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傳統零售業增長乏力,一組關于 便利店 的數據卻顯得格外亮眼:2016年上半年,七成以上 便利店 實現銷售額同比增長,其中近四成同比增長10%以上。就在今年初,阿里巴巴“聯姻”百聯集團,新零售征程再加速,社區型超市、 便利店 或是雙方合作切入點之一。一時間, 便利店 又被屢屢提起,儼然成了零售界的“明日之星”。
記者調查發現,在重慶, 便利店 逆襲的時機還未來臨,在風口到來之前,外資品牌和本土品牌正忙著跑馬圈地,加速布局擴張。
現狀:外資VS本土品牌VS傳統商超 便利店 深入工作生活
繁華地段的房租門面,對 便利店 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在實體經濟連連“叫苦”之時, 便利店 的發展卻令人眼前一亮。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國 便利店 行業經營情況簡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 便利店 行業73.8%的企業實現了銷售額同比增長,其中同比增長10%以上的企業占比達到38.1%。
“有時候加班到凌晨,想喝杯熱水、吃點熱飯,可街邊的飯館都關門了。”23歲的王小姐在光電園一家IT企業上班,對于像她這樣需要經常加班的上班族來說,24小時的 便利店 ,無疑是暖胃的不二選擇,她常常到小區附近的 便利店 買些關東煮或加熱后的便餐打包帶回家。“規范化、連鎖化的 便利店 更讓人放心。”
業內公認的 便利店 興起存在幾個必要條件: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老齡化水平上升、單身者和雙職工家庭增加。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重慶市人均GDP就達到了7617美元,全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7.42%。
那么重慶目前的 便利店 發展情況如何?記者走訪發現, 便利店 正逐漸深入重慶人的生活,目前行業內呈現外資與本土“火拼”的局面,以羅森、7-Eleven等為代表的外資品牌,和以可購、若家等為代表的本土品牌,紛紛搶占有利地形。
2010年7月,羅森率先進入重慶,截至2016年底,在渝已擁有近140家門店。7-Eleven于2013年底進入重慶,目前在渝擁有36家門店,雖然在數量上無法與羅森抗衡,但從近兩年開店選址來看,其更重視搶占重慶發展新區域的市場份額,例如沙坪壩大學城區域和渝北區。可購與若家則是本土品牌中的代表,可購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重慶已有400余家門店。截至2016年底,若家也已有280余家門店。在寫字樓扎堆和小區密集的零售業態黃金區域,常常可見在百米以內三四家 便利店 的布局,有的甚至隔著馬路面對面開著。
外資與本土品牌在廝殺,傳統商超也意圖分一杯羹。永輝計劃今年在重慶主城各大社區開設20家左右社區門店。中百超市、重百、家樂福、麥德龍等大賣場和百貨公司也相繼進入 便利店 行業,掘金小業態。
但市場遠未飽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開放程度、經濟水平等原因,重慶市民對 便利店 的接受度雖然不斷增加,但較沿海城市仍有差距,目前重慶絕大多數外資 便利店 還屬于虧損階段。為什么虧損還要繼續擴張?該業內人士表示,重慶 便利店 的密度還遠遠低于沿海發達地區的水平,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的盈利狀況不是最重要的,在風口到來前,跑馬圈地才是正事。
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城市 便利店 發展指數”也印證了這一點,重慶2015年的 便利店 增長率達到20%。飽和度(即2015年該城市總人口數/2015年該城市門店總量)為28846人,即平均28846人擁有一家 便利店 ,在全國來看,處于較低水平,遠低于東莞市的1096人、長沙市的1957人、深圳市的2589人。
難關:行業高端人才緊缺 商品同質化競爭嚴重
不少 便利店 內商品同質化嚴重。
大家都瞄準了 便利店 這塊蛋糕,但味道如何,只有吃的人知道。
“ 便利店 高端人才流失率大、空缺大。”一家外資 便利店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重慶 便利店 行業的人才太少,而培養一個人才需要幾年時間,隨著近年來 便利店 行業的快速發展,人才培養及梯隊建設顯得尤為緊迫。
本土化也是一個難題。新鮮食品之于 便利店 ,就像生鮮之于超市,是拉客流的利器,尤其是便當、關東煮等熱加工食品,毛利率相當可觀,通常在35%—70%之間。但由于重慶獨特的餐飲文化,許多現場制作、路邊攤的小吃更受市民青睞,該外資 便利店 的鮮食自有品牌商品難以凸顯,公司也一直在探索“本土化”路程。
其次,房租成本高也是困擾 便利店 的一大問題。“這一排門面基本上都是一萬多一個月,每年按10%—15%的幅度遞增。”位于南坪萬壽路的一家本土 便利店 約15平方米大,生意好的時候一天營業額能達到4000—5000元,利潤一般在20%左右,其中房租就占了不小比例。再加上24小時 便利店 需要兩班人來回倒班,人力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
最讓這家 便利店 “頭疼”的是,相隔不到20米的馬路對面就有一家約30平米的小型商店,就在同一條街距離不到10米的地方,另一家24小時 便利店 也于近日開張,所賣商品同質化嚴重。
在資本市場上, 便利店 也未受青睞。據統計,在幾千家A股企業中,只有紅旗連鎖和中百便民兩家 便利店 性質的企業。而在門檻較低的新三板市場上,居然也看不到真正的 便利店 企業。“不上市融不到錢,上市可能賺不到錢,這是整個行業尷尬的地方。”一位投資人曾表示。
趨勢: 便利店 將成為零售業重點方向 重慶市場潛力大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7年中國 便利店 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規模》報告分析指出,隨著90后消費群體崛起、全面二胎放開后年輕群體生活節奏加快、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催生了“宅、懶、饞、急、忙、老”等需求, 便利店 貼近消費者,順應消費新趨勢,前景廣闊。
