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快消王國 娃哈哈 近兩年由于業績不盡如人意,開始尋求多種渠道的“救援”。無論是內部由 娃哈哈 創始人宗慶后之女宗馥莉掌管的宏勝飲料集團,率先大膽地嘗試改革,還是外部的積極地尋求并購其他國內外公司的跨界,不難看出 娃哈哈 正為未來擔憂而籌劃著。
5月9日,據彭博新聞社報道, 娃哈哈 最近正在與美國乳制品企業Dean Foods(迪恩食品)商洽,也證實了之前的市場傳聞。如果此次收購成功, 娃哈哈 又向跨界邁進了一步,但令人擔憂的是, 娃哈哈 此前的多元化案例卻鮮有成功。
再度跨界向乳業
根據上述報道內容顯示,宗慶后稱,公司正在與美國乳制品加工商Dean Foods商洽,但沒有透露細節。據了解,總部位于達拉斯的Dean Foods股價去年10月飆升,當時《金融時報》也報道了 娃哈哈 對這家公司有興趣。
“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立場對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收購產生了巨大影響,”宗慶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早期花了大量金錢和精力,結果最后一分鐘被美國政府叫停。”
此前,本報記者曾經報道宗馥莉正在接洽上市公司中國糖果,并擬收購后者,此次收購也是同樣情況。據上述采訪中宗慶后透露,此次的收購談判也是由宗馥莉負責。
據悉, 娃哈哈 集團已經在香港接洽了數家銀行,以幫助其完成對迪恩食品的收購。宏勝飲料還拜會了包括高盛在內的多家國際銀行,以準備對迪恩食品的潛在收購。
可見 娃哈哈 對這家來自大洋彼岸的迪恩食品覬覦已久,并對這次并購做了諸多準備。這也令外界很好奇迪恩食品究竟是怎樣的一家公司能讓 娃哈哈 如此上心?
此次 娃哈哈 的并購對象迪恩食品(Dean Foods)前身為Suiza Foods,Suiza Foods通過收購各個地區品牌,實現快速增長。2001年Suiza Foods收購老的Dean Foods,合并之后形成了全美最大的乳制品龍頭企業Dean Foods。
其實, 娃哈哈 此前并不是沒有接觸過乳制品這個領域,曾在2009年時, 娃哈哈 表示將在荷蘭準備委托合作伙伴生產原裝進口的嬰幼兒奶粉,命名愛迪生。但在近幾年還傳出因為銷售不佳以攤派的形式賣給員工的傳聞,近幾年時間里發展得不溫不火。
而更為有名的一次涉足乳業還要屬在快消行業內知名的“達娃之爭”,1996年 娃哈哈 曾與達能聯合成立合資公司,并有意攜手進軍東南亞開發奶飲料市場,后因達能欲收購 娃哈哈 而被拒絕,雙方以和解而分手,這場曠世持久的中外快消巨頭的聯姻落下帷幕,和達能的合作,也沒有給 娃哈哈 留下多少成功的乳業痕跡。此次 娃哈哈 為何還要頂風而上再次闖關乳制品行業?
有行業數據顯示,未來5年全球乳業市場的40%以上增長將來源于中國,不過,Dean Foods目前在中國幾乎沒有業務。業內人士認為, 娃哈哈 在與達能分手之后,乳制品類也缺乏亮點。若在收購后能使Dean Foods在中國占得一席之地,則會產生雙贏的效果。
陷多元化困局
中國全面放開二胎后,整個嬰童食品市場將有巨大發展空間,而食品飲料巨頭 娃哈哈 本應該充滿期待。但縱觀 娃哈哈 這些年發展,傳統飲料行業已經見到天花板,飲用水也難敵農夫山泉,百歲山近年來又后來者居上。市場和咨詢公司英敏特的數據也顯示, 娃哈哈 瓶裝水的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6.7%下滑至2016年的5.9%。即便是核心產品營養快線火了幾年后,現在也開始走下坡路,據歐睿咨詢數據顯示,在2014-2016年3年間, 娃哈哈 明星產品營養快線的銷售額分別為153.6億元、115.4億元、84.2億元,幾乎縮減一半。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5年, 娃哈哈 營收分別為636億元、783億元、728億元、494億元。如今, 娃哈哈 和當年許下的千億元目標漸行漸遠。
對于業績的下滑,宗慶后把更多的原因歸結于造假和媒體炒作以及網絡謠言。其認為,輿論環境對飲料行業的沖擊很大。
然而,飲料業務增長進入瓶頸期是不爭的現實。現已超過70歲的宗慶后并不輕言退休,在他的帝國中,還在精細地規劃著 娃哈哈 的未來。2010年就曾對外表示要“再造一個 娃哈哈 ”,爭取3年內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億元。為實現這一愿景, 娃哈哈 選擇了多元化,從過去的飲料,到后來的童裝、食品、商業、白酒, 娃哈哈 在不斷地尋求自己新的增長點。 但這些多元化業務中,真正能為公司帶來盈利尚沒有幾個。
