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業的競爭比以往任何一個階段都要激烈,新競爭者不斷出現,客戶變得越來越挑剔,他們想從中得到更多的選擇、更好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在這個超強競爭時代, 賣場 (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和認清競爭對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有著不同的競爭范疇和競爭特點,而販賣各類產品是大 賣場 的基本業務。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零售市場的格局就因為連鎖 賣場 ,特別是連鎖大 賣場 的出現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這近10年里不斷變化的零售商業環境,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市場競爭新格局,是對從前中國零售市場舊有格局的一個顛覆。伴隨而來的就是零供關系的空前緊張。與此同時,零售商因為對上游資源(供應商資源)和下游資源(顧客)的爭奪,也使得零售商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里,零售商的淪陷與新生也在不斷上演。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零售商必須要思考提升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那么,什么才是大 賣場 競爭范疇的關鍵指標呢?
在目前而言,商品價格是大 賣場 競爭的關鍵指標!
從根本上來說,大 賣場 的原始形態就是集市。在這種商業形態下,商品供應者都把自己的商品拿到指定的地點進行售賣,消費者都固定到這個特定的地點挑選自己的商品。當多個集市出現的時候,伴隨著的就是集市(零售商)間的競爭。所以 賣場 間的競爭既是爭奪商品供應者(上游資源)的競爭,也是爭奪消費者(下游資源)的競爭。將商品供應者、消費者和 賣場 聯系在一起的核心就是商品。
商品無疑成為 賣場 之間的核心競爭內容,這是由大 賣場 的經營方式決定的。商品競爭的內容由商品質量的優劣、商品品類的豐富度、商品價格的高低等指標組成。在當今這個信息資源共享的市場氛圍內,商品質量和商品品類這些顯形指標因為可被直觀鑒別和比較,已經在各大同檔 賣場 內形成同質化局面,商品價格因為其操作具有相對隱蔽性,則成為 賣場 競爭內容的關鍵指標。
這里要說明的是,大家在 賣場 里看到的商品價格應該是商品的零售價格,真正的商品價格是要和進貨成本結合在一起來看的。因為會涉及到合同里的返利和傭金的因素。所以,在測算商品零售價格的時候,采購的計算和財務計算是有差別的。當然,這是零售商內部的計算方法,最后商品的價格的確就反應在了零售價格上,客人也只可能對這個價格敏感,他是不可能真正知道零售商的成本的,零售商的價格策略其實是圍繞著商品的成本而展開的,其核心就是要做到:有價格口碑的同時,又要能賺到錢。
商品價格競爭并不能單純地當作“價格戰”來操作,價格競爭也不是靠一味地降價來贏得的。低價格的競爭手段將形成無序地惡性循環,會影響企業的直接利潤,持續下去將會導致企業虧損,這種競爭方式看起來好象是我們的消費者得益,但這是違背企業運營本質的,企業不賺錢就是犯罪,因為不能給社會帶來任何回報,相反,最終帶給社會的卻是企業倒閉、員工失業、市場崩盤等一系列的嚴重問題。
凡事必須制定規則,只有在遵循市場原則的條件下,才能做到良性競爭。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有序競爭,這是每個 賣場 日益重視的課題。顯然,在這種競爭前提下,合適、合理、有效的“價格政策”是大 賣場 最為重要的管理工具。
何謂價格政策?
即根據商品的敏感度,策略性地與競爭者做價格競爭。其主要目的在于:1、確保商品進、售價格的競爭力;2、避免盲目跟從,喪失毛利;3、策略性地運用價格工具,讓競爭者防不勝防。
那么零售 賣場 的價格政策是如何構成的呢?