“從商業價值來看, 便利店 是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的。有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如日本, 便利店 與大賣場的占比是50%多與40%多,而在中國,這個數據是8%與92%。”重慶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對實體零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方式、實現跨界融合、不斷提升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及效率作出部署。重慶市商務委也于近日召集重點商超、 便利店 等企業開展座談會,討論制定相關措施。
在重慶市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李運楊看來, 便利店 以后肯定是零售行業重點發展的方向。“過去人們是去大賣場、超市購物,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不可能每天去逛。現在 便利店 的購買主力是80后、90后,他們追求的是快速、隨性、碎片化的消費,對于時間成本的考慮要大于價格成本。”
突圍:精準服務目標客戶 借“互聯網+”增強盈利模式
在 便利店 “火拼”的狀況下,商家又該如何站穩腳跟,突出重圍?李運楊指出, 便利店 能不能盈利,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對目標客戶群的精準服務。
“目前 便利店 的目標客戶群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開在辦公樓附近的,主要針對白領中午吃飯、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另一種是社區 便利店 ,除了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外,還可以有很多第三方增值服務,今后 便利店 的發展方向就是便利人們的生活。”李運楊說,比如在日本, 便利店 已經完成了對小餐館、面包房、咖啡館、洗衣房、報刊亭和物流的蠶食效果,并向高端消費產業進攻,與金融、IT、娛樂、電商、票務等結合。
如今,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碰撞出不少火花,李運楊認為 便利店 今后也可加入更多現代科技,實現更多服務。比如消費者可以在 便利店 的官網上挑選更豐富的商品,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趙萍指出, 便利店 對單品的利潤率要求高,盈利模式還需要加強探索,希望 便利店 能夠借著電子商務、O2O的契機迎來真正的黃金發展期。
《2017年中國 便利店 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規模》報告預測,未來“價差+流量變現+大數據+金融 便利店 ”或將成為“互聯網+社區”的變現方式。
記者調查發現,在重慶, 便利店 逆襲的時機還未來臨,在風口到來之前,外資品牌和本土品牌正忙著跑馬圈地,加速布局擴張。
現狀:外資VS本土品牌VS傳統商超 便利店 深入工作生活
繁華地段的房租門面,對 便利店 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在實體經濟連連“叫苦”之時, 便利店 的發展卻令人眼前一亮。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國 便利店 行業經營情況簡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 便利店 行業73.8%的企業實現了銷售額同比增長,其中同比增長10%以上的企業占比達到38.1%。
“有時候加班到凌晨,想喝杯熱水、吃點熱飯,可街邊的飯館都關門了。”23歲的王小姐在光電園一家IT企業上班,對于像她這樣需要經常加班的上班族來說,24小時的 便利店 ,無疑是暖胃的不二選擇,她常常到小區附近的 便利店 買些關東煮或加熱后的便餐打包帶回家。“規范化、連鎖化的 便利店 更讓人放心。”
業內公認的 便利店 興起存在幾個必要條件: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老齡化水平上升、單身者和雙職工家庭增加。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重慶市人均GDP就達到了7617美元,全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7.42%。
那么重慶目前的 便利店 發展情況如何?記者走訪發現, 便利店 正逐漸深入重慶人的生活,目前行業內呈現外資與本土“火拼”的局面,以羅森、7-Eleven等為代表的外資品牌,和以可購、若家等為代表的本土品牌,紛紛搶占有利地形。
2010年7月,羅森率先進入重慶,截至2016年底,在渝已擁有近140家門店。7-Eleven于2013年底進入重慶,目前在渝擁有36家門店,雖然在數量上無法與羅森抗衡,但從近兩年開店選址來看,其更重視搶占重慶發展新區域的市場份額,例如沙坪壩大學城區域和渝北區。可購與若家則是本土品牌中的代表,可購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重慶已有400余家門店。截至2016年底,若家也已有280余家門店。在寫字樓扎堆和小區密集的零售業態黃金區域,常常可見在百米以內三四家 便利店 的布局,有的甚至隔著馬路面對面開著。
外資與本土品牌在廝殺,傳統商超也意圖分一杯羹。永輝計劃今年在重慶主城各大社區開設20家左右社區門店。中百超市、重百、家樂福、麥德龍等大賣場和百貨公司也相繼進入 便利店 行業,掘金小業態。
但市場遠未飽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開放程度、經濟水平等原因,重慶市民對 便利店 的接受度雖然不斷增加,但較沿海城市仍有差距,目前重慶絕大多數外資 便利店 還屬于虧損階段。為什么虧損還要繼續擴張?該業內人士表示,重慶 便利店 的密度還遠遠低于沿海發達地區的水平,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的盈利狀況不是最重要的,在風口到來前,跑馬圈地才是正事。
