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經銷商 們的買賣越來越大,他們所承接的商品也就越來越多,許多 經銷商 的樣品陳列室整得像個超市,各類商品可謂是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單品數動輒數以百計(甚至有上千的),當然,這在 經銷商 老板們看來,這數以百計的商品就是數以百計的賺錢工具,每個商品都在幫著 經銷商 老板賺錢,這賺錢的工具自然是多多益善,從表面上看來,每個商品都夠為 經銷商 帶來利潤,無非各商品銷量不一,帶來的利益多少有些區別罷了,畢竟, 經銷商 所承接的商品都是加價銷售的(除了部分戰略性虧損的商品除外)。
但是,事實不是 經銷商 老板們想得那般美好,在大多數的 經銷商 公司里,或多或少都存在些隱形虧損商品,尤其是在那些年銷售過千萬,且所經銷的商品單品數量在兩三百個以上的,
那么,什么是隱形虧損商品呢?
所謂隱形虧損商品,就是那種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正常銷售的,也存在銷售利潤的商品,其實,把各項真正的運轉成本算上去后,就會發現,這些商品的銷售成本大于其銷售利潤,是虧損的商品,甚至是賣得越多,虧的越多,以筆者的經歷,這個隱形虧損商品在 經銷商 所有商品群中的占有約在3%--15%之間,多者甚至達到20%以上。
那這個隱形虧損商品是怎么產生的,又為什么說他是隱形的呢?
隱形虧損商品的產生原因,簡單點說就是 經銷商 的管理不到位所帶來的,尤其是這個財務核算的不到位,大多 經銷商 還停留在出貨價減去進貨價和銷售費用就是利潤的簡單核算形式,這進貨價一清二楚,可這銷售費用就沒什么簡單了,銷售費用或是說是銷售成本的構成是由多個方面構成的,例如車輛運輸成本,人員成本,資金占壓的利息成本,客戶的退貨成本,管理費用的分攤成本,倉庫損耗成本,客戶/消費者的貨物更換成本,固定設備的折舊成本,收款的成本,商品本身的包裝損耗/更換成本,對客戶所提供樣品的成本~~~~~~等等等等,這些成本還只是當前的可見成本,還有許多是遠期的,不可見的成本。要想真正的核算出某個商品所花費的銷售成本,是個非常復雜和專業的活,需要有專業的財務隊伍和體系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 經銷商 的財務人員及財務體系往往又是非常簡單的,一般也就是老婆管帳,自家的侄子或是外甥女做出納,無論是在專業上還是在精力上,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財務及成本核算功能,并且,嚴格的來說,所有的銷售成本要精確的分攤在每一個商品上,而這一點,絕大多數 經銷商 都不曾做到,最多也就是能算個整體成本出來,至于精確的分攤到每一個商品上,那簡直是望山跑死馬。
相比之下,廠家所生產的商品數量往往要比 經銷商 所經銷的商品數量要少的多,但是,廠家在財務人員及系統的配備上,卻是 經銷商 的好幾倍,或者說, 經銷商 的財務系統在廠家面前,那簡直就是小兒科的水平,單說一個成本核算,在正規企業會核算的非常詳細,核算一個商品的毛利也決不是出廠價減原材料那么簡單,除去一些簡單明顯成本費用外,固定設備的折舊、資金的利息、預設商品損耗的比例等等隱性費用都會被核算進去,有的還會預設商品在后期經營中可能發生的相關費用,以及這些成本費用在各相關商品上的分攤。簡單點說,正規的成本核算系統不但能把當前的明顯成本算出來,還能隱形成本還得算出來,甚至把未來可能要發生的費用都能算出來,這樣的成本核算才是真正的成本核算,而許多 經銷商 只是把他能看到的表面費用核算進成本,隱形費用看都看不出來,更別提為未來的銷售活動中預設費用了。