回顧歷程,近來最為直接的失敗案例也正是 娃哈哈 的多元化,雖然 娃哈哈 的飲料業務目前市場占有率較高,但是增長空間減小,已遭遇發展瓶頸。這種情況下, 娃哈哈 亟須尋找新的增長點,這或許是 娃哈哈 多元化的初衷。
曾經作為宗慶后貼身秘書的羅建幸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娃哈哈 主業之外的多元化布局分散了管理層的過多精力。不是 娃哈哈 一家這樣,目前整體市場環境不利。同時,影響 娃哈哈 業績下滑的另外一個根本原因還在于最近一兩年內產品一般都是快速推出、快速衰落,像營養快線這種主力產品則越來越少。
被指產品老化
眾所周知,在 娃哈哈 內部,無論多元化的不奏效還是網絡謠言的打擊等因素影響,最終讓 娃哈哈 今非昔比的還是主業的問題。
“ 娃哈哈 的下滑主要是品牌和產品的老化,這對飲料市場來說是致命的。另外,產品的利潤下滑讓渠道商的配合度也越來越差。”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加之其跟三四線品牌的競爭和糾纏,和康師傅情況差不多。”
曾幾何時, 娃哈哈 的飲料業務依靠了龐大的經銷商隊伍,經銷商希望能有賣得動的爆款,新品推出后能迅速打開市場獲得品牌影響力才是關鍵。而今年4月, 娃哈哈 推出了3款飲料新品,已經淹沒在統一推出的新品海之言、小茗同學里了。
可在宗慶后的觀念中,只要產品好,渠道給力不愁東西賣不出去。
“ 娃哈哈 仍采用上世紀90年代的營銷理念。”朱丹蓬說,任何產品的背后一定是找準最核心消費人群的需求。
在2015年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年會上,宗慶后也表示,“我經常對研發人員說, 娃哈哈 發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不斷創新。但這幾年,我們的研發人員主要還是待在實驗室里閉門造車,推出來的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很難打開市場。”
不過其他飲料企業日子也并不舒坦,可口可樂和康師傅等飲料企業近幾年的業績也不盡如人意。業內認為,當前飲料市場分化,一些飲料替代產品的出現也影響了企業的業績。
5月9日,據彭博新聞社報道, 娃哈哈 最近正在與美國乳制品企業Dean Foods(迪恩食品)商洽,也證實了之前的市場傳聞。如果此次收購成功, 娃哈哈 又向跨界邁進了一步,但令人擔憂的是, 娃哈哈 此前的多元化案例卻鮮有成功。
再度跨界向乳業
根據上述報道內容顯示,宗慶后稱,公司正在與美國乳制品加工商Dean Foods商洽,但沒有透露細節。據了解,總部位于達拉斯的Dean Foods股價去年10月飆升,當時《金融時報》也報道了 娃哈哈 對這家公司有興趣。
“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立場對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收購產生了巨大影響,”宗慶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早期花了大量金錢和精力,結果最后一分鐘被美國政府叫停。”
此前,本報記者曾經報道宗馥莉正在接洽上市公司中國糖果,并擬收購后者,此次收購也是同樣情況。據上述采訪中宗慶后透露,此次的收購談判也是由宗馥莉負責。
據悉, 娃哈哈 集團已經在香港接洽了數家銀行,以幫助其完成對迪恩食品的收購。宏勝飲料還拜會了包括高盛在內的多家國際銀行,以準備對迪恩食品的潛在收購。
可見 娃哈哈 對這家來自大洋彼岸的迪恩食品覬覦已久,并對這次并購做了諸多準備。這也令外界很好奇迪恩食品究竟是怎樣的一家公司能讓 娃哈哈 如此上心?
此次 娃哈哈 的并購對象迪恩食品(Dean Foods)前身為Suiza Foods,Suiza Foods通過收購各個地區品牌,實現快速增長。2001年Suiza Foods收購老的Dean Foods,合并之后形成了全美最大的乳制品龍頭企業Dean Foods。
其實, 娃哈哈 此前并不是沒有接觸過乳制品這個領域,曾在2009年時, 娃哈哈 表示將在荷蘭準備委托合作伙伴生產原裝進口的嬰幼兒奶粉,命名愛迪生。但在近幾年還傳出因為銷售不佳以攤派的形式賣給員工的傳聞,近幾年時間里發展得不溫不火。
而更為有名的一次涉足乳業還要屬在快消行業內知名的“達娃之爭”,1996年 娃哈哈 曾與達能聯合成立合資公司,并有意攜手進軍東南亞開發奶飲料市場,后因達能欲收購 娃哈哈 而被拒絕,雙方以和解而分手,這場曠世持久的中外快消巨頭的聯姻落下帷幕,和達能的合作,也沒有給 娃哈哈 留下多少成功的乳業痕跡。此次 娃哈哈 為何還要頂風而上再次闖關乳制品行業?
