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起, 百果園 開始頻繁在社交媒體上刷屏。
這家從深圳起家的水果連鎖品牌,先是拿到天圖資本領投的4億元融資;緊接著在北京反客為主,將當地同行果多美并入囊中;當新零售概念興起時,又宣布并購水果電商一米鮮。
百果園 算是水果連鎖零售的開拓者,至今這種專營水果的店鋪,都是中國獨有的現象。通常來說,與消費品相關的行業會依次經歷人口紅利期、品牌紅利期和寡頭紅利期。水果連鎖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人口紅利階段打轉,每個城市都有許多水果店,卻沒有形成品牌辨識度,也少有突破區域限制到異地開店的。
百果園 的突然發力,讓水果連鎖行業跨過品牌紅利期,直接進入到寡頭階段——除了在杭州還有鮮豐水果、兄弟果業形成抗衡之勢外, 百果園 在其他所到之處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無論是門店數量,還是水果品質,都令當地同行毫無招架之力。
在傳統生鮮供應鏈模式下,水果對本地貨源的依賴極大。長期以來,水果連鎖又被當成是“小生意”,鮮有專業人才進入。甚至在業界固有的認知里,水果連鎖根本無法做大做強。直到近幾年,消費升級大趨勢下,這個行業才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
“現階段的水果連鎖,大部分都時間非常短。 百果園 已經跑了十幾年了,中間不停試錯,該吃的虧都吃了。我相信再等10年肯定還會出現很強勢的品牌,只是 百果園 比別人早發展了那么多年。”天圖資本投資合伙人潘攀說。
但 百果園 創始人兼董事長余惠勇并不認同寡頭一說:“中國水果零售的規模大概是1萬億元,我們的年銷售額還沒過百億,連1%都不到,離寡頭差得非常遠。”他告訴《財經天下》周刊記者, 百果園 的目標是至少做到全國水果零售額的十分之一。
從深圳到全國
說起來,從事水果生意的余惠勇,還是科班出身:江西農業大學畢業,1995年進入深圳市愛地綠色食品總匯有限公司做水果貿易。彼時中國連鎖業正進入成長期,掛著統一招牌的餐飲、鞋服、干洗連鎖店遍地開花。國外巨頭也開始扎堆進軍中國市場,標志性事件是1996年,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商沃爾瑪在余惠勇生活的深圳,開出了第一家門店。
那段時間,經常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余惠勇有個疑惑:為何路邊的商店里惟獨少了水果連鎖店的身影?仔細研究后,發現世界上竟然還沒有水果連鎖的零售形式。余惠勇隱隱感到,水果連鎖或許是個商機,誰先做起來,極有可能成為全球老大。
2002年,余惠勇在華強北商圈的福華路租下一個門面,開出了第一家 百果園 ,店內專營水果。開業后,消費者被這種賣水果的新鮮業態所吸引,經常需要排隊才能買到。兩年的時間里, 百果園 通過加盟的方式,擴張至70多家門店,而且開一家火一家。
2004年,余惠勇認為異地擴張的時機成熟,開始進入廣州市場,并且定下了“2006年進上海,2008年進北京奧運”的目標。沒想到的是, 百果園 在廣州沒開幾家門店就已經撐不下去了,經營陷入困境。
碰壁后的 百果園 不得不撤回深圳。此時深圳的生意雖然火爆,卻并不賺錢。這里還有一個插曲,早在2002年, 百果園 開到第6家門店時,深圳當地出現了30多家模仿 百果園 的水果連鎖品牌。但半年之后,它們中的大部分無力堅守,不得不關門大吉。
虧損的壓力,同行的退出,讓余惠勇一度動了放棄的念頭。 “如果當時70多家店都是直營店,我就關掉不做了。”余惠勇解釋說,那時 百果園 僅僅為加盟店尋找貨源和采購商品,是一種松散的加盟關系。而這些加盟主原來都是不懂水果的,如果余惠勇退出,失去專業指導的加盟店極有可能遭殃。
余惠勇還是堅持了下來:“顧客喜歡,說明這個市場是真實存在的,它一定是解決了顧客的痛點。不賺錢,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把握水果零售的內在規律。”
連鎖對商品的標準化有極高的要求,而水果偏偏又是極不標準的一類商品。兩者的矛盾導致了水果連鎖無法像其他連鎖店那樣,快速復制的同時還能實現盈利。
認識到問題根源后的余惠勇,花了很多時間和工夫去研究標準化。簡單來說,開好水果連鎖店,需要掌握復制門店的連鎖技術以及經營商品的零售技術。連鎖技術尚有現成的理論和參考,但是關于水果的零售技術卻只能自己摸索。
不同于工業品,水果受品種、天氣、種植和采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零售商若想獲得穩定且優質的果品,要么對種植進行干預,要么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幾乎沒有多想,余惠勇開始著手建立種植基地、研發產品和布局基地直采等。這些都是投入大、見效慢的工作,公司盈利前,余惠勇只能繼續靠水果貿易來填補虧空。
到了2009年,公司初步實現盈利,積累了不少直營店的管理經驗, 百果園 再次進入廣州市場,緊接著又開到了海口。到2012年成立10周年時, 百果園 在深圳、廣州和海口三地已經擁有300多家店。那年的年度大會上, 百果園 把全球40多個國家的供應商請到了現場。