首先,通過調查確定向誰施計
一個策略的好壞是相對的,得先要弄清楚是向誰施計!任何事情都需要進行全面分析,需要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商品價格做得好不好,說白了就是顧客對大 賣場 的價格印象是否好。就是要花最小的成本讓顧客感覺在 賣場 能夠撿到便宜。是否物美價廉是由貨比三家得來的。我們的顧客在用哪些同類型的 賣場 和我們進行比較,這是重點。也就是說,顧客心目中所認為具有同類型特質和可比性的 賣場 ,就是我們 賣場 要選擇的競爭者。競爭者的概念是大而全的,但是每一家 賣場 所面臨的對手和商圈環境不一樣,所以,對競爭者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簡單點說,就是每一家 賣場 的競爭者是有指向性的,是鎖定對象的。比如對于家樂福的上海古北店來說,并不是上海市的所有 賣場 都是它的競爭者,它必須鎖定在一個范圍內,且對它生意有直接影響的門店,也就是可能會分流它的客戶的店面為競爭對手。那到底怎么甄別和選擇自己真正的競爭對手呢?以筆者所在的 賣場 為例:
1、認識您的勢力范圍與競爭者,用商圈法劃定競爭范圍:
1公里——親愛的鄰居(勢在必得區)
2公里——競爭最激烈(大意不得區)
3公里——游移不決(極力攏絡區)
3公里以上——慕名而來(形象成功區)
即以自身為中心,向外輻射3公里,在這一商圈內的同類型 賣場 ,可以劃定為自己的競爭對手。
2、用顧客滿意度調查甄別重點競爭者,即通過 賣場 顧客的問卷調查來甄別,如:您除了來我們這里購物,通常還會選擇: A. ***超市 B. ***倉儲 C. ***量販
按照顧客選擇的比例來確定重點競爭對手。將通過商圈法圈定的競爭對手用顧客滿意度來進行甄別,層層推進,用數據作依據,客觀地制定競爭對手。
其次,調查敏感商品的價格
找到了調查的對象,就要確定調查的內容。有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不就是調查競爭者的商品價格賣多少嗎?但是對一個 賣場 而言,商品的品類就有上千種,單品則以萬來計算。不管從時間成本還是人力成本上講,都是不可能做到全盤調查的。要挑選什么樣的商品作為調查內容呢,從價格政策的定義來看,就是“敏感性”商品。商品的敏感性是商品在顧客購買時的關注程度,由商品的類別和特性決定。見表1-1
表1-1
特性 雜貨 生鮮 家電 百貨 服飾
常買 ★ ★ ★ ★
常用 ★ ★ ★ ★ ★
品牌性 ★ ★
季節性 ★ ★ ★ ★ ★
流行性 ★ ★ ★ ★
高預算 ★ ★
舉例說明:雜貨類常買常用的大米和衛生紙、廣告力度強的品牌牙膏、時下流行的飲料;家電類顧客常買的手機、季節性的空調、烤爐等。上表中★所表示的商品,顧客的關注程度都相對較高,屬于敏感性商品。
按照商品的敏感度,筆者所在的 賣場 把商品分為了3類:
商品敏感度 低 高
綠色商品:敏感程度較低,如家電類商品,顧客不是時時都會關注。
紅色商品:敏感度適中,如家用百貨,如鍋碗瓢盆,顧客會一定程度地關注。
媽媽商品:敏感度極高,顧名思義,就是媽媽天天關注的柴米油鹽,日用百貨。
紅色商品及媽媽商品的價格直接影響著 賣場 的價格形象,所以成為價格跟蹤調查的主要內容。那么,又該怎樣從成千上萬的商品中選出媽媽商品和紅色商品呢?
方案一:每月敏感性商品由客人選出
在 賣場 周邊小區進行客人購買商品的問卷調查,從而選出媽媽商品。
方案二:從每月銷售數據中得出
商品依“暢銷商品排行榜”由商品部選出。
將消費者直接的主觀關注度和銷售記錄的客觀數據綜合整理,選出的敏感性商品,是每個 賣場 經營的重點,因為它是顧客常買和最需求的。
敏感性商品的選定,并不是一次性的選擇,是需要不停地更新的。因為季節原因,也因為市場在不斷變化,消費者需求也在不斷改變。筆者所在 賣場 以“月”為單位,每月都會通過以上的方式選出當月的媽媽商品。
第三,如何進行調查
有了調查對象和內容之后,我們要解決的就是怎么做的問題。筆者工作過的某家 賣場 ,采用的是由專門部門和人員來負責市場價格的跟蹤市調。我們叫此類專業人員為價格專員。價格專員是價格政策的跟蹤、管理、實施者。其工作從系統上來規劃可分為:
1、每年根據市場狀況調整更新價格政策內容,如市場跟價原則的更新;
2、每月督促商品專業部門更新敏感性商品列表,即每月更新實際參與價格競爭的具體商品;
3、每日到市場進行價格調查比對;
4、每日依據市場調查的狀況,調整自身 賣場 的商品價格情況;
看起來,價格專員們每天的工作好像比較簡單,只是到競爭 賣場 查一下價格,回來后再調整自己的價格。但是這個工作并非這么簡單,其中隱含著很大的工作難度。
1、首先因為大 賣場 的商品種類成千上萬,怎么才能在有效的時間里找到你想調查的商品呢?
