有效滲透與擴張的主要手段。 品牌 對企業來說,不只是微觀的營銷手段,而是宏觀的企業長遠戰略。
另外從市場現實來說,產品的平均壽命周期是3-5年,品類的平均壽命周5-8年,企業如果以產品為導向經營,那么就要面臨著不斷開發新產品的困境,如果以品類概念來做的話,新品類新概念可以給企業保持5-8年的競爭優勢,但是也不可能保持持久生命力,而經營 品牌 可以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持久生命力,從國內外 品牌 來看, 品牌 可以100年不倒。所以說 品牌 是企業經營的底線,因為這是企業生命力的所在。所以, 品牌 建設對于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長遠的決定作用,建立起自身 品牌 資產體系才能保證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 品牌 意味著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企業沒有盈利能力,就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很容易會被市場拋棄。以茶為例,中國是茶的發言地和原產國,但是中國卻沒有一個走出世界的茶企業,世界茶葉第一 品牌 被公認為英國立頓。目前,立頓的紅茶,每年的銷售額現在已經突破30多億美元,幾乎相當于我們目前茶葉農業產值的70%。我國現有茶廠6.7萬家,平均每個茶廠年生產茶葉20噸,但總的經營額卻不如英國“立頓”一家。
面對這么大差距,我曾經和很多茶企的老板探討,結果發現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活得挺好,利潤空間也比立頓大的多,根本不用像立頓一樣去做 品牌 ,也不用去做什么國際市場,國內市場都滿足不了,走向國際價格還沒有國內賣的好。因此給我的結論是,做 品牌 是多此一舉,純屬扯淡。是的,在國內注冊一個商標,設計一個豪華點包裝,就可以去買高價,難道這就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嗎?
答案當然不是, 品牌 的盈利能力是當你把包裝撕掉之后,還能夠買出的價格,消費者還愿意購買你認準你。所謂 品牌 盈利能力,其實是贏得更多的市場和贏得更大的市場規模,從而獲得超乎產品本身的溢價能力。盈利能力不僅僅是指賺取利潤的能力,而是持續賺取利潤的一種實力。中國大多數企業缺乏這種能力,基本上是把盈利能力停留在賺取表面利潤上,忽略了經營 品牌 帶來的各種附加值及復制能力。
隨著全球市場和經濟的一體化,中國正在逐步融入世界經濟的秩序中,本土企業參與國際合作也越來越頻繁。過去中國憑借廉價勞動力資源和充足原材料供應,不斷向世界輸出各種產品,讓“中國制造”遍布全球,成為了代表中國產品贏得全球市場的一種 品牌 。但是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和國內勞動力的上漲,中國企業依靠廉價勞動力賺取加工費的優勢越來越小,企業空有生產能力,但是沒有市場和 品牌 ,產品價格再低利潤再高也沒有用,加工及代工型企業在本輪經濟危機中紛紛倒下,而那些擁有 品牌 的企業卻堅挺了下來。面對強大的對手和嚴峻挑戰,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 品牌 核心優勢是必然手段。面對國際、國內市場的生存壓力,做 品牌 早已成為中國企業的基本,也是保證生存的底線。 品牌 關系企業的生死,對于處在艱難蛻變的中國企業意義更為重大。
最后, 品牌 意味著綜合實力
品牌 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可口可樂和百事成為最受歡迎的碳酸飲料 品牌 ,寶潔和聯合利華成為了最喜愛的日化用品,雀巢成為了最忠實的速溶咖啡 品牌 ,加多寶能夠反敗為勝繼續成為涼茶第一 品牌 ……無不說明這一點。 品牌 ,不僅僅是一個牌子,它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綜合實力越強, 品牌 的影響力就越強,消費者的忠誠度也就越高,能夠賺到的附加值也就越高。
經濟學家郎咸平 “6+1”的產業鏈理論中,他把整個產業鏈分成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產品制造、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七個部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價值最低且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制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中國,而將產品設計、原料采購、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制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軟”的生產環節,“1”是“硬”的生產環節。在這樣一種“6+1”產業鏈的定位下,中國就淪落在了價值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為例:芭比娃娃在美國沃爾瑪的零售價近10美元,在這個產業鏈里,中國只能得到1美元的價值,而且還給自身帶來了難以避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但美國人通過“6”,獲得了9倍的價值,而且這9倍的價值沒有污染、沒有浪費。也就是說,中國每創造1萬元的價值,就為美國創造9萬元的價值;中國越勤勞、越制造,美國人就會越富裕。產業鏈理論就是 品牌 綜合實力的體現,中國企業正是缺乏綜合實力,所以最后淪為產業鏈中最后一環。只能依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用,獲得生存。如果企業擁有產業鏈所有環節的競爭能力,就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利潤。
當今全球進入了 品牌 發展時代,國際 品牌 更加重視對 品牌 建設和激活,全力傳播 品牌 核心價值,這也是他們在全球市場能夠保持強大綜合影響力的原因。尼爾森對全球58個國家的29000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1%的亞太地區消費者都愿意將辛勤掙得的錢購買名牌產品,而中國的消費者最為追捧。有74%的中國消費者都表示愿意為名牌產品掏腰包,這一比例位居全球最高,僅次于中國的為印度和越南,占比分別為59%和56%。中國企業要想在這場 品牌 時代贏得市場,就必須加強自己 品牌 建設,以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因為,擁有 品牌 意味著企業擁有綜合實力。
在當前國內復雜市場環境中,對中國企業來說,建立 品牌 是企業經營的底線和最后的砝碼,當產品、價格、服務等手段用盡之后,企業的溢價能力只剩下了 品牌 了。所以對于企業來說,做好 品牌 經營是企業目前唯一的出路,或者說做好 品牌 經營的鋪墊,是企業未來領先于人的籌碼。如果企業沒有自己的 品牌 ,那么就意味著只剩下了消亡,不管企業現在做的多大,生產能力多強,沒有 品牌 的企業,注定不可能長久。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經營品牌是企業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