彼時的 百果園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已經是一家初具規模的連鎖企業了。余惠勇的太太徐艷林告訴他,直到那時,她才相信 百果園 是個靠譜的生意。 “你之前說要做到全球第一,我們一個個不說話,都覺得你是個瘋子。現在我們都信了。”
徐艷林當初辭掉穩定的中學老師工作,跟余惠勇一起創業,后來臨危受命出任總經理一職。 百果園 最困難時,她曾因交不起某知名協會的會費當眾掉了眼淚。
2015年獲得天圖資本投資后, 百果園 正式向全國擴張。天圖資本首席投資官馮衛東曾對媒體表示,此輪融資幫助 百果園 向外擴張,迅速占領市場,三到五年內上市。
在北京,天圖資本還投資了一家水果連鎖品牌果多美。果多美成立于2009年,與 百果園 的中高端精品小店不同,它走面向大眾的大店路線,到2015年時在北京市場已有50多家門店。據天圖資本投資合伙人潘攀介紹,當時果多美的體量在全國水果連鎖行業能排進前三。
然而也是那個時候,中國零售業集體陷入了困頓和迷茫,果多美的業績也出現下滑趨勢。核心高管對此的分析是,電商攻勢太猛,搶了線下的市場,失去信心的職業經理人甚至帶著團隊離開,公司一時人心動蕩。
當時恰逢 百果園 亟待打開北京市場,與果多美又同屬“天圖系”,雙方想到了合并——一方面 百果園 可以借助果多美在北京覆蓋更多人群,另一方面果多美有機會利用 百果園 的供應鏈優勢扭轉頹勢。
作為并購方,余惠勇在談判時做了很大妥協,他只堅持一點:果多美業績下滑絕不是電商沖擊造成的,而是由于過分擔心電商以致人心波動。況且果多美在行業里摸索出了一套水果連鎖大店的運營模式,非常難得,只要堅守住就一定會成功。
余惠勇的態度很堅決:“你認同這一點我就并購,不認同就免談。”
并購很快敲定。本以為之后二者會共同聯手迅速圈占北京市場,尚未恢復元氣的果多美卻再生變數:三位創始股東認為堅守無望,相繼退出,留下剛剛上任的總經理張云根獨守殘局。
張云根上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全時便利店擔任總經理。他在任時,全時便利店從30多家門店的初創品牌,發展成為300多家店的北京便利店龍頭。2015年8月,他接受果多美的邀請,出任總經理一職。
在張云根看來,零售的價值在于效率,而水果由于高周轉的特性,是最能體現效率的商品。 “要成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首先還得把高周轉屬性的零售玩好,才能站在行業的制高點。”
但是,滿懷理想和抱負的張云根來到果多美后,卻被現實狠狠擊了一下。當時果多美已經陷入全面虧損,現金流狀況堪憂。同時,原有核心高管集體換血,公司從上到下人心渙散,對果多美的未來充滿懷疑。
對于張云根來說,當初的所有理想只能束之高閣,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來。在公司資金鏈幾近斷裂的情況下,他咬著牙投入了200萬元用于提高水果的周轉率,理由是“銷售做上去,才能聚人心”。
到2015年12月時,果多美終于扭虧為盈。2016年春節前,張云根從 百果園 借了1500萬用于節日期間的商品備貨。春節過后第10天,果多美就還清了這筆錢。至此,張云松了一口氣,公司總算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
緊接著,張云根與核心股東商量,拿出15%的股權分配給核心管理層。然后改革大鍋飯式的績效方式,把業績獎勵集中到核心經營者身上。當核心團隊發現企業經營好壞與個人利益相關時,積極性自然被激發出來。
而面對員工對自己“不懂水果”的質疑,張云根確定了親自抓產品的策略,每個月幾乎有一半時間在外出差,尋找各種有競爭力的水果,改變門店的單店盈利模型。以菠蘿蜜為例,果多美把適合在南方銷售的新鮮菠蘿蜜,通過采摘技術和冷鏈技術帶到北京門店,一個月就獲利百萬元。
2017年初, 百果園 成立北京特區,張云根升為特區總經理,負責 百果園 和果多美在北京的所有業務。至此,果多美的現金流比他接手時整整提高了350%,2016年凈利增長了46%。
果多美是 百果園 并購的第一案,也是融合難度最大的,外界免不了猜測,余惠勇到底用了何種鐵腕才力挽狂瀾?并購完成一年半后的今天,余惠勇習慣性地瞇起眼睛,一字一頓地告訴《財經天下》周刊記者:“ 百果園 沒有向果多美派出任何管理人員,因為不干涉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
但是他也強調,自己是要抓大方向的。當初,余惠勇不認可“果多美受電商沖擊”一說,并以 百果園 的事例灌輸堅守、認真經營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讓果多美免于病急亂投醫。最終,果多美在張云根的帶領下,回歸商品和經營品質。
在果多美之后, 百果園 又陸續并購了南京鮮時代、寧波 百果園 (注:兩者雖同名,但此前并無關系)、長沙綠葉水果等區域水果連鎖品牌。由于上述品牌的店鋪業態與 百果園 相似,目前已全部翻牌為 百果園 ,并且迅速推進在當地的擴張。
“未來并購模式還會繼續,因為行業內能夠堅守的,哪怕只開了幾十家店都很不容易,我們希望更多的是整合,相互幫襯,不要去做惡性競爭。”余惠勇說。
截至目前, 百果園 已經在全國31個城市擁有1800多家門店。
從線下到線上
很難想象,那個在談判桌上否認電商沖擊生意的余惠勇,早在2008年就嘗試著在網上賣水果。而且不同于電商一貫的燒錢買流量的起家模式, 百果園 的這家電商從誕生起目標就是盈利。