價格專員在開展調查前,先要對自己所調查的內容了然于心,不能只對調查商品的列表進行死記硬背,而是要徹底了解商品結構,因為我們的視覺記憶遠比文字記憶要深刻和快速。首先,到自己的 賣場 對要調查的商品進行識別訓練,即先要會找商品。按照 賣場 的商品分類尋找,為了方便顧客購買,每個大 賣場 的商品陳列區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非常固定的,都是按照商品的分類來陳列。而且每個 賣場 的商品大分類原則也基本保持一致,通常大 賣場 都把商品分為:雜貨類、生鮮類、百貨類、休閑類、家電類等,在這些大的分類下再細分小分類。通過這些分類可以很快找到商品。
2、大家應該都知道,各個 賣場 為了進行商業保護,都是禁止進入 賣場 拍照、抄寫價格的。價格專員本質上來說就是有效收集競爭者資料的“商業間諜”,是極易受到競爭對手排斥的,這給價格專員的工作開展帶來了阻礙。
筆者的同事就發生過到競爭 賣場 進行市調時被對方抓住要罰錢的情況。不過有興趣從事這個職業的朋友也不用太擔心。價格調查也屬于一個熟能生巧的工作。如果你是生手,一般都采用錄音筆、手機等工具現場記錄你想要的商品價格,不但可以提高記錄的速度,而且還能提高記錄的隱蔽度。萬一被發現,競爭 賣場 也沒有權利收取你的私人物品。切忌拿本子和筆的現場記錄。一來本子和筆屬于 賣場 售賣的范圍,本來就是不允許帶入 賣場 的,二來目標性太大,容易引起別人注意。
3、說價格專員是一個熟練工種,這一點也不稀奇,筆者的同事通常在進行了3—4個月的實踐工作后,就可以不用任何輔助工具,只須在 賣場 逛逛走走就能記憶下當日的調查內容,而且保證99%以上的正確率。因為如果調查的數據錯誤,這屬于工作失職行為,會受到較嚴厲的懲罰。壓力感和危機感是促動價格專員工作效率的主要動力,責任心是價格專員應該具備的首要素質。
在目前而言,商品價格是大 賣場 競爭的關鍵指標!
從根本上來說,大 賣場 的原始形態就是集市。在這種商業形態下,商品供應者都把自己的商品拿到指定的地點進行售賣,消費者都固定到這個特定的地點挑選自己的商品。當多個集市出現的時候,伴隨著的就是集市(零售商)間的競爭。所以 賣場 間的競爭既是爭奪商品供應者(上游資源)的競爭,也是爭奪消費者(下游資源)的競爭。將商品供應者、消費者和 賣場 聯系在一起的核心就是商品。
商品無疑成為 賣場 之間的核心競爭內容,這是由大 賣場 的經營方式決定的。商品競爭的內容由商品質量的優劣、商品品類的豐富度、商品價格的高低等指標組成。在當今這個信息資源共享的市場氛圍內,商品質量和商品品類這些顯形指標因為可被直觀鑒別和比較,已經在各大同檔 賣場 內形成同質化局面,商品價格因為其操作具有相對隱蔽性,則成為 賣場 競爭內容的關鍵指標。
這里要說明的是,大家在 賣場 里看到的商品價格應該是商品的零售價格,真正的商品價格是要和進貨成本結合在一起來看的。因為會涉及到合同里的返利和傭金的因素。所以,在測算商品零售價格的時候,采購的計算和財務計算是有差別的。當然,這是零售商內部的計算方法,最后商品的價格的確就反應在了零售價格上,客人也只可能對這個價格敏感,他是不可能真正知道零售商的成本的,零售商的價格策略其實是圍繞著商品的成本而展開的,其核心就是要做到:有價格口碑的同時,又要能賺到錢。
商品價格競爭并不能單純地當作“價格戰”來操作,價格競爭也不是靠一味地降價來贏得的。低價格的競爭手段將形成無序地惡性循環,會影響企業的直接利潤,持續下去將會導致企業虧損,這種競爭方式看起來好象是我們的消費者得益,但這是違背企業運營本質的,企業不賺錢就是犯罪,因為不能給社會帶來任何回報,相反,最終帶給社會的卻是企業倒閉、員工失業、市場崩盤等一系列的嚴重問題。
凡事必須制定規則,只有在遵循市場原則的條件下,才能做到良性競爭。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有序競爭,這是每個 賣場 日益重視的課題。顯然,在這種競爭前提下,合適、合理、有效的“價格政策”是大 賣場 最為重要的管理工具。
何謂價格政策?