隱形虧損商品給 經銷商 帶來的危險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這些產品本身不但沒有產生利潤,反而在消耗各類資源和費用,吞吃了其他贏利商品所創造的利潤,另一方面, 經銷商 的商品群中存在這些隱形虧損產品,因為他們是隱形的, 經銷商 老板又看不到,只能從整體來上感覺到贏利狀況不如所愿,于是乎,又想方設法的來增加或是引進新商品,由于財務核算系統的不到位,這些新引進的商品中,難免又會有隱形虧損產品,往往是引進的新商品越多,所帶來的隱形虧損產品也就越多,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導致許多 經銷商 的整體贏利水平一直難以有大的提升。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經銷商 要想增加贏利水平,首要的工作不是再去增加什么新商品了,而是趕緊導入真正意義上的財務核算系統,把隱藏在商品群中隱形虧損商品的給清查出來,果斷的拋棄掉,這是最簡單,也是見效最快的整體贏利水平的提升方式。
隱形虧損商品在大多數 經銷商 公司里是存在的,作為 經銷商 老板,首先要正確面對,然后得設法解決,這個解決辦法倒也不復雜,就是建立真正具備財務核算能力的財務,需要在外部引進專業財務管理人員,哪怕是需要花費些成本,也得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財務系統,因為,這是治本的解決之道,是值得的,或是短期內做不到對全部的商品進行銷售費用的核算,那也得先挑部分商品出來,進行針對性的銷售費用核算,能清查多少算多少。
或者,還可以采取一種轉移法,筆者就曾在自己的公司里使用過這個方法,既是把產品的經營過程中的成本因素交由相關業務人員來負責,逼使業務人員來核算相關的成本,從而去除隱形虧損產品,在筆者的公司里,除了幾個需要自己親自掌握運作的產品外。筆者將所經銷的上百類產品分成28個項目,28名骨干業務員改為項目經理,各項目經理自行從其余的幾十名業務員挑選自己的組員,組建成28個項目組,相對獨立的進行運作。
然后,筆者根據公司的運營狀況建立一整套績效考核系統,從對內管理能力及對外運作能力兩方面來對這些項目經理進行考核。
對內管理能力考核
對外經營能力的考核
這個考核主要是考核項目經理的對所負責產品的贏利狀況,筆者給每個產品都做了一個虛擬進貨價,并將倉庫的庫位,業務員的工資,送貨車輛的里程,產品的損耗和退換貨成本,庫存貨的利息,應收款的利息等等成本都一一折算成運作成本,要求各項目經理對各自負責的產品進行獨立核算。
出貨價 — 虛擬進貨價 == 毛利,
再將運作成本計算進去,核算出純利是多少,再根據純利的比例給項目經理個人及整個組獎金,這樣一來,一方面刺激的員工們的工作熱情,同時,大家集體上陣,幫筆者來對每個產品進行深入的銷售成本核算,從而幫筆者及時的發現出所存在的隱形虧損產品,并及時去除。
總而言之,許多 經銷商 未對財務系統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升級,費用居高不下,資金運轉不暢,占壓嚴重,許多風險無法實現預控,導致綜合成本越來越高,而在快速消費品行業,商品的的利潤總體來看是越來越薄,暴利的商品總是越來越少,原因也很簡單,信息太快,競爭者太多,能跑量利潤又不錯的商品大家都會迅速的上馬,價格嘛自然也就很快拉下來了,這就更要求 經銷商 要學會真正的財務管理,知道自己經營活動中的所有成本與費用構成,都是在那里消耗掉的,知道真正的利潤有多少,都是在那里產出的。
但是,事實不是 經銷商 老板們想得那般美好,在大多數的 經銷商 公司里,或多或少都存在些隱形虧損商品,尤其是在那些年銷售過千萬,且所經銷的商品單品數量在兩三百個以上的,
那么,什么是隱形虧損商品呢?
所謂隱形虧損商品,就是那種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正常銷售的,也存在銷售利潤的商品,其實,把各項真正的運轉成本算上去后,就會發現,這些商品的銷售成本大于其銷售利潤,是虧損的商品,甚至是賣得越多,虧的越多,以筆者的經歷,這個隱形虧損商品在 經銷商 所有商品群中的占有約在3%--15%之間,多者甚至達到20%以上。
那這個隱形虧損商品是怎么產生的,又為什么說他是隱形的呢?