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城市 便利店 發展指數”也印證了這一點,重慶2015年的 便利店 增長率達到20%。飽和度(即2015年該城市總人口數/2015年該城市門店總量)為28846人,即平均28846人擁有一家 便利店 ,在全國來看,處于較低水平,遠低于東莞市的1096人、長沙市的1957人、深圳市的2589人。
難關:行業高端人才緊缺 商品同質化競爭嚴重
不少 便利店 內商品同質化嚴重。
大家都瞄準了 便利店 這塊蛋糕,但味道如何,只有吃的人知道。
“ 便利店 高端人才流失率大、空缺大。”一家外資 便利店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重慶 便利店 行業的人才太少,而培養一個人才需要幾年時間,隨著近年來 便利店 行業的快速發展,人才培養及梯隊建設顯得尤為緊迫。
本土化也是一個難題。新鮮食品之于 便利店 ,就像生鮮之于超市,是拉客流的利器,尤其是便當、關東煮等熱加工食品,毛利率相當可觀,通常在35%—70%之間。但由于重慶獨特的餐飲文化,許多現場制作、路邊攤的小吃更受市民青睞,該外資 便利店 的鮮食自有品牌商品難以凸顯,公司也一直在探索“本土化”路程。
其次,房租成本高也是困擾 便利店 的一大問題。“這一排門面基本上都是一萬多一個月,每年按10%—15%的幅度遞增。”位于南坪萬壽路的一家本土 便利店 約15平方米大,生意好的時候一天營業額能達到4000—5000元,利潤一般在20%左右,其中房租就占了不小比例。再加上24小時 便利店 需要兩班人來回倒班,人力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
最讓這家 便利店 “頭疼”的是,相隔不到20米的馬路對面就有一家約30平米的小型商店,就在同一條街距離不到10米的地方,另一家24小時 便利店 也于近日開張,所賣商品同質化嚴重。
在資本市場上, 便利店 也未受青睞。據統計,在幾千家A股企業中,只有紅旗連鎖和中百便民兩家 便利店 性質的企業。而在門檻較低的新三板市場上,居然也看不到真正的 便利店 企業。“不上市融不到錢,上市可能賺不到錢,這是整個行業尷尬的地方。”一位投資人曾表示。
趨勢: 便利店 將成為零售業重點方向 重慶市場潛力大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7年中國 便利店 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規模》報告分析指出,隨著90后消費群體崛起、全面二胎放開后年輕群體生活節奏加快、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催生了“宅、懶、饞、急、忙、老”等需求, 便利店 貼近消費者,順應消費新趨勢,前景廣闊。
“從商業價值來看, 便利店 是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的。有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如日本, 便利店 與大賣場的占比是50%多與40%多,而在中國,這個數據是8%與92%。”重慶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對實體零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方式、實現跨界融合、不斷提升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及效率作出部署。重慶市商務委也于近日召集重點商超、 便利店 等企業開展座談會,討論制定相關措施。
在重慶市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李運楊看來, 便利店 以后肯定是零售行業重點發展的方向。“過去人們是去大賣場、超市購物,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不可能每天去逛。現在 便利店 的購買主力是80后、90后,他們追求的是快速、隨性、碎片化的消費,對于時間成本的考慮要大于價格成本。”
突圍:精準服務目標客戶 借“互聯網+”增強盈利模式
在 便利店 “火拼”的狀況下,商家又該如何站穩腳跟,突出重圍?李運楊指出, 便利店 能不能盈利,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對目標客戶群的精準服務。
“目前 便利店 的目標客戶群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開在辦公樓附近的,主要針對白領中午吃飯、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另一種是社區 便利店 ,除了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外,還可以有很多第三方增值服務,今后 便利店 的發展方向就是便利人們的生活。”李運楊說,比如在日本, 便利店 已經完成了對小餐館、面包房、咖啡館、洗衣房、報刊亭和物流的蠶食效果,并向高端消費產業進攻,與金融、IT、娛樂、電商、票務等結合。
如今,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碰撞出不少火花,李運楊認為 便利店 今后也可加入更多現代科技,實現更多服務。比如消費者可以在 便利店 的官網上挑選更豐富的商品,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趙萍指出, 便利店 對單品的利潤率要求高,盈利模式還需要加強探索,希望 便利店 能夠借著電子商務、O2O的契機迎來真正的黃金發展期。
《2017年中國 便利店 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規模》報告預測,未來“價差+流量變現+大數據+金融 便利店 ”或將成為“互聯網+社區”的變現方式。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重慶便利店生存現狀調查:風口到來之前,先跑馬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