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即將結束,這一年里新 零售 風**遍了中國連鎖 零售 市場的每個角落,與傳統 零售 企業捆綁合作的科技公司越來越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忙著搞線上線下融合,探索轉型方向,嘗試用新業態、新體驗留住消費者。
與此同時,順應消費升級需求,自我升級改造,也成了大公司們的必修課。如何適應新的消費需求,滿足年輕消費者的偏好,提供更有粘性的服務都在議事日程上。
我們梳理了這一年來連鎖 零售 領域發生的十件大事,它們可以被看作是整個消費 零售 行業變化進階的風向標。
麥當勞中國進入“金拱門時代”
2017年1月中信資本、凱雷與麥當勞達成戰略合作,它們合作的新公司擁有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特許經營權。中信坐上了公司大股東的位子,成為了麥當勞全球范圍內最大的特許經營商。到10月12日,新成立公司的名稱從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換成了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金拱門”這個名字來自麥當勞Logo英文名稱Golden Arches的直接翻譯。
引入中信這樣的合作者好處多多,它了解中國市場,政府資源豐富,還擁有可觀的房地產資源,這些都能有助于麥當勞門店的拓展。新公司成立后,隨著麥當勞中國業務的決策權從麥當勞美國總部轉到了新成立的本地化董事會手上,決策進程也會加快。過去,它的老對手肯德基,在門店數量和市場滲透率等方面都表現得更好些。
從直營為主到全部轉為特許經營,也符合麥當勞的經營策略。要知道全球超過80%的麥當勞餐廳都是特許經營,過去的中國市場其實是個“異數”。在整個快餐行業增長放緩、年輕化挑戰加劇的當下,麥當勞把復雜的中國市場交給中信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給自己“減負”。
京東百萬便利店計劃
處于傳統 零售 鏈條的最末端的夫妻店,在2017年變成了科技巨頭眼里的搶手貨。4月,劉強東宣布未來五年要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
把夫妻店改造成便利店,京東的核心目的還是為了增長。進入2016年后,其收入增速正在下滑,它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而中國有將近700萬家包括夫妻店在內的小店,它們貢獻了整個 零售 渠道40%的出貨量,其中約30%在鄉鎮、農村,46%在三線城市、縣級市。中國市場上,便利店還是一個成長中的領域。占領這些渠道,不僅意味著更多銷售機會,具有流量入口的價值。
劉強東的百萬便利店計劃帶動了整個社區新 零售 市場的升溫。繼京東之后,阿里也宣布2018年底要覆蓋100萬家小店,而本財年底要突破10000家。
鞋王百麗退市
在電商興起、消費風潮變化的中國市場上,缺乏產品創新、市場預判不足、轉型緩慢的百麗落伍了。
2017年7月,“鞋王”百麗集團正式從香港退市了。完成私有化后,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基金之一高瓴資本坐上了百麗國際新任大股東的席位。
但對百麗而言,退市也不全是壞事。過去二十年的發展,布局服飾業務外,百麗牢牢掌控著整個女鞋的垂直產業鏈,并同時運營多個不同品牌、十幾個差異化的客戶群,擁有規模可觀的 零售 網絡,品牌影響力也還在,依然是最為中國消費者熟知的鞋履品牌。
有這些基礎墊底,退市后它能相對從容地做事情,加上高瓴資本對其在科技升級轉型方面的支持,我們有理由期待它的鳳凰涅槃。 百麗如果能夠轉型成功,將為行業提供標桿,也會進一步影響到整個中國鞋服市場的未來發展。
在北美申請破產的玩具反斗城要在中國尋求救贖
童年玩洋娃娃、玩積木的時代似乎正在遠去。
2017年9月,在全球擁有超過1600家門店的美國玩具 零售 巨頭玩具反斗城(Toys ‘R’ Us)正式申請破產保護,但不涉及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地區業務,包括亞洲255家門店在內的其他業務是獨立的,不會受到影響。
受網絡購物和電子產品的雙重沖擊,玩具反斗城已連年虧損,且數字在不斷加大。亞太地區的增長抵消了美國和歐洲銷售疲軟的影響。中國是其增長最快的市場并將加快開店速度,它計劃每年在中國新開30到40家門店,且深入二三線城市。
中國二胎政策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給這家老牌玩具 零售 商帶來增長希望。但在體驗式消費興起的今天,仍以傳統 零售 店模式為主的反斗城的吸引力在滑落,一些新業態的玩具商正在贏得市場。與此同時,它也面臨線上低價產品的沖擊,以及五花八門的電子產品對孩子們游戲時間的爭奪。
阿里入股高鑫 零售
人們會在越來越多線下 零售 大公司的身后看到阿里巴巴的影子。
11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將投入約189.9億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 零售 36.16%的股份。這是阿里自2016年提出“新 零售 ”戰略以來,在線下 零售 市場的最大投資。后者是中國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大賣場運營商,旗下擁有歐尚、大潤發兩大品牌, 零售 市場份額位居第一。