即根據商品的敏感度,策略性地與競爭者做價格競爭。其主要目的在于:1、確保商品進、售價格的競爭力;2、避免盲目跟從,喪失毛利;3、策略性地運用價格工具,讓競爭者防不勝防。
那么零售 賣場 的價格政策是如何構成的呢?
首先,通過調查確定向誰施計
一個策略的好壞是相對的,得先要弄清楚是向誰施計!任何事情都需要進行全面分析,需要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商品價格做得好不好,說白了就是顧客對大 賣場 的價格印象是否好。就是要花最小的成本讓顧客感覺在 賣場 能夠撿到便宜。是否物美價廉是由貨比三家得來的。我們的顧客在用哪些同類型的 賣場 和我們進行比較,這是重點。也就是說,顧客心目中所認為具有同類型特質和可比性的 賣場 ,就是我們 賣場 要選擇的競爭者。競爭者的概念是大而全的,但是每一家 賣場 所面臨的對手和商圈環境不一樣,所以,對競爭者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簡單點說,就是每一家 賣場 的競爭者是有指向性的,是鎖定對象的。比如對于家樂福的上海古北店來說,并不是上海市的所有 賣場 都是它的競爭者,它必須鎖定在一個范圍內,且對它生意有直接影響的門店,也就是可能會分流它的客戶的店面為競爭對手。那到底怎么甄別和選擇自己真正的競爭對手呢?以筆者所在的 賣場 為例:
1、認識您的勢力范圍與競爭者,用商圈法劃定競爭范圍:
1公里——親愛的鄰居(勢在必得區)
2公里——競爭最激烈(大意不得區)
3公里——游移不決(極力攏絡區)
3公里以上——慕名而來(形象成功區)
即以自身為中心,向外輻射3公里,在這一商圈內的同類型 賣場 ,可以劃定為自己的競爭對手。
2、用顧客滿意度調查甄別重點競爭者,即通過 賣場 顧客的問卷調查來甄別,如:您除了來我們這里購物,通常還會選擇: A. ***超市 B. ***倉儲 C. ***量販
按照顧客選擇的比例來確定重點競爭對手。將通過商圈法圈定的競爭對手用顧客滿意度來進行甄別,層層推進,用數據作依據,客觀地制定競爭對手。
其次,調查敏感商品的價格
找到了調查的對象,就要確定調查的內容。有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不就是調查競爭者的商品價格賣多少嗎?但是對一個 賣場 而言,商品的品類就有上千種,單品則以萬來計算。不管從時間成本還是人力成本上講,都是不可能做到全盤調查的。要挑選什么樣的商品作為調查內容呢,從價格政策的定義來看,就是“敏感性”商品。商品的敏感性是商品在顧客購買時的關注程度,由商品的類別和特性決定。見表1-1
表1-1
特性 雜貨 生鮮 家電 百貨 服飾
常買 ★ ★ ★ ★
常用 ★ ★ ★ ★ ★
品牌性 ★ ★
季節性 ★ ★ ★ ★ ★
流行性 ★ ★ ★ ★
高預算 ★ ★
舉例說明:雜貨類常買常用的大米和衛生紙、廣告力度強的品牌牙膏、時下流行的飲料;家電類顧客常買的手機、季節性的空調、烤爐等。上表中★所表示的商品,顧客的關注程度都相對較高,屬于敏感性商品。
按照商品的敏感度,筆者所在的 賣場 把商品分為了3類:
商品敏感度 低 高
綠色商品:敏感程度較低,如家電類商品,顧客不是時時都會關注。
紅色商品:敏感度適中,如家用百貨,如鍋碗瓢盆,顧客會一定程度地關注。
媽媽商品:敏感度極高,顧名思義,就是媽媽天天關注的柴米油鹽,日用百貨。
紅色商品及媽媽商品的價格直接影響著 賣場 的價格形象,所以成為價格跟蹤調查的主要內容。那么,又該怎樣從成千上萬的商品中選出媽媽商品和紅色商品呢?