然而局限性也明顯——規模一直做不大,或者說不敢做大。 “一虧錢就不敢動”的困局,讓余惠勇意識到做電商還要看基因,線下企業孵化的團隊很難與電商的脾性相契合。 “一定要在電商行業里挑選一家優秀的企業進行合作聯姻,補足我們的不齊。”
確定想法后,余惠勇幾乎看遍了國內所有知名的生鮮電商,最后把目光聚焦在了一米鮮身上。一米鮮是一家以C2B和O2O模式賣水果的互聯網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融資三輪,積累了400萬用戶。
一米鮮的創始人焦岳此前是阿里友盟副總裁,貼身觀察了淘寶、天貓的發展。在他看來,生鮮被電商化的時間最晚,根本原因在于其商品、物流和倉配三端供應鏈的難度非常高。2014年眾包物流和外賣平臺崛起,解決了3公里內的倉配和物流難題。當時焦岳就想過,能否有一種模式,既可以像天貓那樣從中心倉發貨,也可以3公里內及時送達,還能線上下單線下自提。后來成立一米鮮,就是按照這種混合模式運營的。
那時一米鮮的及時送業務,主要通過前置倉來完成,即每個城市設有一個配送大倉和多個小型分倉。商品在配送中心完成抽檢和分裝,再送至各個區域的校園自提點和前置分倉,最后由達達、美食送等眾包配送團隊送達。
焦岳發現,線下水果零售店天然是個不錯的前置倉,但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開實體店并不現實。好在通過果業的一些活動,他很快接觸到了 百果園 和果多美,并與門店達成合作。
2016年1月,一米鮮在資本寒冬中完成B輪融資,焦岳卻并沒有因此興奮太久。那時整個資本市場對垂直電商的關注和幫助減少,而一米鮮的業務水平也遇到了瓶頸,每月的銷售額維持在兩三千萬元,很難再上一個臺階。
在合作中,一米鮮與 百果園 對彼此的了解愈發深厚,2016年6月,雙方正式在全國24個城市推出59分鐘及時送業務。 百果園 門店的覆蓋范圍從500米擴大到了3000米,單店銷售額則平均增長15%~20%。在此期間,雙方合并一事開始提上日程。
余惠勇坦言,焦岳和一米鮮的團隊是讓他下決心并購的最主要因素。 “合并也好,并購也好,本質是融合,要形成新的生命體,甚至誕生新的物種。因此,團隊會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條件,它一定是經過戰火的洗禮依然頑強屹立的。我認為一米鮮是符合這個條件的。”
在談判中,焦岳的為人給余惠勇留下了深刻印象。余惠勇回憶說,焦岳關心的始終就兩個問題,一是自己的團隊在 百果園 體系內實現價值,二是投資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幾乎沒怎么談到個人利益。
而對于焦岳來說,雖然 百果園 是家線下企業,但第一次打交道時就發現彼此很合拍,特別是余惠勇“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做水果”的定位讓他既意外又敬佩。 “我覺得老余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很喜歡水果,然后很有情懷,是真的想把這份事業做好。”
最終的并購在2016年11月敲定。焦岳任 百果園 集團的副總經理,成為集團最年輕的高管,分管線上業務和創新業務。一米鮮的團隊也分別融入到 百果園 的各個部門中,核心團隊幾乎沒有流失。這樣順利的并購在行業里并不常見。
“被并購一方的心理肯定是處于弱勢的,這個時候并購方放低身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兩年, 百果園 持續并購多家企業,余惠勇會反復在公司上下灌輸一個觀點:雖然對方被并購了,但是人家有做得好的地方,我們要非常清楚認識到它的價值,而不是說被并購了,就是失敗的。 “一定是因為你優秀,我們才走到了一起。”
百果園 并購一米鮮的時間點很微妙,彼時“新零售”的概念剛被提出,實體零售的價值被重估,一反過去與電商競爭中的被動地位,開始主動出擊。2016年沃爾瑪入股京東、華潤戰略投資新美大就是例證。
天圖資本投資合伙人潘攀認為,對于生鮮電商,供應鏈的重要性要高于流量,企業應該先做供應鏈再獲取流量。生鮮供應鏈的養成需要時間,任何人都無法花更多的錢就能買到更好的貨。 百果園 恰恰在供應鏈上耕耘多年,與一米鮮合并后,如果“能互聯網的武器用好,很有可能變成一個全球化的公司”。
焦岳接手電商業務后,首先將 百果園 線下的門店進行O2O化,把過去的實體店升級為“實體店+虛擬店”模式,覆蓋方圓3公里;然后基于 百果園 在全國的15個中心倉,將B2C業務拓展到更多的城市。一米鮮的App、微信商城以及微信群等都得到了保留,消費者曬單、用戶基于水果的話題可以繼續產生內容。焦岳認為,這些內容都可以增加用戶黏性。
改版后的 百果園 App也擺脫了過去只有銷售功能的單一定位,更強調服務功能。例如, 百果園 門店很早就推出了“不好吃無條件退貨”,現在App也上線了“不好吃瞬間退款,退多少消費者決定”的功能。此外,過去像榴蓮、西瓜這樣的商品很難在網上實現標準化銷售, 百果園 App推出了線上消費、門店稱重、不足重量差額退款的方式。
并購時, 百果園 定下的目標是2017年線上業務銷售占比達到10%,到2020年時增至30%。目前,10%的任務已經提前完成,線上的月交易額達到7000萬元的規模,已經實現盈利。其中在第三方平臺上已經穩坐水果類目的頭把交椅,自營平臺的銷售額也每天穩定在100萬元以上。
