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天天果園 在經歷了七年的發展后,創始人王偉對當下整個行業的判斷是即將回暖,甚至大熱,他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呢?為了闡明觀點,王偉撰文分析了當下生鮮電商面臨的局勢。
剛剛過去的愚人節,是 天天果園 成立七周年的日子。我們團隊一直自比笨小孩、愚公,七年來每一天就是一根筋的找水果、運水果、包水果、送水果。沒去多想別的,埋頭把臟活累活做徹底,還真的做到垂直領域第一。這7年說實話是很辛苦的,但一直蠻有激情,對生鮮電商行業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最近半年多來,行業有些大起大落,資本對生鮮電商整體不太樂觀,有一些公司出了問題(為什么出問題,可以看上一篇《為風口而創業的人,早點洗洗睡吧》),但是我反而感到這個行業已經做好準備回暖了,而且非常有可能大熱,這讓我在七周年這幾天的心情既興奮又焦慮。興奮之處在于,經過過去兩年的摸索,我對生鮮電商行業看得比任何時候都清楚,對未來更加堅定。為什么焦慮?因為我擔心做得不夠好,對不起這個時代。
當下生鮮電商兩大機遇:
第一,供給側改革
今年我對自己和 天天果園 的要求是,忘記外面的浮躁與喧嘩,聽從自己的內心,一心一意的把生鮮事業做扎實。
“兩會”以來,“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等成為市場熱詞。在我看來,“供給側改革”最容易實現突破的,正是在生鮮電商領域。一邊是各地優質水果鋪天蓋地的滯銷新聞,一邊是消費者在抱怨吃不到好的國產水果,行業上下游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
本該在“供給側改革”中擔任主力的生鮮電商,卻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都放到了低價爭奪消費者的環節,這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在供應鏈、物流、品牌等商家應該著重發力的環節。
而 天天果園 則開始啃國產水果這一生鮮供應鏈中的硬骨頭。我們雖然起家于進口水果,但我們一直致力于增加國產水果的比重,2015年我們從原來的1:9,做到了4:6,未來我們希望國產與進口的比例是5:5。國內農業供給側改革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是一次機會。
為抓住這次機會,2015年 天天果園 開始試水標準化,在云南投資了一個水果分揀的工廠。通過生產線上的紅外線技術,我們可以了解水果的甜度、大小等信息,提升生產優質水果的果農的收入。
生鮮電商是個非常燒錢的行業。錢燒完了不可怕??膳碌氖牵X燒完了,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天天果園 希望投資人給到的錢,能燒在有利于生鮮電商健康發展的體系上。大家可能最近有聽到 天天果園 完成D輪融資的消息。談融資時,我就是這么跟投資人說的,其間也拒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投資人。
第二,消費升級的2.0時代
屬于生鮮電商的大時代,除了政策支持,還離不開對消費升級的預期。我們一直在說,生鮮是高頻、剛需的商品,這是建立在消費升級的基礎之上的。
我們理解的消費升級,不是消費成本的升級,而是在選擇增多的前提下,消費者消費理念的逐步理性。
在電商的推動下,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經歷第二次的消費升級。第一次是在10年前,淘寶等電商平臺的推動下,傳統渠道商品低附加值、虛高毛利的特點徹底暴露,消費者用腳投票轉向價格更為合理的電商平臺,即消費者開始用更加理性的價格來購買商品。
第二次消費升級發生在最近幾年,消費者嘗試通過各種渠道去購買品質更好的商品,價格依然重要但不再起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消費者去海外買馬桶蓋和奶粉,各種跨境電商平臺如小紅書等雨后春筍般的成長。
天天果園 也將是消費升級2.0版的最大收益者。雖然生鮮電商的滲透率仍不足2%,但我們從調研及后臺數據能看到,消費者對有品質的商品,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家庭消費正在這場消費升級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過去我們常說,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現在這矛盾依然沒有變。
城市中產階級正在成為消費升級2.0版的主力軍?,F在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大約有1.09億,未來會達到幾億。很多人想吃新鮮美味的東西,但是市場給他們的只有低價、低品質和低服務的東西。