入股高鑫 零售 將加速阿里的新 零售 戰略。阿里在數據、支付、技術方面的優勢可以加速高鑫 零售 的數字化轉型,它也能從后者那里獲得實體 零售 的專業知識,這有利于推進線上線下的融合。盒馬先生的模式未來也有可能被復制到歐尚、大潤發。
你會發現,在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不斷與線下 零售 巨頭達成合作的過程中,實體商業并未消失,它們或者成了電商企業的子公司,或者成了他們的合作伙伴,一同走在線上線下融合的大道上。
沃爾瑪更名
沃爾瑪宣布從2018年2月1日起,要把名稱從沃爾瑪百貨公司(Wal-Mart Stores,Inc.)改為沃爾瑪公司(Walmart Inc.)了。
與星巴克當年去掉標志中的“STARBUCKS COFFEE”英文字樣,昭示要豐富產品線、拓寬渠道類似, 沃爾瑪此番特意去掉stores(商店)一詞,意味著這家在全球擁有超過11700個商店的 零售 巨頭發展策略的改變。它將從傳統商店運營者轉型為全面覆蓋線上線下,滿足多種購物方式的 零售 商。
最近兩年里,沃爾瑪一直在拓寬業務范圍,加碼電商領域的布局,既是為了抵御電商對實體 零售 造成的沖擊、帶動業績增長,也是為了迎合整個行業線上線下融合趨勢,在與對手較量中提升競爭力的手段。
百勝中國市值進入行業全球前四
拆分于百勝集團的百勝中國,向投資者證明了自己獨立運作的能力。至少從市值上看,單是百勝中國的業務就已經可以與星巴克、麥當勞這些全球餐飲行業的龐然大物相提并論——截至2017年10月12日,百勝中國的市值達到165億美元,行業全球排名第四。
作為百勝中國的明星品牌,肯德基是其發展的關鍵推動器。日益增強的市場滲透率,加上早餐、下午茶和超值午餐等促銷方式,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頻次,也帶動了肯德基在中國的整體業績。星巴克也曾因采用這樣的擴張方式在中國大獲成功。
過去一年里,百勝中國在肯德基與必勝客都加大了數字化的投入,同時在不同地區以概念店的方式,讓品牌形象擁有更多的可塑空間。這些舉措與中國的消費市場利好,在投資者看來都是積極信號。而最終百勝中國能能否將其轉化為好看的財務數字,則需要考驗它的執行能力。
星巴克中國市場升級
2017年,星巴克以13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的剩余50%股份,由此獲得了江蘇、浙江和上海共約1300家門店的100%所有權,實現了對中國市場所有門店的全盤掌控。這是星巴克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
美國本土市場的平庸表現和英國脫歐之后的市場震蕩,導致全球同店銷售額和營收額均未達到分析師預期,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在加劇。中國成了被寄予厚望的增長市場,星巴克想要收回控制權。
全面直營管理,有利于實現它到2021年將門店數從目前的2800家發展至5000家的目標,也是星巴克在亞洲市場長期發展的關鍵性一步。
到12月,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也開門營業了,它是目前星巴克最高配置的門店。除了印證上海及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之外,也昭示了星巴克在高端精品咖啡市場與同行們正面較量的意志。
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
不滿足于征服了一系列線上對手的戰績,亞馬遜又以137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線下生鮮連鎖商超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對沃爾瑪等線下 零售 商發起了挑戰。
在美國,電商市場規模不到整體 零售 市場規模的十分之一,亞馬遜吞掉了前者的一半還要多,但銷售額只有沃爾瑪的一半。要擴大規模,亞馬遜必需走向線下。永遠有人更傾向于去實體店嘗試體驗商品, 零售 商不可能把所有的線下需求都轉換到線上。
收購全食跟其主要經營食品有很大關系,這個品類不僅占到消費者購買商品的20%,還能增加會員粘性。此外,全食超市遍布全美的200家門店,還能加大亞馬遜的倉儲覆蓋面積、完善其物流體系,尤其是在對倉儲、運輸方面要求很高的生鮮領域。與此同時,亞馬遜有望將它在線上取得的優勢與線下結合,沖擊到沃爾瑪等傳統 零售 企業。當然,后者也有機會學習到亞馬遜的長處,并應用到其它市場。
騰訊入股超級物種
趕在2017年結束前,騰訊跳上了“新 零售 元年”的末班車,吸入永輝超市5%股份的同時,對超級物種母公司永輝云創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增資,并將取得增資完成后15%的股權。
騰訊入股超級物種,被視為是對標阿里盒馬先生布局線下生鮮 零售 。作為永輝旗下的已經樹立獨特商業模式的“網紅”,快速擴張中的超級物種也需要騰訊在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騰訊入股后,超級物種與盒馬生鮮的競爭勢必會加劇。
實際上,騰訊已經確立了自身“賦能”的定位,通過微信把線上和線下的場景連接在一起,提升生態的豐富程度,從而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入股超級物種,就是一次實踐機會。面對不斷擴大新 零售 地盤的阿里,如果動作太慢,商超支付、數據、流量入口都將被阿里把持。阿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2017年的這十件事 決定了連鎖零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