說完這些冰冷理性的數字,焦岳突然話鋒一轉,變得感性起來:“我內心很感激余董能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因為不讓我做這件事(水果電商),可能比虧錢更難受。自己曾經的愿景和夢想還在,沒有夭折,還幫 百果園 延續了事業,這對我很重要。"
跟上節奏
外人眼里的 百果園 正在舍命狂奔。2017年以來,幾乎每周都要開出10家以上的門店。進入4月,這個數字又飆升為30家。
余惠勇直言:“當下是 百果園 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2016年,公司內部第二個“五年規劃”出爐, 百果園 定下了2020年開1萬家店、年銷售額達到400億元的目標。
1萬家店是什么概念?羅森、全家、百勝等全球連鎖品牌都曾放言要在中國開1萬家店,然而至今尚未達成這一目標。 百果園 雖然用15年時間開了近2000家店,但與萬店目標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在這個目標提出之前,余惠勇讀了一本叫《登頂》的書,這本曾被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推薦給企業家的書中提到,登頂并非要征服一座山,而是征服自己,完成自我的修煉。
余惠勇很受觸動,在他看來, 百果園 正處在生鮮零售這座山峰的登頂之路上,必須要看到對于自身的意義,否則很難鼓起勇氣走下去。也就是說,相比1萬家店的目標,余惠勇更在意 百果園 能否在迅速擴張中變得羽翼豐厚,更有競爭力。
“全世界能開到1萬家以上的連鎖店,沒有一家供應鏈不是標準化的。”潘攀認為,供應鏈依然是 百果園 現在及未來修煉的重點。
商品中心總經理朱啟東曾是 百果園 第一家店的店長,親歷過公司所有的大風大浪,但是現在他依然會睡不好覺,彈藥不足的恐慌時常襲來——擔心好的水果太少,生怕貨源的拓展跟不上門店發展的速度。在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優質水果產區奔波,已經成為他和采購團隊工作的日常。
恐慌感是從2014年開始有的。 百果園 到2012年才開了300多家店,2014年就變成了700多家,之后每年都會凈增三四百家店。隨著來貨量越來越大,朱啟東發覺供應商的潛能快到瓶頸了。
他回憶當初采購一批泰國榴蓮,只有一家工廠(采摘后根據 百果園 的要求進行包裝和預處理)供貨,產能是兩個柜,但門店的需求量是三個柜。最后只能在門店之間分貨,而不是像其他水果那樣想訂多少就訂多少,這樣一來就抑制了店里的消費能力。去年, 百果園 在泰國新建了兩家工廠。今年,朱啟東依然要馬不停蹄地尋找靠譜的供應商。
百果園 目前有幾種采購渠道,第一,自建的種植基地;第二, 百果園 提煉種植標準和生產技術,由基地做OEM生產;第三,源頭直接采購;第四,向供應商和貿易商訂購,以及從批發市場采購。
“供應商還是不夠多。”盡管 百果園 已經有了不錯的供應體系,朱啟東的危機感還是很強。 “我們的供應商總是停留在這些人上,規模提高了,數量卻沒有隨之增加。”以前為了開發新的供應商,需要到批發市場找、到產地找,或者讓專家和朋友介紹。現在每個月的采購額超過4億元,還會繼續上升,而原有供應商產能總有遇到天花板的那一天,他始終在發愁如何找到更多合適的供應商和貨源。
此外,交易方式傳統導致效率低下以及回款速度跟不上商品周轉的速度,這些問題也在困擾著朱啟東。
針對供應鏈入門難、交易難和資金難的問題, 百果園 開發了“優果聯交易平臺”,已于4月1日上線。供應商可以在平臺上發布采購計劃、進行報價、查詢 百果園 水果質檢標準、遞交第三方質檢報告等;即將上線的供應鏈金融將提供貨到付款、訂單融資和生產性融資等,通過資金服務,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性。
平臺背后的開發者,是百果科技總經理徐永劍和他的團隊。早在 百果園 成立之初,徐永劍就曾兼職為公司搭建了包括收銀、ERP、后臺等在內的IT系統。2015年,在央企金融機構做了16年IT的徐永劍,以正式員工的身份回到 百果園 ,負責IT業務。
徐永劍以高出市場的薪酬招兵買馬,重新組建了隊伍,陸續對老系統進行改造升級,并搭建起產業互聯網模式的公司骨架。彼時 百果園 已經開始加速, “如果不能用產業互聯網的模式去提升效率,未來發展的壓力會很大。”在他看來,產業互聯網配合產業鏈金融,可使百果的發展更可控。
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工作效率的提升。徐永劍回歸一年半以來, 百果園 的門店從1000家增長至近2000家,管理人員卻沒怎么增加。
百果園 越跑越快,一定程度上與“店長養成制”有關——每年每兩家老店鋪會產生一名新店長,負責新店的開拓管理。店鋪基數越大,培養出的新店長越多,開店的速度隨之加快。
不過,門店基層人員卻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朱啟東兼任著成都特區總經理,熟練員工不夠多、成長得不夠快正成為困擾他的新難題,他甚至擔心會影響到業績。“一家店配5個人,除了店長和熟練的銷售員,其他3個都是新手,好的水果他不知道怎么賣,所以一定要加快人的培養。”
現在,每開一家 百果園 的固定投入在30萬元左右,新店越多,意味成本分攤得越高。余惠勇也坦承,這難免會影響到利潤,但整體來看, 百果園 的盈利水平還在正常范圍內。 “現在每年綜合成本成長10%左右,而 百果園 的年增長率都在10%以上。最關鍵的是,你的業績增長一定要跑贏成本。”