有行業數據顯示,未來5年全球乳業市場的40%以上增長將來源于中國,不過,Dean Foods目前在中國幾乎沒有業務。業內人士認為, 娃哈哈 在與達能分手之后,乳制品類也缺乏亮點。若在收購后能使Dean Foods在中國占得一席之地,則會產生雙贏的效果。
陷多元化困局
中國全面放開二胎后,整個嬰童食品市場將有巨大發展空間,而食品飲料巨頭 娃哈哈 本應該充滿期待。但縱觀 娃哈哈 這些年發展,傳統飲料行業已經見到天花板,飲用水也難敵農夫山泉,百歲山近年來又后來者居上。市場和咨詢公司英敏特的數據也顯示, 娃哈哈 瓶裝水的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6.7%下滑至2016年的5.9%。即便是核心產品營養快線火了幾年后,現在也開始走下坡路,據歐睿咨詢數據顯示,在2014-2016年3年間, 娃哈哈 明星產品營養快線的銷售額分別為153.6億元、115.4億元、84.2億元,幾乎縮減一半。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5年, 娃哈哈 營收分別為636億元、783億元、728億元、494億元。如今, 娃哈哈 和當年許下的千億元目標漸行漸遠。
對于業績的下滑,宗慶后把更多的原因歸結于造假和媒體炒作以及網絡謠言。其認為,輿論環境對飲料行業的沖擊很大。
然而,飲料業務增長進入瓶頸期是不爭的現實。現已超過70歲的宗慶后并不輕言退休,在他的帝國中,還在精細地規劃著 娃哈哈 的未來。2010年就曾對外表示要“再造一個 娃哈哈 ”,爭取3年內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億元。為實現這一愿景, 娃哈哈 選擇了多元化,從過去的飲料,到后來的童裝、食品、商業、白酒, 娃哈哈 在不斷地尋求自己新的增長點。 但這些多元化業務中,真正能為公司帶來盈利尚沒有幾個。
回顧歷程,近來最為直接的失敗案例也正是 娃哈哈 的多元化,雖然 娃哈哈 的飲料業務目前市場占有率較高,但是增長空間減小,已遭遇發展瓶頸。這種情況下, 娃哈哈 亟須尋找新的增長點,這或許是 娃哈哈 多元化的初衷。
曾經作為宗慶后貼身秘書的羅建幸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娃哈哈 主業之外的多元化布局分散了管理層的過多精力。不是 娃哈哈 一家這樣,目前整體市場環境不利。同時,影響 娃哈哈 業績下滑的另外一個根本原因還在于最近一兩年內產品一般都是快速推出、快速衰落,像營養快線這種主力產品則越來越少。
被指產品老化
眾所周知,在 娃哈哈 內部,無論多元化的不奏效還是網絡謠言的打擊等因素影響,最終讓 娃哈哈 今非昔比的還是主業的問題。
“ 娃哈哈 的下滑主要是品牌和產品的老化,這對飲料市場來說是致命的。另外,產品的利潤下滑讓渠道商的配合度也越來越差。”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加之其跟三四線品牌的競爭和糾纏,和康師傅情況差不多。”
曾幾何時, 娃哈哈 的飲料業務依靠了龐大的經銷商隊伍,經銷商希望能有賣得動的爆款,新品推出后能迅速打開市場獲得品牌影響力才是關鍵。而今年4月, 娃哈哈 推出了3款飲料新品,已經淹沒在統一推出的新品海之言、小茗同學里了。
可在宗慶后的觀念中,只要產品好,渠道給力不愁東西賣不出去。
“ 娃哈哈 仍采用上世紀90年代的營銷理念。”朱丹蓬說,任何產品的背后一定是找準最核心消費人群的需求。
在2015年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年會上,宗慶后也表示,“我經常對研發人員說, 娃哈哈 發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不斷創新。但這幾年,我們的研發人員主要還是待在實驗室里閉門造車,推出來的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很難打開市場。”
不過其他飲料企業日子也并不舒坦,可口可樂和康師傅等飲料企業近幾年的業績也不盡如人意。業內認為,當前飲料市場分化,一些飲料替代產品的出現也影響了企業的業績。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當“娃哈哈”老了 新并購能否拯救產品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