方案一:每月敏感性商品由客人選出
在 賣場 周邊小區進行客人購買商品的問卷調查,從而選出媽媽商品。
方案二:從每月銷售數據中得出
商品依“暢銷商品排行榜”由商品部選出。
將消費者直接的主觀關注度和銷售記錄的客觀數據綜合整理,選出的敏感性商品,是每個 賣場 經營的重點,因為它是顧客常買和最需求的。
敏感性商品的選定,并不是一次性的選擇,是需要不停地更新的。因為季節原因,也因為市場在不斷變化,消費者需求也在不斷改變。筆者所在 賣場 以“月”為單位,每月都會通過以上的方式選出當月的媽媽商品。
第三,如何進行調查
有了調查對象和內容之后,我們要解決的就是怎么做的問題。筆者工作過的某家 賣場 ,采用的是由專門部門和人員來負責市場價格的跟蹤市調。我們叫此類專業人員為價格專員。價格專員是價格政策的跟蹤、管理、實施者。其工作從系統上來規劃可分為:
1、每年根據市場狀況調整更新價格政策內容,如市場跟價原則的更新;
2、每月督促商品專業部門更新敏感性商品列表,即每月更新實際參與價格競爭的具體商品;
3、每日到市場進行價格調查比對;
4、每日依據市場調查的狀況,調整自身 賣場 的商品價格情況;
看起來,價格專員們每天的工作好像比較簡單,只是到競爭 賣場 查一下價格,回來后再調整自己的價格。但是這個工作并非這么簡單,其中隱含著很大的工作難度。
1、首先因為大 賣場 的商品種類成千上萬,怎么才能在有效的時間里找到你想調查的商品呢?
價格專員在開展調查前,先要對自己所調查的內容了然于心,不能只對調查商品的列表進行死記硬背,而是要徹底了解商品結構,因為我們的視覺記憶遠比文字記憶要深刻和快速。首先,到自己的 賣場 對要調查的商品進行識別訓練,即先要會找商品。按照 賣場 的商品分類尋找,為了方便顧客購買,每個大 賣場 的商品陳列區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非常固定的,都是按照商品的分類來陳列。而且每個 賣場 的商品大分類原則也基本保持一致,通常大 賣場 都把商品分為:雜貨類、生鮮類、百貨類、休閑類、家電類等,在這些大的分類下再細分小分類。通過這些分類可以很快找到商品。
2、大家應該都知道,各個 賣場 為了進行商業保護,都是禁止進入 賣場 拍照、抄寫價格的。價格專員本質上來說就是有效收集競爭者資料的“商業間諜”,是極易受到競爭對手排斥的,這給價格專員的工作開展帶來了阻礙。
筆者的同事就發生過到競爭 賣場 進行市調時被對方抓住要罰錢的情況。不過有興趣從事這個職業的朋友也不用太擔心。價格調查也屬于一個熟能生巧的工作。如果你是生手,一般都采用錄音筆、手機等工具現場記錄你想要的商品價格,不但可以提高記錄的速度,而且還能提高記錄的隱蔽度。萬一被發現,競爭 賣場 也沒有權利收取你的私人物品。切忌拿本子和筆的現場記錄。一來本子和筆屬于 賣場 售賣的范圍,本來就是不允許帶入 賣場 的,二來目標性太大,容易引起別人注意。
3、說價格專員是一個熟練工種,這一點也不稀奇,筆者的同事通常在進行了3—4個月的實踐工作后,就可以不用任何輔助工具,只須在 賣場 逛逛走走就能記憶下當日的調查內容,而且保證99%以上的正確率。因為如果調查的數據錯誤,這屬于工作失職行為,會受到較嚴厲的懲罰。壓力感和危機感是促動價格專員工作效率的主要動力,責任心是價格專員應該具備的首要素質。
快消品貨源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大賣場價格體系政策分析