這家從深圳起家的水果連鎖品牌,先是拿到天圖資本領投的4億元融資;緊接著在北京反客為主,將當地同行果多美并入囊中;當新零售概念興起時,又宣布并購水果電商一米鮮。
百果園 算是水果連鎖零售的開拓者,至今這種專營水果的店鋪,都是中國獨有的現象。通常來說,與消費品相關的行業會依次經歷人口紅利期、品牌紅利期和寡頭紅利期。水果連鎖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人口紅利階段打轉,每個城市都有許多水果店,卻沒有形成品牌辨識度,也少有突破區域限制到異地開店的。
百果園 的突然發力,讓水果連鎖行業跨過品牌紅利期,直接進入到寡頭階段——除了在杭州還有鮮豐水果、兄弟果業形成抗衡之勢外, 百果園 在其他所到之處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無論是門店數量,還是水果品質,都令當地同行毫無招架之力。
在傳統生鮮供應鏈模式下,水果對本地貨源的依賴極大。長期以來,水果連鎖又被當成是“小生意”,鮮有專業人才進入。甚至在業界固有的認知里,水果連鎖根本無法做大做強。直到近幾年,消費升級大趨勢下,這個行業才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
“現階段的水果連鎖,大部分都時間非常短。 百果園 已經跑了十幾年了,中間不停試錯,該吃的虧都吃了。我相信再等10年肯定還會出現很強勢的品牌,只是 百果園 比別人早發展了那么多年。”天圖資本投資合伙人潘攀說。
但 百果園 創始人兼董事長余惠勇并不認同寡頭一說:“中國水果零售的規模大概是1萬億元,我們的年銷售額還沒過百億,連1%都不到,離寡頭差得非常遠。”他告訴《財經天下》周刊記者, 百果園 的目標是至少做到全國水果零售額的十分之一。
從深圳到全國
說起來,從事水果生意的余惠勇,還是科班出身:江西農業大學畢業,1995年進入深圳市愛地綠色食品總匯有限公司做水果貿易。彼時中國連鎖業正進入成長期,掛著統一招牌的餐飲、鞋服、干洗連鎖店遍地開花。國外巨頭也開始扎堆進軍中國市場,標志性事件是1996年,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商沃爾瑪在余惠勇生活的深圳,開出了第一家門店。
那段時間,經常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余惠勇有個疑惑:為何路邊的商店里惟獨少了水果連鎖店的身影?仔細研究后,發現世界上竟然還沒有水果連鎖的零售形式。余惠勇隱隱感到,水果連鎖或許是個商機,誰先做起來,極有可能成為全球老大。
2002年,余惠勇在華強北商圈的福華路租下一個門面,開出了第一家 百果園 ,店內專營水果。開業后,消費者被這種賣水果的新鮮業態所吸引,經常需要排隊才能買到。兩年的時間里, 百果園 通過加盟的方式,擴張至70多家門店,而且開一家火一家。
2004年,余惠勇認為異地擴張的時機成熟,開始進入廣州市場,并且定下了“2006年進上海,2008年進北京奧運”的目標。沒想到的是, 百果園 在廣州沒開幾家門店就已經撐不下去了,經營陷入困境。
碰壁后的 百果園 不得不撤回深圳。此時深圳的生意雖然火爆,卻并不賺錢。這里還有一個插曲,早在2002年, 百果園 開到第6家門店時,深圳當地出現了30多家模仿 百果園 的水果連鎖品牌。但半年之后,它們中的大部分無力堅守,不得不關門大吉。
虧損的壓力,同行的退出,讓余惠勇一度動了放棄的念頭。 “如果當時70多家店都是直營店,我就關掉不做了。”余惠勇解釋說,那時 百果園 僅僅為加盟店尋找貨源和采購商品,是一種松散的加盟關系。而這些加盟主原來都是不懂水果的,如果余惠勇退出,失去專業指導的加盟店極有可能遭殃。
余惠勇還是堅持了下來:“顧客喜歡,說明這個市場是真實存在的,它一定是解決了顧客的痛點。不賺錢,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把握水果零售的內在規律。”
連鎖對商品的標準化有極高的要求,而水果偏偏又是極不標準的一類商品。兩者的矛盾導致了水果連鎖無法像其他連鎖店那樣,快速復制的同時還能實現盈利。
認識到問題根源后的余惠勇,花了很多時間和工夫去研究標準化。簡單來說,開好水果連鎖店,需要掌握復制門店的連鎖技術以及經營商品的零售技術。連鎖技術尚有現成的理論和參考,但是關于水果的零售技術卻只能自己摸索。
不同于工業品,水果受品種、天氣、種植和采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零售商若想獲得穩定且優質的果品,要么對種植進行干預,要么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幾乎沒有多想,余惠勇開始著手建立種植基地、研發產品和布局基地直采等。這些都是投入大、見效慢的工作,公司盈利前,余惠勇只能繼續靠水果貿易來填補虧空。
到了2009年,公司初步實現盈利,積累了不少直營店的管理經驗, 百果園 再次進入廣州市場,緊接著又開到了海口。到2012年成立10周年時, 百果園 在深圳、廣州和海口三地已經擁有300多家店。那年的年度大會上, 百果園 把全球40多個國家的供應商請到了現場。
彼時的 百果園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已經是一家初具規模的連鎖企業了。余惠勇的太太徐艷林告訴他,直到那時,她才相信 百果園 是個靠譜的生意。 “你之前說要做到全球第一,我們一個個不說話,都覺得你是個瘋子。現在我們都信了。”