隱形虧損商品的產生原因,簡單點說就是 經銷商 的管理不到位所帶來的,尤其是這個財務核算的不到位,大多 經銷商 還停留在出貨價減去進貨價和銷售費用就是利潤的簡單核算形式,這進貨價一清二楚,可這銷售費用就沒什么簡單了,銷售費用或是說是銷售成本的構成是由多個方面構成的,例如車輛運輸成本,人員成本,資金占壓的利息成本,客戶的退貨成本,管理費用的分攤成本,倉庫損耗成本,客戶/消費者的貨物更換成本,固定設備的折舊成本,收款的成本,商品本身的包裝損耗/更換成本,對客戶所提供樣品的成本~~~~~~等等等等,這些成本還只是當前的可見成本,還有許多是遠期的,不可見的成本。要想真正的核算出某個商品所花費的銷售成本,是個非常復雜和專業的活,需要有專業的財務隊伍和體系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 經銷商 的財務人員及財務體系往往又是非常簡單的,一般也就是老婆管帳,自家的侄子或是外甥女做出納,無論是在專業上還是在精力上,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財務及成本核算功能,并且,嚴格的來說,所有的銷售成本要精確的分攤在每一個商品上,而這一點,絕大多數 經銷商 都不曾做到,最多也就是能算個整體成本出來,至于精確的分攤到每一個商品上,那簡直是望山跑死馬。
相比之下,廠家所生產的商品數量往往要比 經銷商 所經銷的商品數量要少的多,但是,廠家在財務人員及系統的配備上,卻是 經銷商 的好幾倍,或者說, 經銷商 的財務系統在廠家面前,那簡直就是小兒科的水平,單說一個成本核算,在正規企業會核算的非常詳細,核算一個商品的毛利也決不是出廠價減原材料那么簡單,除去一些簡單明顯成本費用外,固定設備的折舊、資金的利息、預設商品損耗的比例等等隱性費用都會被核算進去,有的還會預設商品在后期經營中可能發生的相關費用,以及這些成本費用在各相關商品上的分攤。簡單點說,正規的成本核算系統不但能把當前的明顯成本算出來,還能隱形成本還得算出來,甚至把未來可能要發生的費用都能算出來,這樣的成本核算才是真正的成本核算,而許多 經銷商 只是把他能看到的表面費用核算進成本,隱形費用看都看不出來,更別提為未來的銷售活動中預設費用了。
隱形虧損商品給 經銷商 帶來的危險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這些產品本身不但沒有產生利潤,反而在消耗各類資源和費用,吞吃了其他贏利商品所創造的利潤,另一方面, 經銷商 的商品群中存在這些隱形虧損產品,因為他們是隱形的, 經銷商 老板又看不到,只能從整體來上感覺到贏利狀況不如所愿,于是乎,又想方設法的來增加或是引進新商品,由于財務核算系統的不到位,這些新引進的商品中,難免又會有隱形虧損產品,往往是引進的新商品越多,所帶來的隱形虧損產品也就越多,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導致許多 經銷商 的整體贏利水平一直難以有大的提升。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經銷商 要想增加贏利水平,首要的工作不是再去增加什么新商品了,而是趕緊導入真正意義上的財務核算系統,把隱藏在商品群中隱形虧損商品的給清查出來,果斷的拋棄掉,這是最簡單,也是見效最快的整體贏利水平的提升方式。
隱形虧損商品在大多數 經銷商 公司里是存在的,作為 經銷商 老板,首先要正確面對,然后得設法解決,這個解決辦法倒也不復雜,就是建立真正具備財務核算能力的財務,需要在外部引進專業財務管理人員,哪怕是需要花費些成本,也得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財務系統,因為,這是治本的解決之道,是值得的,或是短期內做不到對全部的商品進行銷售費用的核算,那也得先挑部分商品出來,進行針對性的銷售費用核算,能清查多少算多少。
或者,還可以采取一種轉移法,筆者就曾在自己的公司里使用過這個方法,既是把產品的經營過程中的成本因素交由相關業務人員來負責,逼使業務人員來核算相關的成本,從而去除隱形虧損產品,在筆者的公司里,除了幾個需要自己親自掌握運作的產品外。筆者將所經銷的上百類產品分成28個項目,28名骨干業務員改為項目經理,各項目經理自行從其余的幾十名業務員挑選自己的組員,組建成28個項目組,相對獨立的進行運作。
然后,筆者根據公司的運營狀況建立一整套績效考核系統,從對內管理能力及對外運作能力兩方面來對這些項目經理進行考核。
對內管理能力考核
對外經營能力的考核
這個考核主要是考核項目經理的對所負責產品的贏利狀況,筆者給每個產品都做了一個虛擬進貨價,并將倉庫的庫位,業務員的工資,送貨車輛的里程,產品的損耗和退換貨成本,庫存貨的利息,應收款的利息等等成本都一一折算成運作成本,要求各項目經理對各自負責的產品進行獨立核算。
出貨價 — 虛擬進貨價 == 毛利,
再將運作成本計算進去,核算出純利是多少,再根據純利的比例給項目經理個人及整個組獎金,這樣一來,一方面刺激的員工們的工作熱情,同時,大家集體上陣,幫筆者來對每個產品進行深入的銷售成本核算,從而幫筆者及時的發現出所存在的隱形虧損產品,并及時去除。
總而言之,許多 經銷商 未對財務系統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升級,費用居高不下,資金運轉不暢,占壓嚴重,許多風險無法實現預控,導致綜合成本越來越高,而在快速消費品行業,商品的的利潤總體來看是越來越薄,暴利的商品總是越來越少,原因也很簡單,信息太快,競爭者太多,能跑量利潤又不錯的商品大家都會迅速的上馬,價格嘛自然也就很快拉下來了,這就更要求 經銷商 要學會真正的財務管理,知道自己經營活動中的所有成本與費用構成,都是在那里消耗掉的,知道真正的利潤有多少,都是在那里產出的。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經銷商如何找出隱形虧損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