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大型公司都在不停地嘗試,而唯獨消費者就是不愿意邁出這一步。
或許電商巨頭 亞馬遜 已經搞清楚,你并不是唯一不愿意在網絡上購買生鮮食品的消費者。或許 亞馬遜 還明白,盡管在這一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但在網絡上銷售生鮮食品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沒有人有過成功的經驗。
不計其數的公司一直在嘗試。美國傳統食品雜貨店運營商西夫韋公司(Safeway)早在互聯網泡沫時期就啟動了網絡商店和配送服務,但實際上也沒有取得進展。
太多的初創企業、實體零售商以及網絡零售商都已嘗試過,其中還包括大名鼎鼎的沃爾瑪、 亞馬遜 以及谷歌。谷歌也在試圖與美國零售巨頭好市多(Costco)等企業合作開拓這一領域,但仍然沒有起色。
生鮮食品令很多聰明的商家碰壁。其他類型產品的網絡銷量呈飛速發展態勢,不斷搶占實體零售商的買賣。然而,生鮮食品的情況又如何呢?
這也是 亞馬遜 急于花費147億美元收購美國健康有機食品連鎖店WholeFoods的原因之一。這也是 亞馬遜 迄今為止的最大一筆收購,遠遠高于此前花費8.5億美元收購網絡鞋履銷售商Zappos。
雖然研究了多年,但 亞馬遜 還是沒有搞清楚如何在網絡上銷售生鮮食品。如今, 亞馬遜 尋找新路子,也就是在傳統模式基礎上進行創新。
盡然生鮮食品如此難搞,為何這些企業還蜂擁而至,因為這塊蛋糕實在太大了。6月份,美國生鮮食品商店經過季度調整后的銷售額為530億美元。去年,這一行業的銷售額達到了6250億美元。
不過,據蓋洛普咨詢公司稱,基于上月進行的年度消費習慣調查,網絡零售商想在生鮮食品領域搶走實體店的買賣十分艱難。消費者就是不喜歡通過網絡購買生鮮食品:
只有9%的家庭稱,他們至少每月在網上購買一次生鮮食品,要么通過自提或配送。.
只有4%的家庭稱,他們至少每周一次。
相比之下,幾乎所有家庭(98%)每月至少去一次實體店購買生鮮食品。83%的家庭至少每周去一次。
蓋洛普總結目前的困境:
眼下,網絡生鮮食品購物似乎是實體店的一種補充,而不能是替代的關系。雖然有些家庭每月一到兩次在網絡上購買生鮮食品,但他們還是會至少每周去一趟實體店。
不過,由于年齡階段的不同,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也有差別,可能這也是 亞馬遜 看到的遙遠希望。
在18歲至29歲之間,15%至少每月在網上購買一次生鮮食品。
在30歲至49歲之間,這一人群比重跌至12%。
在50歲至64歲之間,這一人群比重跌至10%。
65歲以上,這一人群比重只有2%。
不過,所有年齡段的人群,每月至少去一次實體店的消費者比重在97%和99%之間。
網絡購物已經存在逾20年,其不斷擠占實體店的空間,尤其是服裝、電子產品等行業。如果這些公司的網絡業務不活躍,其可能就得推出歷史舞臺,即使鞋履公司也是如此。專家曾經表示,鞋履銷售永遠不會轉移到網絡,因為人們希望在購買之前試一試。然而,這一行業已經發生變化,平價鞋類零售商PaylessShoesource在今年4月份申請破產保護。
還沒有人想出如何讓生鮮食品在網絡上取得成功。人們不想在網上購買生鮮食品,他們希望親自接觸這類產品,并且挑選看起來新鮮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購買的牛奶足夠新鮮。
人們在超市購買的非食品類商品,例如廁紙、尿不濕、洗滌劑以及香波等產品,都已經轉移到網絡商店。這也是超市業務遭到打擊的原因之一。不過,這一現象并沒有出現在生鮮食品領域。
對于一些網絡巨頭而言,經營生鮮食品失敗是徘徊了20年的噩夢。他們花費了大量金錢,也想盡了各種方案,征服了各個領域,唯獨在生鮮食品行業沒有進展。
亞馬遜 收購WholeFoods似乎是想通過一種新方式來解決整個問題,至少能促使部分消費者養成在網上購買生鮮食品的習慣。或許有一天, 亞馬遜 等公司也能取得一定進展。不過,基于蓋洛普的調查報告,這一天似乎還很遙遠。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生鮮食品這塊蛋糕不容易吃 亞馬遜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