徐艷林當初辭掉穩定的中學老師工作,跟余惠勇一起創業,后來臨危受命出任總經理一職。 百果園 最困難時,她曾因交不起某知名協會的會費當眾掉了眼淚。
2015年獲得天圖資本投資后, 百果園 正式向全國擴張。天圖資本首席投資官馮衛東曾對媒體表示,此輪融資幫助 百果園 向外擴張,迅速占領市場,三到五年內上市。
在北京,天圖資本還投資了一家水果連鎖品牌果多美。果多美成立于2009年,與 百果園 的中高端精品小店不同,它走面向大眾的大店路線,到2015年時在北京市場已有50多家門店。據天圖資本投資合伙人潘攀介紹,當時果多美的體量在全國水果連鎖行業能排進前三。
然而也是那個時候,中國零售業集體陷入了困頓和迷茫,果多美的業績也出現下滑趨勢。核心高管對此的分析是,電商攻勢太猛,搶了線下的市場,失去信心的職業經理人甚至帶著團隊離開,公司一時人心動蕩。
當時恰逢 百果園 亟待打開北京市場,與果多美又同屬“天圖系”,雙方想到了合并——一方面 百果園 可以借助果多美在北京覆蓋更多人群,另一方面果多美有機會利用 百果園 的供應鏈優勢扭轉頹勢。
作為并購方,余惠勇在談判時做了很大妥協,他只堅持一點:果多美業績下滑絕不是電商沖擊造成的,而是由于過分擔心電商以致人心波動。況且果多美在行業里摸索出了一套水果連鎖大店的運營模式,非常難得,只要堅守住就一定會成功。
余惠勇的態度很堅決:“你認同這一點我就并購,不認同就免談。”
并購很快敲定。本以為之后二者會共同聯手迅速圈占北京市場,尚未恢復元氣的果多美卻再生變數:三位創始股東認為堅守無望,相繼退出,留下剛剛上任的總經理張云根獨守殘局。
張云根上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全時便利店擔任總經理。他在任時,全時便利店從30多家門店的初創品牌,發展成為300多家店的北京便利店龍頭。2015年8月,他接受果多美的邀請,出任總經理一職。
在張云根看來,零售的價值在于效率,而水果由于高周轉的特性,是最能體現效率的商品。 “要成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首先還得把高周轉屬性的零售玩好,才能站在行業的制高點。”
但是,滿懷理想和抱負的張云根來到果多美后,卻被現實狠狠擊了一下。當時果多美已經陷入全面虧損,現金流狀況堪憂。同時,原有核心高管集體換血,公司從上到下人心渙散,對果多美的未來充滿懷疑。
對于張云根來說,當初的所有理想只能束之高閣,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來。在公司資金鏈幾近斷裂的情況下,他咬著牙投入了200萬元用于提高水果的周轉率,理由是“銷售做上去,才能聚人心”。
到2015年12月時,果多美終于扭虧為盈。2016年春節前,張云根從 百果園 借了1500萬用于節日期間的商品備貨。春節過后第10天,果多美就還清了這筆錢。至此,張云松了一口氣,公司總算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
緊接著,張云根與核心股東商量,拿出15%的股權分配給核心管理層。然后改革大鍋飯式的績效方式,把業績獎勵集中到核心經營者身上。當核心團隊發現企業經營好壞與個人利益相關時,積極性自然被激發出來。
而面對員工對自己“不懂水果”的質疑,張云根確定了親自抓產品的策略,每個月幾乎有一半時間在外出差,尋找各種有競爭力的水果,改變門店的單店盈利模型。以菠蘿蜜為例,果多美把適合在南方銷售的新鮮菠蘿蜜,通過采摘技術和冷鏈技術帶到北京門店,一個月就獲利百萬元。
2017年初, 百果園 成立北京特區,張云根升為特區總經理,負責 百果園 和果多美在北京的所有業務。至此,果多美的現金流比他接手時整整提高了350%,2016年凈利增長了46%。
果多美是 百果園 并購的第一案,也是融合難度最大的,外界免不了猜測,余惠勇到底用了何種鐵腕才力挽狂瀾?并購完成一年半后的今天,余惠勇習慣性地瞇起眼睛,一字一頓地告訴《財經天下》周刊記者:“ 百果園 沒有向果多美派出任何管理人員,因為不干涉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
但是他也強調,自己是要抓大方向的。當初,余惠勇不認可“果多美受電商沖擊”一說,并以 百果園 的事例灌輸堅守、認真經營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讓果多美免于病急亂投醫。最終,果多美在張云根的帶領下,回歸商品和經營品質。
在果多美之后, 百果園 又陸續并購了南京鮮時代、寧波 百果園 (注:兩者雖同名,但此前并無關系)、長沙綠葉水果等區域水果連鎖品牌。由于上述品牌的店鋪業態與 百果園 相似,目前已全部翻牌為 百果園 ,并且迅速推進在當地的擴張。
“未來并購模式還會繼續,因為行業內能夠堅守的,哪怕只開了幾十家店都很不容易,我們希望更多的是整合,相互幫襯,不要去做惡性競爭。”余惠勇說。
截至目前, 百果園 已經在全國31個城市擁有1800多家門店。
從線下到線上
很難想象,那個在談判桌上否認電商沖擊生意的余惠勇,早在2008年就嘗試著在網上賣水果。而且不同于電商一貫的燒錢買流量的起家模式, 百果園 的這家電商從誕生起目標就是盈利。
然而局限性也明顯——規模一直做不大,或者說不敢做大。 “一虧錢就不敢動”的困局,讓余惠勇意識到做電商還要看基因,線下企業孵化的團隊很難與電商的脾性相契合。 “一定要在電商行業里挑選一家優秀的企業進行合作聯姻,補足我們的不齊。”