剛剛過去的愚人節,是 天天果園 成立七周年的日子。我們團隊一直自比笨小孩、愚公,七年來每一天就是一根筋的找水果、運水果、包水果、送水果。沒去多想別的,埋頭把臟活累活做徹底,還真的做到垂直領域第一。這7年說實話是很辛苦的,但一直蠻有激情,對生鮮電商行業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最近半年多來,行業有些大起大落,資本對生鮮電商整體不太樂觀,有一些公司出了問題(為什么出問題,可以看上一篇《為風口而創業的人,早點洗洗睡吧》),但是我反而感到這個行業已經做好準備回暖了,而且非常有可能大熱,這讓我在七周年這幾天的心情既興奮又焦慮。興奮之處在于,經過過去兩年的摸索,我對生鮮電商行業看得比任何時候都清楚,對未來更加堅定。為什么焦慮?因為我擔心做得不夠好,對不起這個時代。
當下生鮮電商兩大機遇:
第一,供給側改革
今年我對自己和 天天果園 的要求是,忘記外面的浮躁與喧嘩,聽從自己的內心,一心一意的把生鮮事業做扎實。
“兩會”以來,“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等成為市場熱詞。在我看來,“供給側改革”最容易實現突破的,正是在生鮮電商領域。一邊是各地優質水果鋪天蓋地的滯銷新聞,一邊是消費者在抱怨吃不到好的國產水果,行業上下游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
本該在“供給側改革”中擔任主力的生鮮電商,卻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都放到了低價爭奪消費者的環節,這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在供應鏈、物流、品牌等商家應該著重發力的環節。
而 天天果園 則開始啃國產水果這一生鮮供應鏈中的硬骨頭。我們雖然起家于進口水果,但我們一直致力于增加國產水果的比重,2015年我們從原來的1:9,做到了4:6,未來我們希望國產與進口的比例是5:5。國內農業供給側改革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是一次機會。
為抓住這次機會,2015年 天天果園 開始試水標準化,在云南投資了一個水果分揀的工廠。通過生產線上的紅外線技術,我們可以了解水果的甜度、大小等信息,提升生產優質水果的果農的收入。
生鮮電商是個非常燒錢的行業。錢燒完了不可怕??膳碌氖牵X燒完了,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天天果園 希望投資人給到的錢,能燒在有利于生鮮電商健康發展的體系上。大家可能最近有聽到 天天果園 完成D輪融資的消息。談融資時,我就是這么跟投資人說的,其間也拒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投資人。
第二,消費升級的2.0時代
屬于生鮮電商的大時代,除了政策支持,還離不開對消費升級的預期。我們一直在說,生鮮是高頻、剛需的商品,這是建立在消費升級的基礎之上的。
我們理解的消費升級,不是消費成本的升級,而是在選擇增多的前提下,消費者消費理念的逐步理性。
在電商的推動下,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經歷第二次的消費升級。第一次是在10年前,淘寶等電商平臺的推動下,傳統渠道商品低附加值、虛高毛利的特點徹底暴露,消費者用腳投票轉向價格更為合理的電商平臺,即消費者開始用更加理性的價格來購買商品。
第二次消費升級發生在最近幾年,消費者嘗試通過各種渠道去購買品質更好的商品,價格依然重要但不再起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消費者去海外買馬桶蓋和奶粉,各種跨境電商平臺如小紅書等雨后春筍般的成長。
天天果園 也將是消費升級2.0版的最大收益者。雖然生鮮電商的滲透率仍不足2%,但我們從調研及后臺數據能看到,消費者對有品質的商品,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家庭消費正在這場消費升級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過去我們常說,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現在這矛盾依然沒有變。
城市中產階級正在成為消費升級2.0版的主力軍?,F在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大約有1.09億,未來會達到幾億。很多人想吃新鮮美味的東西,但是市場給他們的只有低價、低品質和低服務的東西。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天天果園七年了 創始人王偉發出行業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