確定想法后,余惠勇幾乎看遍了國內所有知名的生鮮電商,最后把目光聚焦在了一米鮮身上。一米鮮是一家以C2B和O2O模式賣水果的互聯網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融資三輪,積累了400萬用戶。
一米鮮的創始人焦岳此前是阿里友盟副總裁,貼身觀察了淘寶、天貓的發展。在他看來,生鮮被電商化的時間最晚,根本原因在于其商品、物流和倉配三端供應鏈的難度非常高。2014年眾包物流和外賣平臺崛起,解決了3公里內的倉配和物流難題。當時焦岳就想過,能否有一種模式,既可以像天貓那樣從中心倉發貨,也可以3公里內及時送達,還能線上下單線下自提。后來成立一米鮮,就是按照這種混合模式運營的。
那時一米鮮的及時送業務,主要通過前置倉來完成,即每個城市設有一個配送大倉和多個小型分倉。商品在配送中心完成抽檢和分裝,再送至各個區域的校園自提點和前置分倉,最后由達達、美食送等眾包配送團隊送達。
焦岳發現,線下水果零售店天然是個不錯的前置倉,但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開實體店并不現實。好在通過果業的一些活動,他很快接觸到了 百果園 和果多美,并與門店達成合作。
2016年1月,一米鮮在資本寒冬中完成B輪融資,焦岳卻并沒有因此興奮太久。那時整個資本市場對垂直電商的關注和幫助減少,而一米鮮的業務水平也遇到了瓶頸,每月的銷售額維持在兩三千萬元,很難再上一個臺階。
在合作中,一米鮮與 百果園 對彼此的了解愈發深厚,2016年6月,雙方正式在全國24個城市推出59分鐘及時送業務。 百果園 門店的覆蓋范圍從500米擴大到了3000米,單店銷售額則平均增長15%~20%。在此期間,雙方合并一事開始提上日程。
余惠勇坦言,焦岳和一米鮮的團隊是讓他下決心并購的最主要因素。 “合并也好,并購也好,本質是融合,要形成新的生命體,甚至誕生新的物種。因此,團隊會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條件,它一定是經過戰火的洗禮依然頑強屹立的。我認為一米鮮是符合這個條件的。”
在談判中,焦岳的為人給余惠勇留下了深刻印象。余惠勇回憶說,焦岳關心的始終就兩個問題,一是自己的團隊在 百果園 體系內實現價值,二是投資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幾乎沒怎么談到個人利益。
而對于焦岳來說,雖然 百果園 是家線下企業,但第一次打交道時就發現彼此很合拍,特別是余惠勇“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做水果”的定位讓他既意外又敬佩。 “我覺得老余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很喜歡水果,然后很有情懷,是真的想把這份事業做好。”
最終的并購在2016年11月敲定。焦岳任 百果園 集團的副總經理,成為集團最年輕的高管,分管線上業務和創新業務。一米鮮的團隊也分別融入到 百果園 的各個部門中,核心團隊幾乎沒有流失。這樣順利的并購在行業里并不常見。
“被并購一方的心理肯定是處于弱勢的,這個時候并購方放低身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兩年, 百果園 持續并購多家企業,余惠勇會反復在公司上下灌輸一個觀點:雖然對方被并購了,但是人家有做得好的地方,我們要非常清楚認識到它的價值,而不是說被并購了,就是失敗的。 “一定是因為你優秀,我們才走到了一起。”
百果園 并購一米鮮的時間點很微妙,彼時“新零售”的概念剛被提出,實體零售的價值被重估,一反過去與電商競爭中的被動地位,開始主動出擊。2016年沃爾瑪入股京東、華潤戰略投資新美大就是例證。
天圖資本投資合伙人潘攀認為,對于生鮮電商,供應鏈的重要性要高于流量,企業應該先做供應鏈再獲取流量。生鮮供應鏈的養成需要時間,任何人都無法花更多的錢就能買到更好的貨。 百果園 恰恰在供應鏈上耕耘多年,與一米鮮合并后,如果“能互聯網的武器用好,很有可能變成一個全球化的公司”。
焦岳接手電商業務后,首先將 百果園 線下的門店進行O2O化,把過去的實體店升級為“實體店+虛擬店”模式,覆蓋方圓3公里;然后基于 百果園 在全國的15個中心倉,將B2C業務拓展到更多的城市。一米鮮的App、微信商城以及微信群等都得到了保留,消費者曬單、用戶基于水果的話題可以繼續產生內容。焦岳認為,這些內容都可以增加用戶黏性。
改版后的 百果園 App也擺脫了過去只有銷售功能的單一定位,更強調服務功能。例如, 百果園 門店很早就推出了“不好吃無條件退貨”,現在App也上線了“不好吃瞬間退款,退多少消費者決定”的功能。此外,過去像榴蓮、西瓜這樣的商品很難在網上實現標準化銷售, 百果園 App推出了線上消費、門店稱重、不足重量差額退款的方式。
并購時, 百果園 定下的目標是2017年線上業務銷售占比達到10%,到2020年時增至30%。目前,10%的任務已經提前完成,線上的月交易額達到7000萬元的規模,已經實現盈利。其中在第三方平臺上已經穩坐水果類目的頭把交椅,自營平臺的銷售額也每天穩定在100萬元以上。
說完這些冰冷理性的數字,焦岳突然話鋒一轉,變得感性起來:“我內心很感激余董能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因為不讓我做這件事(水果電商),可能比虧錢更難受。自己曾經的愿景和夢想還在,沒有夭折,還幫 百果園 延續了事業,這對我很重要。"
跟上節奏
外人眼里的 百果園 正在舍命狂奔。2017年以來,幾乎每周都要開出10家以上的門店。進入4月,這個數字又飆升為30家。
余惠勇直言:“當下是 百果園 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2016年,公司內部第二個“五年規劃”出爐, 百果園 定下了2020年開1萬家店、年銷售額達到400億元的目標。
1萬家店是什么概念?羅森、全家、百勝等全球連鎖品牌都曾放言要在中國開1萬家店,然而至今尚未達成這一目標。 百果園 雖然用15年時間開了近2000家店,但與萬店目標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在這個目標提出之前,余惠勇讀了一本叫《登頂》的書,這本曾被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推薦給企業家的書中提到,登頂并非要征服一座山,而是征服自己,完成自我的修煉。
余惠勇很受觸動,在他看來, 百果園 正處在生鮮零售這座山峰的登頂之路上,必須要看到對于自身的意義,否則很難鼓起勇氣走下去。也就是說,相比1萬家店的目標,余惠勇更在意 百果園 能否在迅速擴張中變得羽翼豐厚,更有競爭力。
“全世界能開到1萬家以上的連鎖店,沒有一家供應鏈不是標準化的。”潘攀認為,供應鏈依然是 百果園 現在及未來修煉的重點。
商品中心總經理朱啟東曾是 百果園 第一家店的店長,親歷過公司所有的大風大浪,但是現在他依然會睡不好覺,彈藥不足的恐慌時常襲來——擔心好的水果太少,生怕貨源的拓展跟不上門店發展的速度。在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優質水果產區奔波,已經成為他和采購團隊工作的日常。
恐慌感是從2014年開始有的。 百果園 到2012年才開了300多家店,2014年就變成了700多家,之后每年都會凈增三四百家店。隨著來貨量越來越大,朱啟東發覺供應商的潛能快到瓶頸了。
他回憶當初采購一批泰國榴蓮,只有一家工廠(采摘后根據 百果園 的要求進行包裝和預處理)供貨,產能是兩個柜,但門店的需求量是三個柜。最后只能在門店之間分貨,而不是像其他水果那樣想訂多少就訂多少,這樣一來就抑制了店里的消費能力。去年, 百果園 在泰國新建了兩家工廠。今年,朱啟東依然要馬不停蹄地尋找靠譜的供應商。
百果園 目前有幾種采購渠道,第一,自建的種植基地;第二, 百果園 提煉種植標準和生產技術,由基地做OEM生產;第三,源頭直接采購;第四,向供應商和貿易商訂購,以及從批發市場采購。
“供應商還是不夠多。”盡管 百果園 已經有了不錯的供應體系,朱啟東的危機感還是很強。 “我們的供應商總是停留在這些人上,規模提高了,數量卻沒有隨之增加。”以前為了開發新的供應商,需要到批發市場找、到產地找,或者讓專家和朋友介紹。現在每個月的采購額超過4億元,還會繼續上升,而原有供應商產能總有遇到天花板的那一天,他始終在發愁如何找到更多合適的供應商和貨源。
此外,交易方式傳統導致效率低下以及回款速度跟不上商品周轉的速度,這些問題也在困擾著朱啟東。
針對供應鏈入門難、交易難和資金難的問題, 百果園 開發了“優果聯交易平臺”,已于4月1日上線。供應商可以在平臺上發布采購計劃、進行報價、查詢 百果園 水果質檢標準、遞交第三方質檢報告等;即將上線的供應鏈金融將提供貨到付款、訂單融資和生產性融資等,通過資金服務,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性。
平臺背后的開發者,是百果科技總經理徐永劍和他的團隊。早在 百果園 成立之初,徐永劍就曾兼職為公司搭建了包括收銀、ERP、后臺等在內的IT系統。2015年,在央企金融機構做了16年IT的徐永劍,以正式員工的身份回到 百果園 ,負責IT業務。
徐永劍以高出市場的薪酬招兵買馬,重新組建了隊伍,陸續對老系統進行改造升級,并搭建起產業互聯網模式的公司骨架。彼時 百果園 已經開始加速, “如果不能用產業互聯網的模式去提升效率,未來發展的壓力會很大。”在他看來,產業互聯網配合產業鏈金融,可使百果的發展更可控。
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工作效率的提升。徐永劍回歸一年半以來, 百果園 的門店從1000家增長至近2000家,管理人員卻沒怎么增加。
百果園 越跑越快,一定程度上與“店長養成制”有關——每年每兩家老店鋪會產生一名新店長,負責新店的開拓管理。店鋪基數越大,培養出的新店長越多,開店的速度隨之加快。
不過,門店基層人員卻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朱啟東兼任著成都特區總經理,熟練員工不夠多、成長得不夠快正成為困擾他的新難題,他甚至擔心會影響到業績。“一家店配5個人,除了店長和熟練的銷售員,其他3個都是新手,好的水果他不知道怎么賣,所以一定要加快人的培養。”
現在,每開一家 百果園 的固定投入在30萬元左右,新店越多,意味成本分攤得越高。余惠勇也坦承,這難免會影響到利潤,但整體來看, 百果園 的盈利水平還在正常范圍內。 “現在每年綜合成本成長10%左右,而 百果園 的年增長率都在10%以上。最關鍵的是,你的業績增長一定要跑贏成本。”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并購果多美、一米鮮 它還有銷售400億的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